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俞的去辉化就是一个经典的笑话,去精华而留糟粕,悔之晚矣

让爱变无期 2025-01-12 20:25:04

这是一个悬而未决的商业难题:当一家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严重依赖某位明星员工时,企业应该继续赌这副牌,还是果断“去明星化”,将未来押注在品牌全面化建设上?2023年,“东方甄选”的俞敏洪做了他的选择——对核心主播董宇辉“去辉化”,结局却是“赔了夫人又折兵”。这场看似理性的企业改革,最终成了一场经典的“失败教学案例”。

一边是魄力满满的企业家,一边是风头正劲的个人IP,两者的角力不仅决定了“东方甄选”日后的命运,也揭开了企业与个人之间深层次矛盾的本质。不过,这件事的来龙去脉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

2023年,俞敏洪决定实施“去辉化”的计划,目的非常明确:让“东方甄选”摆脱对明星主播董宇辉的高度依赖,转而通过强化企业品牌,打造更加可持续的商业模式。这在理论上听起来很美好,但问题是,“理论美好”在实践中翻车比比皆是。

董宇辉曾是“东方甄选”的灵魂人物,他的直播不是普通卖货,更像是一场大型知识秀。从文学经典到人生哲理,他张口就来,一边聊天一边带货,能把枯燥的直播间煮出一锅文化大餐。但俞敏洪认为,这种依赖董宇辉的成功方式存在隐患。万一董宇辉有一天离开,那公司又该何去何从?去辉化,成了他赌未来的决定。

于是,公司逐步削减了董宇辉的直播场次,还将他的资源向新人主播倾斜。最终,2024年初,董宇辉彻底告别“东方甄选”,自己创办了《与辉同行》。而俞敏洪的算盘,却砸得七零八落。

俞敏洪显然低估了董宇辉对“东方甄选”的重要性。离开了这张王牌,公司试图培养一批新人主播来填补空缺,但这群新人明显缺乏董宇辉那种强烈的个人魅力。结果,观众连直播间都懒得点进去了,有几次带货甚至引发质量投诉,品牌口碑直线滑坡。数据显示,董宇辉在的时候,一场直播能吸引几十万观众,而新人主播引流后,直播场在线人数掉到不足千人。

雪上加霜的是,2024年中,多家投资方也陆续撤资,给了“东方甄选”致命一击。

一位知情人士在采访中提到,资方认为俞敏洪的决策太过冒进,没有充分考虑市场逻辑,抛掉了最大的优势。公司营收锐减,内部管理混乱,最终在2025年几乎销声匿迹。

这里的责任该归咎于决策者的轻率,还是整个公司战略的短视?这是个值得商榷的问题。

而另一边,被“去辉化”边缘化的董宇辉,则成功实现了“逆袭”。离开“东方甄选”后,他并没有急功近利地复制老路,而是独辟蹊径。2024年,他创立的《与辉同行》不仅是一场全新的直播尝试,更是一场“带文化旅行”的商业实验。

他结合直播带货和地方文化推广,将业务重点放在“文化+旅游”的新生态上。

云南的古树茶、贵州的苗绣、东北的年货,甚至连许多不知名的小地方,都因为《与辉同行》成了观众们种草的“打卡地”。据统计,仅云南某偏远地区的茶叶,在他的推广下销量翻了三倍。而他的团队也通过这种模式实现了高效盈利:单场直播最高销售额达到了5000万元。

董宇辉并没有单纯地为赚钱带货,也没有只是挥洒个人魅力。他塑造了一种更有内容价值和社会意义的直播形式,让粉丝能够在购物中了解中国的文化遗产和风土人情。这种创新模式,让同行演员们瞪大了眼睛,也让观众拍手叫好。

再回过头看“东方甄选”的失败,俞敏洪的初心或许没错,但在执行中却明显失算。他希望公司能通过去除对个人IP的依赖,专注打造企业品牌,但问题是,仅仅抹去一个强势IP并不能解决问题。靠新人主播替代核心主播的战略看似可行,但实际上,新人既没有足够的时间成长,也缺乏董宇辉那样的综合能力。

事实上,决定一个品牌能否长远发展的,不仅是产品质量或供应链,还有消费者的归属感。对于“东方甄选”的粉丝来说,他们认可的是董宇辉个人的风格,对他的信赖远远超过企业本身。

而俞敏洪试图转移这种信赖,却没有提供合适的替代方案。换句话说,这更像是一场“拆东墙补西墙,钱没赚到,墙也漏了”的闹剧。

更令人佩服的是,董宇辉并没有在成功后陷入商业化的泥潭。他利用部分直播收益,启动了教育公益项目,帮助贫困地区孩子获取更好的学习资源。据了解,每年他都会将直播收益的部分收入捐作教育基金,还会参与乡村学校的改建工程。这些公益行为,不仅为他赢得了更多的民心,也让《与辉同行》的品牌温度不断上升。

正如网友们评价的那样,董宇辉热卖的不只是货,而是人品和情怀。

需要注意的是,2024年年底,国家对直播行业出台了多项新规,比如限量促销、规范言辞等。在这种新规则下,许多以产品价格战为核心的直播公司开始陷入困境。但董宇辉的优势再次显现:他的内容重心从低价倾销转向文化推荐和非遗宣传,这种调整让他的直播间不仅能吸引消费者,也赢得了政策支持。

相反,“东方甄选”依然在挣扎于该如何适应政策变化,旧模式难以为继,新模式又无从谈起。每一步都显得束手束脚,像一个黔驴技穷的人,在竞争赛道上慢慢被甩远。

你说,究竟是品牌赋能人,还是人赋能品牌?对企业来说,如果把关键人物当成风险,那可能就真的输了长期发展的牌;但如果只依赖个人而不布局未来,摔跤也是迟早的事儿。或许,人与品牌的关系并不应该是对立的,而是彼此成就的互补关系。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0 阅读:0

让爱变无期

简介:一个真正的原创人,解读实事,希望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