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以来,在俄乌双方均紧锣密鼓地筹备即将到来的“春季攻势”时,美国为首的北约也在为进一步介入俄乌局势蠢蠢欲动。
据美国政治新闻网报道称,拜登与其他北约领导人正在为7月召开的立陶宛会议准备议题,而其中一个议题是向靠近俄罗斯东部边境的地区增派30万部队。

拜登出席北约会议
不过令拜登失算的是,北约30万大军还未出手,自家后院便出现了一名“叛徒”。
据美媒《华尔街日报》报道,日本突破G7集团石油限价,从俄罗斯大量进口石油,此举无疑将会俄罗斯带来宝贵的外汇收入。据此,外界有声音认为,日本此举实际上体现了向俄罗斯低头的意味。
北约:计划增兵30万北约计划向俄罗斯边境增派部队的相关信息,来源于前北约高级官员、退役中将海因里希·布劳斯。据此人表示,北约为防止乌克兰危机外泄,计划在7月份的立陶宛会议上商议向俄罗斯边境增派30万部队的方案。

北约训练士兵
按照原计划方案,北约将会将30万部队分为两个梯队完成部署。
第一梯队约有10万人兵力,它们主要来源于波兰、挪威、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等国家;第二梯队约有20万人兵力,它们主要来源于德国、美国、法国、瑞典、英国等国家。
按照北约设想,这次增派的30万部队将会在俄罗斯东部边境构建强大的感知体系与火力网络,同时还拥有海量的隐身战斗机以及4++代战斗机。无论俄乌战场的“春季攻势”取得何种局面,北约都能将俄军限制在自身领土范围之外。

北约空中编队
不过,增兵30万并不一定能得到所有北约成员国的支持。美国政治新闻网也承认:
“要说服欧洲盟友们提供更多的昂贵弹药、武器设备、人员兵力,这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尤其是那些已经由于援助乌克兰而精疲力竭的盟友国家,恐怕很难赞成继续介入俄乌局势的行动。”
尽管如此,美国依然会毫不犹豫地推动北约启动这一增兵计划。对于美国来说,让俄乌局势继续白热化是更符合自身利益的做法。
在某种程度上,俄罗斯与欧洲之间和解的可能性变得越渺茫,拜登脸上的笑容就会增加几分,这意味他将欧洲成功绑上了美国的战车,世界地缘格局将会朝着有利于美国的方向发展。

拜登与北约
日本:压力太大,向俄低头然而令拜登失算的是,欧洲与亚太简直如同“按下葫芦浮起瓢”的格局。在欧洲逐渐被绑上美国战车的情况下,亚太盟友日本却成了“反俄阵营”的叛徒。
据美媒《华尔街日报》报道称,日本在2023年1月与2月累计进口了74.8万桶俄罗斯石油,总价值约5200万美元,折合每桶69.5美元,这已经严重违反了此前G7集团所一致决定的对俄石油制裁政策。

石油进口
早在2022年12月,包括日本在内的G7集团与欧盟、澳大利亚一致通过决议,对俄罗斯石油设置了每桶60美元的价格上限,试图通过限制俄罗斯石油收入的方式取得制裁效果。
在西方对俄石油限价令生效后,俄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回应称,俄罗斯不会承认西方制定的任何价格上限。只有那些根据市场公平价格采购能源的国家,才能获得从俄罗斯采购石油的资格。

俄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
对于日本来说,此时就面临着一个严峻问题:若追随西方加入“反俄阵营”,那么日本将失去从俄罗斯进口能源的资格,这对于能源几乎全部依赖进口的日本而言将是非常致命的事情。
举例来说,日本首相岸田文雄的老家广岛,约有50%比例的油气需求需要由俄罗斯“萨哈林2号”油气项目来提供。

“萨哈林2号”油气项目
某种程度上来讲,正是由于日本对俄罗斯能源的依赖非常严重,因此日本在过去一年的时间里并未完全追随西方制裁俄罗斯的脚步,例如日本并未向乌克兰提供先进武器装备,而岸田文雄更是最后一位到访乌克兰的G7国家领导人。
这些迹象都表明,日本内心并不愿意与西方完全站在同一战线,可谓“同床异梦”。

日本首相岸田文雄
因此,在G7集团已经作出对俄石油限价令的情况下,日本依然不顾美国等西方盟友的强烈不满,继续从俄罗斯进口能源,并支出了令俄罗斯满意的价格。
美媒《华尔街日本》对此评价:由美国领导的对俄石油限价的统一努力被打破了。在日本开了一个先例后,西方石油限价令很快就会形同虚设,根本无法起到对俄制裁的效果。

日本进口俄罗斯石油
西方并非铁板一块从北约和日本近期的动作来看,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明显结论:虽然西方国家看似正在结为“反俄阵营”,但这个“新冷战阵营”的内部粘合力根本无法与美苏冷战时期相比。
而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原因之一是作为西方战略对手的俄罗斯,自身实力较苏联严重下滑;原因之二是美国对西方世界的控制力也在下滑。

西方并非铁板一块
因此,对于我们来讲,当下世界向多极化发展的趋势依然并未被完全打断。
虽然美国通过大炒俄乌危机加深了对欧洲的控制,但长远来看,随着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逐渐崛起,多极化仍然是国际政治格局最深层的发展方向,美国维护的单边主义格局终归会灰飞烟灭,这是不可阻挡的历史趋势。
参考资料
【1】日本突破价格上限买俄油,“与西方盟友分裂” 环球时报
【2】北约30万军队或部署俄边境 波兰已成美在北约东翼部署军队的焦点 腾讯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