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前期的六位皇帝中,除去顺治皇帝的长子福全外,其余的皇子都不得善终。
康、乾两位皇帝更是如此:康熙的长子允提被“监禁”长达二十六年之久,最后死于禁所;乾隆的长子永珑因争夺皇储问题,遭到严斥后,也在忧惧中早逝。
他们的人生结局都与其生在帝王之家、身为皇长子的高贵地位,形成鲜明对比。
而在康乾之间的雍正时期,有着更悲惨的一位“长子”——弘时。
(弘时)
一、反抗父亲而不得宠爱弘时,本是雍正皇帝的第四个儿子,但排行老三。因为雍正皇帝第二个儿子弘昐在不到两岁的时候早夭,没有算入兄弟间的排名。
在三个兄长全都去世后,弘时成为了雍正皇帝当之无愧的长子。
而这位长子,最终却被“赐死”。
当时的雍正皇帝,在经历“九子夺嫡”后成功登上了皇位,堂堂正正的坐在了“正大光明”匾之下。
(清代“正大光明”匾)
经历过皇子争夺皇位的残酷斗争的雍正,自然是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再走过自己兄弟们走过的老路。
也就是不让自己的孩子再经历一次“九子夺嫡”这样的政治斗争。
最好的做法,就是提前选好接班人,为他扫清障碍。
不过在此之前,要先说一说雍正皇帝胤禛的最大对手,八阿哥胤禩。
(八阿哥胤禩)
在康熙时,二人的斗争可谓是天翻地覆,不死不休。
而在当时,作为一个日渐成熟的皇子,弘时在目睹父亲与八叔的斗争后,自然会有自己的想法与见解——阿玛的手段,过于残暴了!
城府较浅的他,又口无遮拦,因此父子之间的隔阂就变得越来越深。
也就是在此时,雍正皇帝对这个“嫡长子”,失去了信心。他也就成为了要被扫清的“障碍”。
二、不受重视而失去皇位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乾隆皇帝在登上皇位后,曾说:“三阿哥年少时,放纵不羁,行事不当,犯过大错误,因此皇阿玛对他的处罚很严厉,将他开除出了宗籍。”
(乾隆)
不过弘时究竟犯了什么样的错误,史书上没有记载,甚至弘时的名字在关于雍正的史书《清世宗实录》中也没有记载。
但可以肯定的是,弘时在雍正即位后,就被排除在皇位继承人之外。
而雍正心中所中意的,则是老四——弘历。
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整个清朝都在祭祀去世的先皇——康熙大帝。
(康熙)
雍正在景陵举行了盛大的祭祀典礼,但坚持“以孝治天下”的雍正,却派了年仅十三岁的四阿哥弘历前往,去“代替”自己。
这是带有巨大政治意义的事件:在位的皇帝告诉已经去世的皇帝,清王朝的下一任储君已经选择好了。希望先帝可以保佑他成为一代明君。
事情还未结束。在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第二次在景陵祭祀自己的父亲时,还是四阿哥弘历被派去。
(景陵)
这对于弘时而言是不可接受的。
再加之雍正对弘时的各种打击与言语不喜下,弘时对父亲胤禛的逆反心理,就更加强烈了。
而弘时,也成为了乾隆继位的重大阻碍。
他彻底走向了雍正的“死对头”——八阿哥胤禩。
三、长子身死而皇权稳固与父亲矛盾不断升级的情况下,最终的冲突爆发也只不过是时间问题。
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雍正皇帝对胤禩的“报复”行动来到了高潮,而这次打击,也牵扯到了弘时。
(雍正皇帝即位诏书)
此时的弘时,已经公开站立在自己父亲的对立面,支持自己的八叔胤禩。
见到这样的儿子,雍正一怒之下便说:“既然你这么支持你的八叔,那你就给他当儿子去吧!”
弘时在此后被过继给了八叔胤禩。
当时间来到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雍正再次对兄弟下手,将胤禩撤去黄带(宗族皇子身份的象征),从玉牒(家谱)除名。同样是这一年,弘时也从玉牒中被除名。
(清代玉牒)
与父亲意见不合,被宗族抛弃的弘时。在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郁郁而终。
雍正皇帝用独属于皇帝的方法,“赐死”了自己的长子。
因为在古代的中国,宗族就是一个人的全部,离开了宗族,也就意味着离开了家,就代表着情感上的“死亡”。
(弘时墓)
这则清代父亲“抛弃”儿子的故事,不仅是帝王家庭的不幸,还是在那个时代下统治集团内部的政治斗争的悲剧。
政治斗争中,不同政治集团间,往往是生死之间的斗争。
而雍正对八弟的迫害,引起了朝臣、皇族甚至是自己儿子的不满与反对。
面对着站在对立面的众人,他没有妥协。
雷霆手段当然是很有成效,但无法掩盖他作为孤家寡人,在整个大清朝中的孤独处境。
(电视剧《甄嬛传》“雍正之死”)
当乾隆即位后,为政治斗争中的受害者平反,将自己的八叔与三哥重新列入玉牒族谱。
这些举措,是雍正留给乾隆的政治遗产,是为维护皇室与统治者集团内部的团结稳定而采取的措施,更是让自己稳坐60年江山的最好方法。
所以说,雍正“赐死”长子弘时,自己承担骂名,让乾隆得益——继位时没有政治对手的竞争,继位后又可以有拉拢人心的举措。
这正是,虽死一子,江山稳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