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日报记者 魏仙耘 明月 唐亮 王浪 徐珊珊 实习生 赵晨熙 文/图
“东方红”拖拉机、“斑马”蚊香、“航海”油漆……这些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享誉全国的工业产品,跨越时空汇聚在津市工业博物馆,向世人讲述着津市一段时期的荣光和老一辈匠人的奋斗故事。
坐落在澧水畔的津市工业博物馆
游客体验老津市VR街景
1月21日,常德日报【新春走基层】采访小组走进这座工业博物馆。馆内,前来参观的市民络绎不绝,或拍照打卡或驻足沉思。据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介绍:“开馆半月来,我们每天接待游客两三百人次,主要群体是返乡过年人员和六七十岁的市民。”
“我当时就是烧(焊)这个车厢板。”在湘西北工业重镇单元,70岁的陈开华激动地指着“湖南汽车车桥厂”制造的一辆卡车图片向同来参观的姊妹们介绍。
陈开华告诉记者,她以前就是车桥厂的员工,1976年进厂工作至退休,对厂里有着深厚的感情。“我都已经来了3次了,以后还会经常来。”她表示,在这个博物馆内,自己f仿佛回到了年轻的时候,都是熟悉的、记忆中的情景,都是青春的回忆。
陈开华介绍当年的工作和生活情况
津市因澧水而生,傍津设市而名,历史上是一座知名的码头商埠市镇,有“湘北明珠、九澧门户”的美誉,其工业萌芽于清末民初。新中国成立后,津市逐渐形成了以轻工业为支柱的工业体系,生产的精盐、车桥、丝绸、蚊香、味精等50多个省优、部优产品有口皆碑,“雪天”“梅花”“斑马”等品牌享誉国内外。改革开放后,一直坚持“工业立市”的核心战略,建成了省级高新园区,获批了全省首批化工园区,成立了全省首个县级院士专家咨询委员会……可以说,工业已经融入津市的骨髓与血液。
还原的清代绸布庄
经过合理改造,工业博物馆内设三层,以“奋斗·崛起——津市工业之路”为主题,聚焦1949年前的湘鄂边水埠商镇、1950—2005年的湘西北工业重镇和2005年以后的澧水流域现代化工业新城三个单元,以时代变迁为经、以产业发展为纬,通过一幅幅图片一件件物品,集合声、光、电、投影、图像、文字、互动视频等先进技术手段,向观众呈现自清代以来津市工业的蓬勃发展之路。
还原的津市绢麻纺织厂车间
同在馆内参观的伍岩今年也是70岁,她对馆内陈列也赞不绝口。她介绍,自己曾是津市缫丝厂的员工,后因个人发展辞职,但她看到馆内复原的场景时仍十分动容。“年轻人可能没我们这一代人感触深,但是年轻人可以通过这些更好地了解津市。”她笑着说道。
津市生产的各类生活用品
津市生产的各类机械
现代化工业展厅
采访期间,记者看到三五成群的游客结伴而来,这座老电影院成功实现了古今碰撞的“华丽转身”,让这座工业博物馆逐渐成为津市人钟爱的时尚“打卡地”,展播着津市近百年来的工业发展,唤醒着津市人内心深处的记忆,也为外地人更好地了解津市提供了新的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