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两会热议具身智能:从生态到商业化的路径

智能探索家 2025-03-14 15:30:45

在两会召开期间,许礼进委员站上发言席,引起了一场关于机器人的热烈讨论。“具身智能到底能走多远?

科技发展是不是太快,我们还没准备好?”他的一席话,引发了大家的深思。

到底什么是具身智能?

它真的只是一个概念,还是离我们很近?

具身智能的第二发展阶段

不久前,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到了“具身智能”和“智能机器人”,这两个词并不像大多数人想象中的那样遥不可及。

具身智能,其实就是让人工智能技术走出实验室,与现实中的各种硬件结合,一起工作。

许礼进委员解释说:“具身智能是指通过机器人与环境互动,根据不同情况改变自身行为,提高自主决策能力。”目前,智能机器人已经开始装载各种传感器,能够感知环境,做出即时反应。

比如,你家里的扫地机器人,已经不是简单的编好程序让它四处扫,而是真能辨别障碍物,自主规划路线。

提升国产传感器和芯片研发

国内外技术差距,是许多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都非常关心的问题。

特别是在关键技术领域,如高精度传感器和芯片方面,中国还存在不少短板。

“以高精度激光雷达为例,目前我国的产品在精度和稳定性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许礼进说道。

他建议,应该加强研发,增加对高端传感器和芯片的投入,力求实现国产替代。

“核心技术是一个国家科技实力的体现,只有突破技术瓶颈,才能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更高地位。”李政代表补充道。

未来,或许在我国的农村和工厂,满载着自主研发芯片的机器人将不再是梦想。

创建机器人技术示范区

推动科技发展的不仅仅是技术本身,更需要一个良好的产业生态体系。

许礼进进一步建议,应该依托现有的机器人和汽车产业集聚区,打造具身智能的产业集聚区。

通过引入更多企业,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实现技术的协同发展和快速迭代。

他指出:“在国外,不少科技巨头已经形成了完整的‘芯片-算法-硬件-应用’产业链,而国内的企业协同还不够紧密。”要想让具身智能在国内迅速商业化落地,必须开放更多应用场景,打造例如机器人“未来社区”这样的示范区,推动这些技术的实际应用。

培养跨学科复合型人才

人才的短缺同样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具身智能不仅仅需要懂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的专家,更需要那些能够跨学科融会贯通的复合型人才。

“目前国内这类顶尖人才多集中在高校和科研机构,企业端的需求远远没有得到满足。”许礼进提到这个问题时显得有些无奈。

李政建议,应该完善具身智能人才培养体系,鼓励高校设置相关专业课程,并加大对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

未来,通过与高校、职业院校的合作,建立“政产学研用”协同培养机制,也许能填补这一空白。

“我相信,有了人才的支持,具身智能不仅能在科技上实现突破,还能在应用领域全面开花结果。”李政满怀信心地说道。

结尾

科技的发展总是在引发无限遐想的同时,带来现实世界的重大变革。

具身智能,虽然现在看来还处在发展初期,但它展示的是不仅仅是一个技术概念,更是一种改变生活方式的新希望。

从高性能芯片的研发,到培养复合型人才,再到构建示范区,未来的每一步都至关重要。

而在这一切的背后,是无数科学家的努力,是政策的支持,也是无数普通人对未来生活的期待。

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当你在街头遇到一个智能机器人,并与它顺畅地交流时,你会感受到这种变革带来的真实触动。

也许到了那个时候,我们才能真正瞥见具身智能的全部潜力。

而这一切,都值得我们期待。

0 阅读:0

智能探索家

简介:探索智能世界,发现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