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无止境弘扬国粹!包国柱和他的戏曲艺术人生

宛在江淮 2024-06-21 15:36:22

今日头条·江淮传真 6月19日电(作者 张建强 赵国庆)初夏,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应友人之约,我们来到滁州市龙蟠河南岸的文昌花园,探访皖东著名戏曲艺术家包国柱先生。未及府邸,耳边便传来低沉委婉的大提琴声,琴声如怨如慕,如诉如泣,似浮云似柳絮,不绝如缕,随风飘扬,这定是先生“低眉信手续续弹”的。佇立痴待一曲终了,按响门铃,包先生笑容可掬地迎接着我们,走进宽敞明亮的客厅,哇塞!见各类乐器错次排列,俨然如一支整套装备精良的乐队,尤以一把铮亮大提琴,且更闪亮着生命的色彩,想着刚才奏出的神曲,不禁让人肃然起敬,无愧于是皖东的著名戏曲音乐家,无愧于是皖东的乐曲达人。如果不是先生自我介绍,怎么也不会相信,眼前这位精神矍铄,谈笑风生的艺术家,居然是年近八十的耄耋老者,看来艺术是可以让人充满活力和年轻的哦!尤其是与音乐结下不解之缘的人。

他为我们沏上一壶上乘的“西涧春雪”,并打趣说:“皖东人喝皖东名茶,这是学生前一阵送来的”。至此,采访像聊家常一样,在袅袅婷婷的茶香气中伊始……

13岁的板鼓佬 掌握了18般武艺

1946年,包国柱出身在滁州一个贫寒的家庭,虽然只读过小学,但聪慧过人,尤对戏剧乐器赋有独特天资。1959年,13岁的他,被招进滁县文工团(后改名滁州市黄梅戏剧团)。一个乳臭未干的孩子,凭着对戏剧乐器的热爱,从板鼓简单乐器学起,一年后便成为了剧团的板鼓佬。外行人眼里,板鼓只不过是乐队里一个可有可无的角儿,但他不以为然,深信不论什么乐器,学好了都是乐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学板鼓的日子里,他不分四季白昼,学向勤中得,跟着师傅练手法,练节奏。在苦练中逐渐参悟道:在黄梅戏中演奏,主胡、二胡、大提琴,司鼓者即是演奏员,又是乐队指挥者,不仅要顺利完成自身的伴奏工作,还要担负指挥整个乐队演奏和演员之间的统一配合,要调动每一件乐器,最后使乐队和演员通过“司鼓”的指挥,形成一个完美的舞台艺术整体。他敏而好学,强学力行,博学之、审学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为他后来成为一名著名的戏曲音乐指挥艺术家打牢了基础。

包国柱为孩子义务教学

在以后的岁月里,他一边恶补文化,一边如饥似渴地学习黄梅戏“四大件”乐器,从学拉高胡、二胡、萨克斯乐器开始,一点一滴,“三日不弹,手生荊棘”,不懂就请教老师。他还学会了看民乐谱,学会了五线谱,掌握了黄梅戏演奏的各类乐器,并运用自如,得手应心,充分凸显“包氏”风格及感心动耳的表现力,可谓十八般武艺样样拿得起放的下。正因此,在半个多世纪的铁杵磨砺中,他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板鼓佬成长为黄梅剧团音乐指挥、副团长、中国戏曲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并跻身《中国当代艺术家名人录》。

漫漫追艺路 研制新乐器

谈到他数十年的剧团工作,回忆中却充满着快乐感。在那过去的岁月里,包先生常随剧团深入工厂、农村、军营演出,他不仅多才多艺,而且勇于担当,每当剧团遇到困难时,总是冲在前头,默默奉献甘为人梯 。那时去农村为群众巡回演出,条件十分艰苦,除了拔山涉水徒步运送服装道具外,还会碰到演出中难以解决的问题。有一次,去偏远的山区演出,因演出地不通车,道具等物品只能要靠人工搬运,天上又飘毛毛雨,包先生年龄虽小,但不怕苦不怕累,抢着搬最重的道具,脚踒了咯出了血,一声不吭,抓把泥土捂上若无其事。还有一次演京剧《平原作战》时,临时缺少一名京胡演奏者,看到领导这个急啊,包先生毛遂自荐:让我试试!结果一上场,清脆的京胡声回荡着山野,赢得满场喝采,演出取得圆满成功。领导笑了:幸亏你“救场”实在没想到你这混小子京胡拉的这么牛,选你当乐队指挥,真是再适合不过。

包国柱送艺进校园

凭借对乐器的几分天赋和执着的钻研精神,他竟然发明了一种名为“钢管钟琴”的独特乐声,为了能让这种乐器登台出演,不知历经了多少挫折与失败,为了制作这种新乐琴,他没有休息日,凭着一腔热血,在挫折中找原因,在努力中找希望。包先生和他的一名同事8次深入市机械厂,和工人师傅研究探讨,苍天不负有心人,终于 创制了一种新乐器一一钢管钟琴。此乐器的成功问世,为演出黄梅戏时,增加了强烈的音乐感染力,得到了省、市文化部门的赞赏,《安徽文化报》为此作了专题报道,并在其他剧团推广。

铸辉煌 一生无悔献戏曲

改革开放伊始,人民群众对古装戏的需求日益高涨。1979年,剧团在包国柱的指导下,开始排练《嫦娥奔月》,从读剧本到每一个演员的手眼身发步、唱腔、音乐配置等,他都悉心指导,经过数月的排练,终于在国庆节前隆重上演,并一炮走红,获得了广泛好评,让人们重新认识了市黄梅剧团高超的演艺。在以后的日子里,诸如《天仙配》《女驸马》《打金枝》《七仙女》等经典剧目,接踵而至,轰动一时,为重振地方戏剧作出了重大贡献。而这一系列成果的取得,除了剧团领导及演职员们的不懈努力之外,与包国柱和他执掌的乐队在音乐方面的鼎力配合,有着不可分割的鱼水之情。

包国柱在指导少儿学艺

数十年的勤奋、刻苦、努力、谦逊、把自己毕生精力,无私的奉献给戏曲事业,献给了皖东黄梅戏曲事业,他的如孺子牛的精神事迹,曾多次被《滁州日报》《新滁周报》、滁州电视台专访报道,在圈内引起广泛的共鸣。如今,在滁州文艺和戏曲界,只要提起包国柱老师,没有一个不竖大拇指点赞的。

夕照明 老夫喜作黄昏颂

包先生退休十余载,按常理,辛勤奔波几十年,该享享清福啦,但他乐呵呵笑道:“欧阳修曾说过‘乐,所以达天地之和而饬化万物’因此,我还不能躺平,停止对音乐传承的步代,甘做加强文化自信、文化强市的一粒种子。”10年来,包先生以红烛精神,义务辅导热爱音乐的中、小学生达百余人,如“夫子循循然善诱人”毫无保留的将自己一生所学,倾囊授众。在他培养的学生中,有的已成为专业的琴师,有的走进了大学的艺术殿堂。最享誉皖东的是他作为指导老师的“滁州市少儿民族乐团”自成立以来,多次赴市各校园、敬老院、革命老区义演,赢得各级教委及社会的一致好评。2012年7月,台湾少儿民族乐团来滁访问,与“滁州少儿民族乐团”交流并同台演出,获得园满成功,目睹眼前两岸欢乐一家亲场面,包先生两眼噙滿泪花。

在退休的日子里,他没有休息过一个相样的节假日,他热爱音乐乐器如他的生命一样珍贵,他义务传承音乐文化,如他的一日三餐;当音乐成为痴者的梦想时,他一定是为音乐而生,为音乐而止的艺术大家。

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就要结朿此次愉快的采访,想说点什么,却欲言又止,一位把毕生精力都奉献于民族戏剧的音乐家,正如唐代诗人王昌龄在《芙蓉楼送辛渐》中所写“洛陽故人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我们只能以崇敬为上,祝福包先生,祝福艺术家。【编发:刘国新】

0 阅读:0

宛在江淮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