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研究背景
随着硅(Si)场效应晶体管(FET)的尺寸缩放逐渐逼近物理极限,迫切需要新一代半导体沟道来减少短沟道效应。二维(2D)材料,如二硫化钼(MoS2),以其原子薄且载流子迁移率高,展现出了在下一代晶体管技术中的巨大应用潜力。尽管2D场效应晶体管(FET)具有比Si更好的物理和电气性能,但由于缺乏合适的高质量电介质。因此,基于2D材料的FET器件未能充分发挥潜力和优势。
在硅技术中表现良好的非晶氧化物电介质,如SiO2、Al2O3和HfO2,由于长程有序的破坏,无法与2D材料形成均匀且明确的界面。这种不明确的界面使得电荷散射和陷阱难以消除,从而导致高栅极漏电流(J>1.5×10-2 A·cm-2),高界面态密度(Dit>1010 cm-2·eV-1)和低介电强度(Ebd<10 MV·cm-1),这些性能指标无法满足国际器件与系统路线图(IRDS)的要求。此外,由于2D材料的惰性无悬空键表面,在不损坏相邻层的情况下沉积原子薄的氧化物仍然具有挑战性。
2、研究成果
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所狄增峰研究员&田子傲研究员合作报道了一种2D FET中高质量的顶栅电介质——原子薄单晶Al2O3(c-Al2O3)的制备。通过结合外延剥离和插层氧化,在室温下在单晶Al表面上形成厚度为1.25 nm的稳定、化学计量准确和原子薄的c-Al2O3层,其比先进硅晶体管中使用的传统氧化物薄。由于有利的晶体结构和明确的界面,原子薄c- Al2O3的栅极漏电流(J<1×10-6 A·cm-2)、界面态密度(Dit=8.4×109 cm-2·eV-1)和介电强度(Ebd=17.4 MV·cm-1)均达到了国际器件与系统路线图(IRDS)的要求。通过使用范德华(vdW)转移方法,整个FET堆叠,包括源极、漏极、电介质和栅极,可以在一步过程中转移到MoS2沟道,以生产具有优异接触和电介质界面的2D FET。顶栅MoS2 FET展现出61 mV·dec-1的陡峭亚阈值摆动(SS)、108的高开/关电流比和10 mV的极小滞后。通过制造100个器件,证明了优异的加工再现性和均匀性。这项研究证明了生产适用于集成到完全可扩展的先进2D FET中的高质量单晶氧化物的可能性,包括负电容晶体管和自旋晶体管。
相关研究工作以“Single-crystalline metal-oxide dielectrics for top-gate 2D transistors”为题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Nature》上。
3、研究内容
图1a显示了一种无需复杂化学或精密设备且可扩展的方法,用于合成高质量的原子级薄c-Al2O3层。石墨烯(Gr)/锗(Ge)晶片用作模板,利用vdW外延方法通过电子束蒸发技术生产晶片级单晶Al。由于锗可以在硅上进行外延生长,Gr/Ge基板的直径可扩展至12英寸,使得单晶铝的工业规模生产成为可能。通过利用弱vdW力,可以从石墨烯上剥离具有原子平面的图案化金属。在这种情况下,Al可以轻易从石墨烯上剥离,然后在室温和0.2ppm的氧气环境中温和氧化,实现化学吸附氧原子的均匀覆盖和氧气的有限渗透。这种条件下,可以在几秒内通过逐层机制形成厚度为几纳米的超薄c-Al2O3层。最后,将原子薄的c- Al2O3转移到SiO2、MoS2或Au等目标基板上以制造器件。整个过程是无水的,以防止Al在H2O中的氧化,同时确保石墨烯表面不受损伤,从而允许Gr/Ge晶片的重复使用。
图1. c-Al2O3的制备和表征
图2. Al/c-Al2O3栅极的特性
图3. c-Al2O3/MoS2 FET的制备和电子特性
图4. 在4英寸CVD-MoS2/蓝宝石晶片上批量制造的c-Al2O3/MoS2 FET
4、结论与展望
总之,研究者证明了单晶Al2O3作为顶栅2D晶体管的高质量介电层的制备。这一突破不仅为单晶氧化物的多样性、可扩展性和可制造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还促进了2D半导体技术从实验室到工业应用的顺利过渡。晶片级单晶铝和氧化铝的生长方法可以进一步扩展到其他金属,实现一系列以前无法实现的单晶氧化物的制备,以满足不同应用需求。这一技术能够扩展至目前的硅片直径,因为用于单晶石墨烯合成的锗可以直接在硅上外延生长,这显著拓宽了集成现有硅基制造工艺的潜力。此外,开发了一种专用于低维材料的自动脱粘转移工具,包括单晶介电氧化物、2D沟道材料和超薄金属电极,这对实现多功能2D器件之间的精确对准至关重要,预计将显著提升生产效率、可重复性和2D集成电路的可靠性。通过构建复杂的2D集成电路,特别是在成熟的Si-CMOS平台上进行异质集成,可以充分发挥2D材料的巨大潜力,并为下一代高性能电子设备的发展奠定基础。
论文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4-0778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