距离日本政府单方面启动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污染水排海计划已经过去一年多。就在外界普遍认为中日两国在这一问题上陷入僵局之际,一个意外的消息引发了广泛关注。
9月20日,中国外交部网站发布消息称,中日两国主管部门就福岛核污染水排海问题达成四点共识。这一消息立即引发了各方猜测-中日是否已经在这一棘手问题上达成妥协?事情是否有了转机?
仔细分析这四点共识,可以看出双方确实各自做出了一定让步。日方承诺将尽力避免给人类和环境造成负面影响,并在国际原子能机构框架下建立监管机制。中方则表示将继续与日方开展建设性对话,同时基于科学依据,逐步调整对日本水产品的进口政策。
表面上看,这似乎是双方各退一步、相向而行的结果。但细究起来,分歧依然明显。
中方一直坚持两个核心诉求:一是设立覆盖排海关键环节的长期国际监测安排,二是确保包括中国在内的利益攸关国能够实施独立取样监测。外交部发言人毛宁指出,目前各方对核污水排海的评估和检测都是不全面的,缺乏透明度和可信性。只有建立起科学、准确的长期国际监测体系,确保监测数据真实有效,才能确保核污水排海风险的可控性。
日方虽然同意在国际原子能机构框架下建立监管机制,但对于中方提出的独立取样监测要求却未明确表态。这意味着双方在监测机制的具体操作上仍存在分歧。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是,中方表示将"逐步调整"日本水产品进口政策,而非全面解除禁令。这表明中方仍将保持谨慎态度,解除禁令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非一蹴而就。
那么,是什么促使日方在这个时候做出让步呢?分析人士认为,经济压力可能是一个重要因素。
自去年9月中国实施禁令以来,日本水产品出口遭受重创。据日本《日经亚洲评论》报道,去年9月至今年7月期间,虽然中国总体水海产品及制品进口量同比略有下降,但日本水产品的市场份额已被印尼、英国、阿根廷、俄罗斯等国瓜分。
特别引人注目的是俄罗斯水产品的表现。据俄罗斯动植物检验检疫局介绍,俄罗斯水产品输华企业名单已扩大到911家。仅2023年一年,俄罗斯就向中国出口了高达29亿美元的鱼类产品,创下历史新高。
面对市场份额的迅速流失,日本政府显然感受到了紧迫感。然而,即便日方现在同意了中方的部分要求,恢复对华出口也为时尚早。
首先,中日达成的共识仍处于协商阶段,具体落实还需时日。其次,随着核污水排海量的不断增加,国际社会对日本水产品的疑虑可能会进一步加深。这意味着,即便中国市场重新开放,日本水产品能否重获消费者信任仍是未知数。
更重要的是,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其他国家已经填补了日本水产品在中国市场留下的空白。要重新夺回失去的市场份额,日本水产业面临的挑战不言而喻。
对日本政府而言,如何在坚持核污水排海计划的同时,又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对本国水产业的冲击,将是一个需要长期面对的难题。
这次中日就核污水排海问题达成的共识,可以视为双方对话的一个起点。但要真正解决分歧、重建互信,仍需要双方进行更多富有成效的沟通与协商。
在这个过程中,日方需要更加重视利益相关国的合理关切,采取更加透明、负责任的态度。而中方则需要在坚持原则立场的同时,保持对话的开放性,为问题的最终解决留有余地。
无论如何,核污水排海问题关乎地区乃至全球海洋环境安全,需要各方本着科学、理性的态度共同应对。只有通过持续的对话与合作,才能找到既确保安全、又兼顾各方利益的解决方案。
关于进口日本水产品不支持谈判放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