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哈密的近代史中,回王——也称“哈密札萨克和硕亲王”,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历史人物和家族。据史书记载,回王是清代哈密地方维吾尔族的封建领主,自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额贝都拉受封起,至民国19年(1930年)末代回王沙木胡索特逝世止,共传9世,长达233年,是清代以来新疆维吾尔族封建王公中维持统治时间最长的一个,在新疆及哈密历史上产生了很大影响。从史书记载,哈密“回王”在归顺中央政府(清王朝)后,保持哈密社会稳定、抵御各种叛乱和保证维族和其他民族的生活安宁是发挥了极大作用,特别是清末民初年代这样的多变混乱状态下,也坚持接受中央政府管制,反映了回王家族在维护祖国版图统一的积极作用。

“回王”在哈密长达九世270余年的统治,一座“回王”府就是最例证,270余年的统治,经过九代人的经营,当年的“回王”有西域小故宫之处,共有大小房间800余间,大小门楼九重,融合了汉、满、蒙、维的民族特色建筑风格,一时间哈密回王府真是全疆最大的王府。然,在1930年6月,九世沙木胡索特病故,1931年,由于战火,哈密回王府被烧三十余天而毁。至此,这座有二百年历史的回王府“付之一炬,夷为平地。
今天我们游览的回王府是在2004年重建于故王府的核心台城上的,从新建的回王府上看,依然有着汉、满、蒙、维的民族风格的宫廷建筑和宗教寺庙建筑,恢宏大气,不失当年哈密王府之气势。


上图是进入回王府建筑群的牌楼,我们依阶而上,在巡游各色建筑时还踏入建筑看殿堂布置和展板介绍,今日回王府虽为新建,确也是在西域一个融合各民族特色的建筑群,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闪耀的星星,值得一游。














下图是进入回王墓的大门口,回王墓原先并无大门,只留下一段几十米的高大土夯围墙(现已被保护)现有的大门哈密有关文旅部门在重建回王府时新修的具有维吾尔民族特色的建筑。

这是回王墓的大门口,回王墓原先并无大门,只留下一段几十米的高大土夯围墙(上图,现已被保护)现有的大门哈密有关文旅部门在重建回王府时新修的具有维吾尔民族特色的建筑。

回王墓是中国清代新疆哈密历代回王及其家族的陵园。俗称“回王坟”、“王爷坟”。回王墓建筑群规模宏大、壮观,共占地20亩,墓园林木茂盛,遮天蔽日。


上下几张图片是七世回王伯锡尔陵墓,为陵墓建筑群中最为壮观,高14米、长19米、宽15米。土木结构,圆形拱顶,四周墙壁镶嵌绿琉璃砖,该拱拜(陵墓,下同)上为穹隆顶,墓门两侧塔柱中空,有台阶盘旋而上,可至墓顶。建筑仿喀什阿巴和加麻札,具有民族特色。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建成,这里埋葬着七世回王伯锡尔及其大小福晋,八世回王默哈莫德及其王妃、王族40人。




上图是艾提尕清真寺,修建于一世回王额贝都拉时期,经四世回王玉素甫及六世回王额尔德锡尔的扩建而成现有规模。清真寺东西长60米,南北宽38米,占地2280平方米,为土木结构的一层伊斯兰式建筑,内部有108根红木柱支撑,东西排列。寺顶彩绘花草图案,并开有天窗。寺内墙壁粉白,上书古兰经文,周围再饰花草。每年肉孜节和古尔邦节,城乡穆斯林群众都来此礼拜,寺内外可容纳5000~6000人以上,其规模之大,居东疆之首。

上下两图是回王墓区的建筑,现辟为展览馆。


上图为木质亭式拱拜(陵墓,下同)2座。东部一座为九世回王沙木胡索特拱拜;西部一座为台吉拱拜。九世回王拱拜底部正方形,边长各15.5米,内部以土坯垒砌伊斯兰式的穹隆顶墓室,外部于垣墙内及四周用亭柱支撑汉族亭楼木结构的八角攒尖顶,建筑将墓室罩在其中,飞檐起脊,雕梁画栋。这两座木质拱拜,在建筑形式上,以伊斯兰式的穹隆为基础,同时吸收了汉族八角攒尖顶及蒙古式盔顶的木质结构建筑形式,将多种风格融为一体,在新疆的伊斯兰陵墓建筑,极具特色,是汉文化、蒙古文化和伊斯兰文化相融合的产物。





参观游览回王府和回王墓是我到哈密后的第一个景点,新疆是我国西部最大的行政区域,哈密是入疆的第一站,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班超、张骞、玄裝的足迹,更能感受到清末名臣左宗棠平定叛乱,收获新疆,设置新疆省的历史痕迹中,中央政府对新疆的管制缺不了当地各民族的支持和帮助,哈密回王历经九代233年的历史中坚持接受中央政府管制,在参与平定各种叛乱,维护各族群众的生活生产,保障社会稳定都起到了积极作用。回望历史,每个人都会在历史的进程中留下或重或轻或浓或淡一丝色彩,对历史进步、对国家巩固、对社会发展作出贡献的人都应该得到尊崇,九代回王的功绩不会抹去,在当前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里,各民族应该像石榴籽一样的紧密相连在一起,形成一股势不可挡的力量,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事业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