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优化司法资源配置、提升执行工作效能,浙江省宁波市中级人民法院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工作的有关部署,以深化执行“一件事”综合集成改革为着力点,充分利用地缘相邻、人缘相亲的区位优势,在余姚、慈溪等基层法院部署开展县域执行试点工作,着力构建执行最大公约数。2024年10月,浙江省慈溪市人民法院和浙江省余姚市人民法院签订余慈地区执行案件执行操作流程,通过明确案件类型、执行时限、常态化联合开展集中执行行动等,进一步规范执行工作流程,共享执行协作机制,凸显执行力度,推动县域执行工作法治化、规范化。
异地协同执行 整合资源织密“查控网”
杨某因拖欠3万元劳务费,被起诉至慈溪法院。其在判决后依旧未支付,申请执行人向慈溪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在案件执行过程中,杨某不仅拒不向法院申报财产,还以各种理由拖延履行还款并更换了联系方式。更棘手的是,经过系统查控,其名下并无可供执行的财产,这让案件的办理陷入了僵局。
为尽快找到办案突破口,执行干警再一次审阅了案件卷宗。在被执行人基本情况一栏,执行干警发现,杨某的户籍地为邻市余姚市。于是,执行干警根据两地法院签订的操作流程,向余姚法院发起了协同执行申请,希望余姚法院予以协助,共同化解纠纷。
收到慈溪法院的协执函后,余姚法院立即启动“网格+执行”工作机制,向杨某户籍所在地居委会发送了协助查找被执行人的协作任务。
图为余姚法院执行干警在某村委会实地了解被执行人经营状况。郑珊珊 摄
“法官,找到杨某了,你们快来!”根据法院提供的线索信息,网格员在收到协作任务当天就找到了杨某,并立即联系了余姚法院。
余姚法院执行干警闻讯立即赶到,向杨某送达了相关法律文书,并向其释明拒不履行生效判决将面临的法律后果。同时,网格员也在一旁引导杨某换位思考,理解申请执行人拿不到工资的难处。
“法官,我为之前的行为道歉,今天无论如何我都会把钱还上。”面对执行干警的“说法”和网格员的“说理”,杨某逐渐转变态度,表示认识到了此前的错误,愿意真诚悔过,也释放出了履行的诚意,积极筹措款项并主动与申请执行人沟通协商。当天,杨某支付了所欠全部款项。案件得以妥善化解。
典 型 意 义
传统执行模式下,受地域、平台等因素限制,单家法院的执行力量难以实现大范围的有效覆盖,被执行人容易利用法院信息不对称隐匿行踪,进而逃避执行。上述案件通过县域联合执行,打破了地域壁垒,同时依托各地法院与当地党委、政府建立的执行协作机制,促进各地区间的执行力量、行政力量等优化配置和联动,实现信息共享、资源共享,让规避执行、抗拒执行的被执行人“无处遁形”“无计可施”。“另外,通过引入不同法院的执行力量,发挥各自优势,形成互补,以更加精准、全面的思路和方式,打开原案未能执行的局面,带动整体执行工作攻坚克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慈溪法院党组成员、执行局局长胡辉表示。
协作关联执行 集中力量办结“骨头案”
“感谢法官,要不是你们,我们公司的事情肯定没这么快解决!”在一次性与四个债权人达成执行和解协议后,压在余姚某建设公司负责人孙某心头的石头终于落了地。
2024年,余姚某建设公司在某房产开发项目中分包了部分工程。由于总包公司未能按时结算,导致该建设公司回款困难,累计拖欠四家供应商货款近500万元。
因该建设公司迟迟不履行付款义务,四家供应商分别向慈溪、余姚两地法院起诉要求支付货款,并申请保全了其银行账户。其中余姚法院审理的三起案件先行进入到执行阶段。
因银行账户被法院冻结,某建设公司的资金周转出现困难,影响了公司日常经营。为保障公司运转,孙某一边发动力量筹措资金,一边积极与余姚法院执行干警、债权人等协商,提出了一个替代方案:通过案外人提供不动产及现金担保的方式,置换该建设公司名下被冻结的银行账户。上述方案得到了余姚法院的三起案件债权人的认可。
但新的问题也随之出现。该建设公司的银行账户也同样被慈溪法院采取了保全措施,上述方案最终能否顺利执行还存在不确定性。
不久后,慈溪法院收到了第四名债权人对该建设公司的执行申请。在进行关联案件查询时,慈溪法院发现余姚法院此前已受理三起与该公司相关的执行案件,且已组织过多次调解。为尽快妥善解决纠纷,慈溪法院向宁波中院报请该案由余姚法院集中执行。
考虑到余姚法院是在先执行的法院,受理案件数量更多,对该建设公司状况更为了解,有利于后续执行工作的开展,宁波中院决定由余姚法院集中执行以该建设公司为被执行人的四起执行案件。
一子落,满盘活。在余姚法院的积极协调下,该建设公司与四个案件的债权人均达成了执行和解,被冻结的银行账户得以顺利解封,公司经营也逐步恢复正常。
典 型 意 义
同一被执行人涉及多起执行案件,多起案件分散在不同法院分别执行,可能会出现财产查控处置进展不一、执行措施适用交织等问题,进而影响债权人受偿顺序和比例,不利于群体性矛盾纠纷的妥善化解。本案通过关联案件集中管辖,聚集力量、重点突破,既有利于统一办案标准,从整体上降低相关案件执行成本,又有利于促进案件执行实质性推进和矛盾的有效化解,提升关联案件执行质效,切实维护涉案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实现“三个效果”的有机统一。
跨域联动执行 车辆扣押跑出“加速度”
2023年6月,王某因资金周转向朋友孙某借款5万元。此后,因王某迟迟未能还款,孙某起诉至余姚法院,法院依法审理后判决支持了孙某的诉请。然而,判决生效后,王某并未主动履行义务,孙某遂向余姚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案件进入执行程序后,余姚法院执行干警向被执行人送达了相关法律文书,但王某始终拒不签收,也不向法院申报财产。后经查询发现,王某名下除了一辆车辆,无其他可供执行的财产。然而,车辆虽然被查封,但由于并未实际扣押,案件执行一时陷入僵局。
“被执行人王某车辆出现在慈溪某小区,麻烦予以协助扣车。”
2024年12月,余姚法院通过宁波法院“执通车”应用获悉被执行人王某车辆位置线索,随后通过指挥中心向慈溪法院请求支援。在收到协作材料后,慈溪法院执行干警积极与余姚法院沟通衔接,在核查被执行人财产基本信息及案件情况后,立即前往现场。
“车辆已移交至集中扣车点,成功完成任务。”收到协作手续后不到半小时,慈溪法院便成功协助余姚法院将车辆扣押。在得知车辆被扣后,被执行人王某主动来到余姚法院。余姚法院立即组织双方开展调解,最终,王某全额履行了5万元执行款项,案件顺利执结。
典 型 意 义
近年来,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和人口流动加快,异地执行案件中查人找物难等痛点、难点问题愈加凸显,异地法院派员跨区域查找被执行人或财产,往往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和时间成本。联动执行机制通过共享执行力量,帮助执行法院快速查找异地被执行人及其财产的信息,在提高查找精准度、及时性的同时,减少了因地域距离导致的执行难问题。余姚、慈溪两地的人员、经济联系紧密,案件要素相互交织,开展县域执行协作具有现实基础和价值意义。在上述案件中,两地法院充分依托数智化平台,在查人找物、调解等执行工作中相互支持,显著提升了执行效率。两地法院签订的操作流程持续推动了联动执行工作长效化、规范化,为更大范围联动执行积累了经验。
联合集中执行 及时兑付当好“护薪人”
2019年5月,宁波某公司因经营不善导致资金周转困难,累计拖欠包括文先生在内的12名工人工资30余万元。后经当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调解,宁波某公司与文先生等12名工人达成分期付款协议,并约定如未按期履行,需支付相应违约金。然而,调解协议签订后,宁波某公司仅支付了一半工资便又没了音讯。
2024年10月,文先生等12名工人向慈溪法院申请强制执行,要求宁波某公司支付拖欠的工资及违约金共计23万元。
案件进入执行程序后,慈溪法院执行干警经走访调查发现,该公司目前已停止经营,名下无可供执行的财产,公司负责人方某也处于“失联”状态。为此,慈溪法院只能将公司及方某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并限制高消费,这桩烦“薪”事也成为了执行干警心头的揪心事。
图为慈溪法院执行干警依法查封被执行人的机器设备。邓钧升 摄
为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余姚法院、慈溪法院联合开展“执者无疆”涉民生案件暨“根治欠薪”专项集中执行行动。行动前,余姚、慈溪两家法院共同梳理执行案件,摸清被执行人住所地、财产等关键信息。在此过程中,方某在余姚某酒店出现的一条位置线索,让这起案件再次进入执行干警的视野。
执行行动中,余姚法院执行干警成功将方某拘传至法院。
“法官,这笔钱我愿意支付,但一下子全部支付确实很困难,能不能分期付款。”方某表示,自己现在也在努力找工作,要履行全部款项比较困难。
考虑到公司在仲裁阶段主动调解,并已履行部分工资款项,有一定的履行意愿和履行能力,余姚法院执行干警决定开展调解促和工作。调解过程中,余姚法院执行干警向双方分析利弊、释法明理,文先生等人对被执行人的现状也表示理解,同意分期付款。最终,方某在先行支付了12万元后,与各方达成分期付款的和解协议,该批案件得到妥善化解。
“感谢法官,拿到这些工资,我们终于能安心了!”在收到工资款后,工人们的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此次联合执行行动,共执结涉民生案件、欠薪案件48件,执行到位金额822万元,其中,为167名工人发放工资570.93万元。
典 型 意 义
集中执行是人民法院优化执行资源配置、提升案件执行质效、依法平等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的重要手段。联合集中执行行动规模大、力度强,能够对被执行人形成强大的心理震慑。“此次集中执行行动中,余姚法院、慈溪法院在前期摸排梳理的基础上,通过统一部署和跨区域协作,有效整合法院执行力量,优化执行资源的配置,成功遏制了逃避执行、抗拒执行行为,高效兑现案件当事人胜诉权益,实现双赢多赢共赢。”余姚法院执行局局长俞国平表示。
来源:人民法院报·3版
记者:余宁丨通讯员:郑珊珊 陈露佳
责任编辑:韩芳 见习编辑:潘泓雨|联系电话:(010)67550736|电子邮箱:hanfang@rmfy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