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不怕冬至阴一天,就怕冬至一天晴”,今日冬至,晴天啥说法?早了解
“冬至至后日初长,远在剑南思洛阳”。今天是12月21日,我们在下午的17时20分20秒将正式迎来冬至节气。冬至作为四时八节之一,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它是我国民间的一个传统节日,有些人称为小年。在冬至这天,有祭祖、吃汤圆、饺子、羊肉、鸡肉等习俗。
在我国古代天文学中,历家用土圭测影来推定冬至到来的确切时刻。立起来的杆叫“表”,表高八尺(约1.8米),地面上测量影子长度的尺子叫“圭”,圭表朝正北,每天正午的时候,太阳在正南,就可以得到一天中最短的影子。当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时,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小,杆子的影子最长,这一天就定为冬至。
那么,什么是冬至呢?
《礼记·月令》中提到:“仲冬之月,“是月也,日短至,阴阳争,诸生荡”。说的是,在农历十一月,有一天白天最短,阴阳相争,这一天就是冬至。
《逸周书·时训解》记载:“冬至之日,蚯蚓结。又五日,麋角解。又五日,水泉动”。在冬至的时候,蚯蚓蜷缩身体,麋鹿感知到阴气渐退而角脱落,山中的泉水开始流动。
《淮南子》有云:“阳气萌,故曰冬至为德。”冬至时阳气开始萌生,虽看不见摸不着,但却为万物复苏默默做着积累和铺垫。
《帝京景物略》载:“冬至日,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出,则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图”。冬至,也是数九天的开始,即“入九”。
老话说:“冬至一阳生”。这个说法据来源于道教的“十二辟卦”,即道教以十二个卦配十二个月,每一卦为一月之主,其中冬至之月(子月)是地雷复卦,卦象上面五个阴爻,下面一个阳爻,寓意阳气初生,故得名“一阳生”。
冬至这天,白昼虽短,但冬至当天的温度并不是最低的。由于地表尚有“积热”,冬至前往往不会太冷,冬至后严寒才会来。
需要注意的是,冬至是一个时间点,并非一整天都是冬至,今年冬至交节的时间是:17时20分20秒,也就是说,过了这个点,才意味着我们进入了冬至,但很多人可能会弄混,觉得一整天都是冬至。
古人虽以农业为生,但缺乏专业先进的工具来观察天气,只能通过自己的实践积累一些经验,用来推测接下来的天气情况,指导农业生产。在我们老家,有一句老话叫做:“不怕冬至阴一天,就怕冬至一天晴”,今日冬至,晴天啥说法?我们看看农谚咋说。
一、冬至出日头,来年春天冷
这个农谚的意思是说,如果冬至这天是晴天,根据老祖宗的经验来看,预示着来年春天会比较寒冷,这种情况属于“倒春寒”,也属于“暖冬”。
不论是暖冬还是倒春寒,对农业的影响都是弊大于利的,具体的不利影响我们可以分析下:
暖冬的坏处:
1、冬天暖和会让本该休眠的作物接受到“错误信号”,认为春天来了,提前生长发育,导致过于旺盛。例如油菜分枝过多、小麦分蘖过旺等,这种旺长会让作物的抗寒能力降低。
2、像冬油菜、冬小麦在暖冬条件下提前进入生长期,如提前起薹、分蘖等,会导致它们在生长后期出现早衰,穗小、荚小、籽粒不饱满等问题。
3、暖冬也会让大量害虫和虫卵安全越冬,来年春天病虫害的影响较大,对作物造成危害。
倒春寒的坏处:
1、倒春寒会加重病虫害的影响,例如小麦遇到倒春寒,由于气温下降、湿度增加,容易引发引发霜霉病、晚疫病等病虫害。
2、出现倒春寒,也会导致作物生长速度缓慢,影响作物养分积累。比如小麦、油菜,碰到倒春寒可造成10%~30%的产量损失,严重时可造成产量损失60%以上甚至绝收。
3、倒春寒也会导致作物受到冻害,比如蔬菜可能出现冻斑、腐烂等现象,水果则可能出现糖分积累不足、口感变差等问题。
二、日落冬至头,深冬不见雪
这个农谚的意思是说,如果冬至交节这天有太阳,根据老祖宗的经验看,预示着接下来的冬天下雪(雨)的情况会比较少。
冬天降水量少,会导致作物生长受到影响,特别是一些干旱年份,作物产量会大幅减少。对畜牧业而言,也并非好事,会导致畜饮水困难,特别是在干旱地区。这会影响牲畜的正常生长和繁殖从而影响畜牧业的发展。
三、冬至阴一天,三九冻死牛
这个农谚的意思是说,如果冬至这天是阴天,根据老祖宗的经验看,预示着三九的时候会比较冷。
老话说:“三九四九冰上走”。三九是一年当中最冷的时候,这个时候冷是比较正常的,也是符合大自然发展规律的,那么来年春年会暖和一些,作物会生长的较好,是好预兆。例如,作物可以进入休眠期积累养分,有利于开春旺盛生长。
四、冬至湿了头,大雪三尺厚
这个农谚的意思是,冬至交节这天下起了雨或是雪,根据老祖宗的经验看,预示着接下来降雪会比较多。
冬雪可以起到保温作用,不至于让作物失温;还会冻死土中的病虫害;此外,还能增加土壤肥力(氮元素),这都是对农作物生长的有利条件。
总结:“不怕冬至阴一天,就怕冬至一天晴”,今日冬至,晴天啥说法?我们根据老祖宗的经验看,冬至晴天预示着“倒春寒”和“暖冬”,而阴天则预示是个冷冬,由于三九天会比较冷,符合大自然发展规律,故才说最怕晴天。
你们那里冬至吃啥?欢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