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期到2027年底,突破百余项关键技术,产出不少于10项国际领先的软硬件产品;力争推动万台具身智能机器人规模落地,培育千亿级产业集群;建设不少于两个具身智能特色产业聚集区,形成“一南一北”具身智能特色产业发展高地……2月28日,市政府新闻办举行《北京具身智能科技创新与产业培育行动计划(2025-2027年)》专场新闻发布会,展现未来3年北京发展具身智能的“施工图”,力争到2027年建成全球具身智能技术创新高地。

本市具身智能研究开年喜讯连传
当前,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北京目前拥有人工智能相关企业约2400家,约占全国四成,其中独角兽企业36家,占全国超半数。2024年,北京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突破3000亿元,提前完成三年发展目标。
具身智能作为实现通用人工智能的重要路径之一,已经成为科技竞争的新高地、未来产业的新赛道、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发展潜力大、应用前景广。“籍贯”北京的“天工”机器人能力不断升级,具身智能大模型开发持续推进,全国首家具身智能创新产业园落地中关村……开年以来,本市具身智能领域喜讯不断。
“北京已经成为人工智能创新发展高地,在全国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在此基础上,我们还面向未来,紧盯人工智能下一代技术前沿,将具身智能作为产业布局新赛道。”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副主任刘卫华说,北京在具身智能领域已经具备了良好的发展基础,储备了一批高水平研究团队,涌现一批初创企业和潜在独角兽企业,并拥有科研教育、工业制造、商业零售等一批适合具身智能机器人率先落地的应用场景。
具身智能发展处在关键阶段
前期,本市围绕技术攻关、生态构建、场景落地等具身智能产业发展关键环节,已推出了一系列支持措施。
“现在,我们已经初步形成了‘大脑-小脑-本体’协同创新的技术路径,具身智能技术正处于从实验室研发向规模化应用转化的关键阶段。”市经信局副局长苏国斌介绍,本市设立了总规模1000亿元、存续期15年的政府投资基金,重点支持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未来产业领域,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和产业化项目,同时还构建高能级创新平台,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和国际合作,并加快场景开放与规模化应用。
围绕算力、数据、算法和场景等要素保障,市发展改革委持续加大支持力度。市发展改革委二级巡视员夏翊介绍,本市推动一批单体大规模智算集群建设,已经建成若干万卡级以上智算集群,在作为人工智能创新高地的海淀区内建成智算集群规模已达万P级。人工智能数据运营平台已经上线,开放共享一批具身智能数据集,有力支撑具身智能大模型训练。
人工智能领域近3成全国重点实验室在京落地,认定首批23家人工智能领域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前瞻性布局4家世界一流新型研发机构……刘卫华表示,作为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两大前沿技术的结合,具身智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市一直着力开展颠覆性技术创新,支持开展具身智能前沿技术创新,围绕多模态大模型、具身大模型、具身仿真平台等产出一批国际领先成果,夯实具身智能核心技术底座基础。
具身机器人将更快“跑”向生活
依托北京丰富的技术资源和产业基础,此次,本市三部门联合出台《行动计划》,继续从技术创新、平台支撑、场景牵引、生态优化等4个维度,推动具身智能领域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
在推动具身智能新赛道创新发展上,《行动计划》将聚焦多模态融合感知技术、“大脑”大模型、“小脑”模型技能库、机器人运动控制、核心零部件、智能芯片等关键技术,展开产学研协同攻关,并建设一批新型研究创新平台,解决高质量数据供给、核心零部件和机器人本体中试服务、模拟环境迁移到真实场景时存在性能差距的问题需求。
通过一系列的应用场景开放,具身智能机器人将更快“跑”向日常生活。《行动计划》提出,充分发挥具身智能对科研教育、工业商业、个性化应用等场景的赋能作用,按照场景成熟度分批次分阶段加大开放,优先推动在科研教育场景扩大开发者生态,逐步推进在汽车生产、工业焊接、煤炭矿业等领域联合研发和规模化场景落地,前瞻探索家庭服务、养老助老场景等人机共生环境应用解决方案。此外,本市还将构筑具身智能发展生态,推动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具身智能产业高地。
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表示,下一步,本市将以《行动计划》为指引,紧抓人工智能技术前沿,充分发挥北京创新资源优势,加强部门协同和资源整合,推动具身智能技术创新与产业培育的深度融合。同时,积极营造开放合作的产业生态,吸引更多国内外优质资源参与北京具身智能产业发展。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刘苏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