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晓华哥
2025年2月28日,美国白宫上演了一场国际外交史上罕见的争吵。美国总统特朗普与到访的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在媒体镜头前唇枪舌剑,激烈争执,最终不欢而散。原定会后的联合记者会和美乌矿产协议签署计划双双取消,泽连斯基提前离开白宫,甚至被曝遭美方“逐客令”。然而就在隔天3月1日,泽连斯基迅速转赴伦敦,并受到英国首相斯塔默的热情拥抱和承诺支持。

白宫争吵:从协议分歧到公开对峙
这场争吵的导火索源于美乌对一份矿产协议的不同预期。美国此前频频释放信号,表示有意与乌克兰签署协议,以换取乌克兰丰富的矿产资源开发权。然而,泽连斯基明确提出,乌方同意签署的前提是美国提供明确的安全保障。特朗普则态度强硬,表示美国不会承担过多安全责任,他称“欧洲是乌克兰的邻居,应该由欧洲去做”。
分歧在会晤中迅速升级为正面冲突。据现场视频显示,特朗普指责泽连斯基对俄罗斯总统普京的仇恨阻碍了俄乌和平进程;美国副总统万斯则为特朗普结束冲突的外交努力辩护。泽连斯基则反击,抱怨美国等西方国家未能有效遏制俄罗斯。
争吵的高潮出现在泽连斯基批评“包括美国在内的各方在俄乌冲突中都有问题”时,特朗普怒斥其“对美国不敬”,并称“你没有资格对我们的感受发号施令”。最终,泽连斯基的声音被特朗普彻底压制,乌方代表团在争吵后被要求离开白宫。

这场公开对峙震惊全球。有记者感叹,这是数十年来白宫首次出现如此“赶客”场面。美国媒体披露,乌方离开椭圆形办公室后被安排至单独房间,随后被美方“请出”白宫,连原定的午餐会也被取消。
争吵后续:美乌各执一词,欧洲紧急“补位”
争吵后,双方迅速表态。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称,泽连斯基“未准备好在美国参与下实现和平”,并暗示其若改变态度可重返谈判桌。泽连斯基则一方面感谢美国支持,一方面坚称“无需向特朗普道歉”,强调乌克兰追求“正义与持久和平”。当晚,他在接受福克斯新闻采访时重申这一立场。
国际社会反应迅速。俄罗斯方面趁机嘲讽,安全会议副主席梅德韦杰夫称泽连斯基在白宫遭到“狠狠一击”,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则调侃特朗普和万斯“克制住没动手已是奇迹”。欧洲则展现支持姿态,德国总理朔尔茨、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等人发声力挺乌克兰。泽连斯基还与法国总统马克龙、北约秘书长吕特通话寻求支持。
3月1日,泽连斯基抵达伦敦,受到英国首相斯塔默的热烈欢迎。斯塔默在唐宁街10号首相府外拥抱泽连斯基,并承诺英国“完全支持”乌克兰。英方宣布向乌提供22.6亿英镑贷款,用于武器生产,贷款将由冻结的俄罗斯资产收益偿还。
2日,斯塔默将召集多国领导人峰会,讨论乌克兰危机及欧洲防务,泽连斯基也将与会。法国总统马克龙则扮演“劝架”角色,分别与特朗普和泽连斯基通话,呼吁双方保持冷静。

症结何在:观念分歧与地缘博弈
首先,双方对矿产协议的预期落差明显。泽连斯基希望通过协议锁定美国的安全承诺,摆脱在俄乌和谈中的孤立地位;而特朗普调整对乌政策,强调经济利益而非安全保障,拒绝为乌克兰“背锅”。其次,双方缺乏心理准备,此前因协议初稿谈不拢已积累敌意,会晤中的激烈交锋让矛盾彻底公开化。
其实特朗普对局势早有预判,会晤前两天便表示“可能无法促成俄乌和平”。此次争吵表明,即便特朗普认为乌克兰“无牌可打”,他也无法完全掌控局面。这进一步表明,若美国对乌克兰尚且如此强硬,要让俄罗斯让步将更为困难。
美乌关系、欧洲角色与俄方动向
美乌关系的不确定性:美乌裂痕加深,特朗普对乌支持持怀疑态度。有美国官员透露,特朗普未排除签署矿产协议,但要求乌方展现“建设性态度”。泽连斯基则表示仍愿与美合作,但短期内协议恐被搁置。美国若减少甚至终止对乌援助,将对乌克兰构成巨大压力。
美国外交的转向:评论称,特朗普和万斯用“俄罗斯式叙事”质问泽连斯基,显示美国外交政策或向有利于俄罗斯的方向倾斜。美俄已于2月27日在伊斯坦布尔展开闭门谈判,普京表示双方准备重建合作。这可能改变战场力量平衡及全球战略格局。
欧洲的“补位”与焦虑:面对美国“抽身”,欧洲迅速行动。英国提供贷款、法国呼吁冷静,显示欧洲欲在乌克兰问题上发挥更大作用。然而,欧洲内部意见不一,且资源有限,能否有效填补美国空缺存疑。崔洪建认为,英国正借机重塑在欧洲的影响力,北约“欧洲化”趋势或加速。
俄罗斯的机遇:俄方视美乌争吵为削弱西方团结的契机。若美国“断供”乌克兰,俄军可能加大攻势,谋求更多谈判筹码。
乌克兰危机的新拐点?
这场白宫争吵不仅是一场外交“奇葩秀”,更可能是乌克兰危机的转折点。美乌“谈崩”后,泽连斯基奔赴英国寻求“靠山”,凸显其在美欧间的艰难平衡。特朗普的强硬态度让欧洲安全焦虑加剧,英法等国正努力填补空缺,而美俄直接谈判又让欧洲处境脆弱。未来,军事、外交和地缘政治的博弈仍将激烈上演,乌克兰局势走向何方,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