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文期是水晶乡甫上村的一名脱贫户,家庭田地少,其爱人身体不好需长期服药,小孩又读书,家庭经济困窘被纳入贫困户范畴,但他始终秉持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没有单纯依赖政府救助补贴,而是主动探寻发展机遇与出路,通过发展甘蔗产业提高经济收入,于2017年成功摘掉贫困户的 “帽子”,逐步迈向富裕康庄之路。
近日,记者来到水晶乡甫上村,在一片郁郁葱葱、长势旺盛的甘蔗田间,村民韦文期正弯腰置身于甘蔗丛中,动作娴熟地剥除甘蔗叶,同时仔细勘查甘蔗的生长情况。韦文期一边干活,一边和记者聊起了自己的脱贫故事。
韦文期正在剥除甘蔗叶。
与甘蔗的缘分之始
2015年,韦文期在政府支持下成为一名蔗管员,自此开启自己学习种植甘蔗之路。他在种植甘蔗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了种植技术的重要性。为实现甘蔗产量与品质的双提升,他经常利用闲暇时间到乡政府向农业专家请教,学习先进的甘蔗种植技术,并将学到的知识传授给村民们。
韦文期和村民们查看甘蔗的生长情况。
“在学习技术以后,我自己也种了约20亩的甘蔗,每年都有五万元左右的收入。”韦文期告诉记者。
在他的精心管护与科学种植之下,甘蔗生长态势极为喜人,每年均收获颇丰。作为甫上村的蔗管员,韦文期积极响应政府号召,把村前沙洲地建设成为“双高”糖料蔗基地,带动村内二十多户种植甘蔗220亩,带动群众增收约55万元。甘蔗铺就甜蜜脱贫路
“2016年,在村内建成‘双高’基地后,我就承包了别人20亩左右的地来种植糖料蔗,当时没有资金,蔗种和机耕费是免费的,肥料、农药、除草剂是在糖厂贷款的,租地的租金是在年底得了蔗款以后再付给人家的,相当是白手起家的。种了甘蔗以后,2016年底,家庭就有了较高的稳定收入,2017年开始,除去平常的家庭开支,就有了点小积蓄,摆脱了贫穷,生活过得越来越好了。”韦文期回忆道。借助甘蔗种植,韦文期的生活得到显著改善,于2017年成功摘掉贫困户的 “帽子”。
这些年,韦文期一直坚持种植甘蔗面积在20亩左右,依靠着种植甘蔗有了“甘蔗楼”“甘蔗小车”,同时也供小孩读上“甘蔗”学。
“现在小孩也大学毕业了,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我依然坚持种植甘蔗面积20亩左右,今年进糖厂的原料蔗有90多吨,收入45000多元。”韦文期说。
回馈人民践行服务宗旨
韦文期内心深知,自家的日子越过越红火,都是得益于党的惠民政策与政府的大力支持。很多村民感谢他做蔗管员时给大家提供的技术支持,并且他也十分热心帮助群众解决问题,2017年经过众人举荐,韦文期当选为甫上村村委会副主任。
“2017年我到村委上班,负责村委的综合治理、民政等工作,虽然不做蔗管员了,但村委的工作同样是为群众服务。”韦文期这么说着,也是这么做的。
2021年3月,韦文期接到村民的电话反映,邻居答应在砌南围墙时,就原来的围墙基脚往北收进1米距离,方便其出入,现又反悔。韦文期得知此事后,立即召集村小组长到现场了解情况,后续多次召集双方进行调解,最终建议邻居的围墙向内移30厘米,双方达成和解,在村里也形成了“30厘米”的礼让风气。
韦文期(右二)在开会讨论矛盾纠纷调处事宜。
2022年8月,韦文期在入户宣传政策的时候发现甫上村村民韦增光愁眉苦脸的,了解后得知他的儿子出生不到一个月检查出患先天性心脏病,对于单亲家庭刚结婚的韦增光犹如晴天霹雳一样,经过所有亲戚东筹西拼,筹到8万元的押金,但是后面治疗的钱却不知道从哪掏了。韦文期听到,便立即了解更详细的情况,同时建议韦增光申请农村低保,经村委召开两委会会议讨论后并马上上报到乡政府主管部门。最终,韦增光全家3口通过了低保申请,给韦增光儿子获得低保住院报销档次,减免了韦增光家庭的经济负担,并帮助韦增光申请纳入监测对象。
韦文期(右一)在宣传申报监测对象政策明白纸。
韦文期用实际行动书写基层村干部的责任担当,从受益者到点灯人,他用自己的行动在表达。
韦文期感慨:“我曾经是扶贫政策的受益者,现在在为民服务的岗位上更要以群众的需求为主,做好群众的‘后台’保障,我要做的还有很多……”
记者 温喜贵 王中林 通讯员 覃忠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