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超音速武器和导弹主导的现代海战中,舰炮似乎已成为“过时”的代名词。然而,中国北方重工业集团在2025年3月宣布成功研发国产155毫米舰炮,这一举动引发了广泛关注。为何在导弹时代,中国仍执着于舰炮技术?答案隐藏在对实用性与前瞻性的双重考量中。
美国“朱姆沃尔特”级驱逐舰曾配备155毫米AGS舰炮,射程高达185公里,旨在为海军陆战队提供远程火力支援。然而,其配套的“智能”弹药成本高达80万美元/发,加上舰艇定位失误,最终导致舰炮被拆除,换装高超音速导弹垂发。这一失败并非舰炮技术本身的问题,而是成本失控与需求错配的结果。
中国显然从美国的失败中吸取了教训。国产155毫米舰炮并未追求极致射程,而是将目标定在100公里左右,既能避开敌方岸基火炮的威胁,又足以覆盖两栖作战的典型支援范围。更重要的是,中国强调弹药的低成本设计,避免了“金弹”覆辙。这种务实路线不仅降低了使用门槛,还使其在预算有限的低烈度冲突中更具吸引力。
近年来,中国海军大力发展两栖作战能力,075型两栖攻击舰和071型船坞登陆舰的服役表明,其目标不仅是近海防御,更包括远海投送与登陆作战。在此类任务中,舰炮是对地火力支援的“经济担当”。当前055型驱逐舰装备的130毫米舰炮虽性能优异,但在面对坚固工事或大范围压制时,口径与装药量的局限显而易见。155毫米舰炮的出现,为登陆部队提供了高效火力掩护。
055型驱逐舰的升级潜力对于055型驱逐舰的后续改进型而言,升级至155毫米舰炮不仅增强了对地打击能力,还提升了舰艇在多任务场景下的灵活性。从护航到支援登陆作战,155毫米舰炮皆可胜任。这种升级为055型驱逐舰及其继任者补齐了火力短板,奠定了通向“全能舰”的技术基石。
电磁炮与舰炮的互补性有人质疑,既然电磁炮已在试验中,155毫米舰炮是否多余?答案是否定的。电磁炮虽理论射程可达200公里以上,但其技术瓶颈短期内难以突破。相比之下,155毫米舰炮依托成熟的火药技术,成本低、可靠性高。在电磁炮成熟前,155毫米舰炮是过渡期的理想选择。
舰炮的战略价值总体而言,舰炮“舔地”看似过时,但中国的155毫米舰炮研发却展现了深思熟虑的战略逻辑。它不是对导弹或电磁炮的盲目替代,而是针对两栖作战和低烈度冲突的现实需求,为海军提供了一种廉价、高效的火力支援手段。同时,它为055大驱及其继任者补齐短板,奠定了通向“全能舰”的技术基石。在高科技武器层出不穷的今天,中国选择“复活”舰炮,既是对实用主义的坚持,也是对未来战争多样性的深刻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