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这篇文,最大的感受是战争从来没有什么算无遗策,很多战争就是错进错出,在有预判的前提下,各种机缘巧合打出来的。
新保安之战就是这种现象的典型。
新保安本来是平平无奇的一个小地方,而国共双方数十万大军却围绕这个小地方做起文章,一时间吸引了毛泽东、蒋介石、傅作义等大人物的眼光。最令人惊讶的是,一座小城能让解放军三路大军都出了错,它到底有什么神奇呢?
一、三路大军齐犯错
新保安之战发生于1948年12月7日前后,是平津战役中一场规模不大、却影响极大的战役。
这座小城在哪呢?

新保安在今怀来县西北部,位于当年北平至张家口、绥远等地的公路线上。当年新保安战役主角之一、华北第二兵团三纵司令员郑维山曾经回忆说:
新保安是平张公路上的一个城堡,位于下花园和沙城之间,紧靠公路南侧。……这里北依高山,南靠洋河,站在北山登高一望,城里一切尽收眼底。城系砖城,高约九米,相当坚固。全城设有东、西、南三座城门,城内西南角是一片湖泊,西门有瓮城,很坚固。……
郑维山将军晚年极富文艺范,还回忆说,此城是当年庚子年八国联军进北京,慈禧太后逃出北京城,在这里住了一晚上,赐此城名为新保安。
话里话外的意思是,此城虽小而异常坚固,是北平西北一座颇具份量的堡垒。
这座小城本来没有什么重要,国共双方都没有在该城驻军。直到在1948年11月至12月间,我华北部队两个兵团和地方部队发起对国民党军的进攻,荒残已久的新保安城骤然间成为双方关注的焦点。
1948年12月6日,几天前刚刚从新保安路过的傅作义系统三十五军(军长郭景云),忽然又沿原路返回,在新保安城附近和解放军交上了火。郭景云因天黑路险,命令大军进驻城中。一夜之间,小小的新保安城成为三路解放军大军的矛头所在,共约20余万解放军以及差不多数量的国民党军,都向这座小城杀来。
三十五军从哪来、到哪去?又为什么成为华北战役的暴风眼了呢?
概而言之,1948年11月,毛主席命令华北第三兵团(司令员杨成武)率兵围攻张家口,吸引北平城中傅作义派队来救。傅作义为保住向绥远大本营撤退的交通线,在张家口留了数万大军,由其大将孙兰峰统领。
杨成武打张家口是攻其必救。
傅作义遂派三十五军等部向张家口增援,不料刚到张家口,傅作义打听到东野大军入关,急令郭景云率三十五军回北平。这个三十五军不简单,是当年傅作义在绥远倾注无数心血打造起来的,是他的老本钱。该军无论兵员质量还是武器装备、机械化程度,别说在绥远部队中是一等一,就算和华北“剿总”系统的国民党中央军相比,也是不遑多让。
毛主席见钓出了大鱼,急令华北第二兵团(司令员杨得志)、第三兵团和东北野战军先遣兵团(程子华)三路合力,聚歼郭景云三十五军于平张线,务必不使其返回北平。
其实,按毛主席原来的布局,郭景云根本就逃不出张家口,即使从张家口冲出来了,也走不到怀来县的新保安,因为新保安离北平太近了,傅作义接应他非常方便。
那是什么因素导致毛主席最初的打算没有实现呢?原因很令人诧异,最初用来围歼郭景云的三个兵团,不约而同全都犯了错,没有按指定时间到达指定位置,这才让郭景云跑了那么远。
二、毛主席布局极早
第一,杨成武兵团,毛主席原命其围住张家口国军,可杨成武没围住。什么原因呢?两个兵团协同不到位。毛主席原本的意图是,待杨得志兵团杀到怀来,切断张家口与东面的联系,杨成武兵团再把主要兵力放到张家口西面,以防张家口国军向西逃到绥远。
结果呢?杨得志兵团迟迟没有在规定时间赶到怀来,而杨成武兵团提前调整兵力,两个纵队放在西面,一个纵队放在东面。张家口东面的防守脱节了,漏出巨大空当。12月1日,傅作义发现有异,让郭景云迅速东返北平,郭景云带队一冲,杨成武拦不住。

第二,杨得志兵团迟迟没有赶到怀来,没有按时完成切断张家口、宣化、北平之间的交通。
有一定主客观因素。客观方面,杨得志兵团打完石家庄,一直在冀中活动,此时系远道从曲阳向北机动,离宣化、怀来、张家口有点远。
主观方面,杨得志兵团起初似乎没把自己当主角。平张线上,西面是杨成武,东面是刚刚杀进关的程子华兵团。
所以走的慢了些。毛主席批评说,这条路线你们去年从北往南走,三天就走完了,这次给你们预留了四天到五天的时间,仍然没到。导致郭景云一口气冲到了新保安。
第三,程子华兵团从蓟县往东打,理应速度第一,直扑怀来,直指郭景云。谁知途经密云,分兵打下这个小城。毛主席批评说,就算打,也应该用殿后梯队打,而不应用前锋梯队打,一来耽误了时间,二来使傅作义极为警觉,误以为东野全部主力已经到达。

三错交织,导致形势突变,矛盾点都集中到新保安城。这时我军攻击重点由原来的一个张家口,变成张家口和新保安。到底先打谁、后打谁?三路大军都等着毛主席的新指示,谁知连等几天,中央军委再来电令,并没有新的战役部署,只是命令各兵团按原来的打。
按原来的,敌人已经破网了,决战地点变了,还能行吗?
我相信当时的各位指挥员们和现下的读者们都持此怀疑。
可毛主席偏偏就不再做新的部署。
结果呢?
杨得志兵团居然在时间已经滞后、部队并未全部到达的情况下,把郭景云死死困在新保安城。程子华兵团居然也在已经打草惊蛇的情况下,游刃有余地灭了104军,为杨得志兵团最后围歼三十五军提供强大侧翼支撑。而杨成武兵团无法左右兼顾,只有围困张家口的力量,而无追击三十五军之力,杨成武向毛主席发报请求派两个纵队追击,毛主席复电,看实际情况你们自己定。实际情况是杨成武无力派队追击。
最终,三十五军全军覆没,郭景云自杀。
那么问题来了,毛主席为何不做出新的部署呢?难道错着打也能打胜仗,真这么神奇吗?
三路大军虽然都犯了错,临场发挥失误,但并没有错到根子上。
我们观察这场战役,并不能局限于追击、围困和歼灭三十五军,而应着眼于更早的战役布局。毛主席早在一个月前其实就已布局。
几个要点:
第一,杨成武兵团围困张家口。
第二,杨得志兵团北进平张线并切断之,东挡西阻。
第三,程子华威胁北平东面,使傅作义有所顾忌。
除了这三路大军之外,还有两股外围力量。
第一,三兵团政委李井泉率绥蒙军区部队牵制绥远,切断了绥远和张家口的联系。
第二,东野加速入关,萧劲光所率东野一兵团已经迫近唐山一线。
这两路兵马在更大的战线上构成对北平的夹击。
打张家口、围郭景云虽然战术末端犯了错,但这种失误并不影响战役全局,傅作义的唐山、天津、北平、宣化、张家口、绥远等要点都处在我军威胁之下,大方向上是我军占据主动。
我军兵力都处在既定进攻方向上,只不过迟了一步,内圈包围圈有点松,但还没有破。
所以在郭景云还没有冲回北平的情况下,毛主席没有必要进行重大调整部署,还按照原计划打,只不过决战地从张家口换到新保安,原定主角从杨成武三兵团换成了杨得志二兵团。
讲这话什么意思呢?《孙子兵法》说: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战前筹划制定出周密严谨的计划,把兵力摆放到大致准确的位置,胜算就会高一些。
高明的战略战役计划,可以极大抵消战术端的失误,可以有极大的战场容错度。
当然,我军能打胜也不是把所有宝都押在庙算高明上,临场纠错能力也很强,杨得志二兵团之前在平张线留了一个十二旅,正是这个旅拼死阻击,拖住郭景云,才为后续主力赶到赢得了时间。这个旅功不可没。
退一步讲,如果傅作义抓住我军犯的战术错误,能不能逆转战局呢?
答案是模糊的。
三、傅郭连番犯错
举一个例子。
在新保安战役前的几个月,华野打的豫东战役,粟裕大将指挥才能有目共睹,在兵力略等的情况下,把区寿年兵团打掉一多半。但大家要看到,在我军拥有庙算优势的情况下,区寿年兵团的整七十二师并没有全部消灭掉。原因是什么?

国民党军援兵积极行动,尤其是邱清泉兵团和黄百韬兵团打的很积极,使我军兵力不足的缺点在战斗中放大,最终在围歼七十二师的最后时刻不得不主动撤围,打不动了。
也就是说,战术端错误虽小,在特点条件下有可能会放大为战役端的巨大漏洞,被敌方抓住利用,逆转战局。
傅作义一方有没有这样的机会呢?答案是肯定的。
第一个机会,当郭景云被四纵十二旅阻击时,郭景云若能迅速探明敌情,只派少数部队与十二旅纠缠,而以大部力量快速撤走,三十五军虽然仍会损失部分力量,但能保证基本撤回北平。
但郭景云是怎么打的呢?发现有解放军阻击,起初没当回事,派前卫连扫荡,结果打不动,又派一个营去打,又被击溃。于是派前卫团攻击,又被十二旅打了回来。郭景云起初目空一切,认为共军拦不住他。此时又过分严重估计情况,认为共军主力都来了,于是害怕起来,令大军缩回新保安城。
据国军104军军长安春山(后被俘)回忆,当时新保安以南尚有一条公路可通怀来,与104军能接上头。但郭景云突然气沮,大军一进新保安,立即呼叫华北“剿总”总部,称被共军主力包围,请派队解围。结果把主动权丧失了。
第二个机会,12月8日晚,杨得志兵团刚刚杀到新保安,但还不是全部主力都到齐,只有五个旅的兵力,包围圈不够密。国军从怀来开到新保安送弹药的二十辆汽车,平安无事地返回怀来。
安春山立即向郭景云通报此情况,要求其不顾一切从这条路杀出来。
这个细节如果被放大,也是无法挽回的重大失误。但郭景云居然又没有采纳。
什么原因呢?
一来被四纵十二旅打怕了,不知道共军到底有多少,不敢轻易运动。这个担心也不完全是怯懦,许多国军主力部队都在运动中被歼。
二来,安春山和郭景云有了矛盾。郭景云被围后,傅作义有点慌了,命令安春山统一指挥104军、十六军救援三十五军,指挥就指挥吧,傅作义又多加一道命令,让安春山也统一指挥三十五军突围。
这一下郭景云就不乐意了,三十五军一直是傅系老大,郭景云傲慢无比,哪想接受安春山指挥。12月8日到9日是形势最混乱、最有空子可钻的时候,也是郭景云逃出生天的最后机会,但这一天郭景云一直在和安春山闹情绪,用无线电话互喷。
安春山叫郭景云快跑,郭景云叫安春山派一个师来接防。安春山说新保安是死地,防什么防。郭景云直接掐断了无线电……
解放军在拼命狂奔、拼命纠错,国军却在无原则无底线地内卷,互相指责,你不败谁败呢?
什么叫错进错出?这就是。
战场形势错综复杂,每个战场参与者都有自己想法,每一道命令在不同的人身上都有不同的执行方式。
出错是战场的永恒,区别就两点,一是谁的战役总筹划容错率更高,二是谁的战场纠错速度更快。
这场战役生动说明了这两个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