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会议是中国近代革命史上的重大转折,在红军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领导层终于纠正“左”倾错误路线,毛主席重获指挥权,局势才慢慢好转起来。
但需要客观看待的是,即便毛主席上台了,也并不意味着从此一帆风顺,就在遵义会议召开的当月,红军还在土城遭遇一次失败,使得整体士气低迷,不少人还对主席产生了怀疑。
此战我军阵容可谓豪华,十大元帅中的朱、彭、林、刘、聂、罗、叶七位都在,还有两百多名开国将军参战,然而就是没能打过。
当时与我们对阵的是川军,由名将郭勋祺指挥,此人后来还给红军造成过一次很重的伤害,可谓我军的一大劲敌。只是后来与我党有了频繁接触后,他的思想出现转变,最终不仅自己起义,还促成了五个师起义。凭此功劳,建国后他还担任了很高的职务。
郭勋祺1895年出生于四川华阳,1912年成为北洋政府下的一名二等兵,后随军西征入藏,1915年又转投川军潘文华部。从军征战多年,他也闯出了一个外号叫“莽娃”,概因他打起仗来就不怕死,上头了就丝毫不去考虑后果。
早在1931年,郭勋祺就与红军对阵过,当时的他是第21军第二独立旅旅长,与其他国军一起到湖北围攻洪湖革命根据地。1935年1月,郭勋祺又奉命去贵州阻击红军,没想到一战彻底在国军中打出名声。
“四川王”刘湘知道郭勋祺的行事风格,在临行前特意叮嘱:若红军无渡江之意,切莫硬仗堵截,若有渡江之意,虚张声势牵制即可。
没办法,蒋介石一直都希望地方军阀跟红军互相消耗,好让中央军趁机进占收编,刘湘也知道老蒋的想法,因此就让郭勋祺做做样子就行了。只是后来的发展,刘湘完全没料到。
另一边,在1935年1月中旬的遵义会议后,红军重新确定领导权,毛主席上台便否决之前要在黔北地区建立根据地的想法,认为这里地广人稀、少族民族众多,不好开展革命工作。最好的办法是在宜宾和泸州之间北渡长江,进而与红四方面军汇合。
1月19日,中央红军兵分3路从松坎、桐梓、遵义地区向川南进发,27日陆续都抵达了赤水河以东地区。
这时侦查部队传回情报,川军郭勋祺部有四个团尾随而至,毛主席、周总理在行军途中一直观察着地形,认为目前驻地的道路两侧是很好埋伏的山谷地带,如果追兵孤军深入,红军便可以利用地形合围夹击歼灭该敌。如此便可打破前有阻敌、后有追兵的不利局面。
主席随后将红三军团安排在南面高地、红五军团安排在北面高地,干部团做预备队,严阵以待敌人的到来。
1月28日凌晨5时左右,郭勋祺部已进入伏击圈,红三军团、红五军团随即从两个方向对其发动攻势。这郭勋祺也有两下子,凭借着地形拼命周旋,使得我军久攻不克,伏击战打成了拉锯战、消耗战。
通过抓获的川军俘虏,我方才得知,原来此次的敌人并非四个团,而是六个团,并且还有装备精良的后续部队正在来援。情报的失误,使得局面相当麻烦。
这时要想脱离战斗也非易事,因为郭勋祺已经带着麾下第9团和特务营、机炮营突破了红五军团的阵地,正在往白马山红军总指挥部。
主席立即下令,让正在赤水城一带进攻的红一军团回援,同时又让陈赓率干部团投入到战斗中。最凶险时,朱德总司令都拔出了驳壳枪去到第一线指挥,虽然此举鼓舞了士气,但也能看出局势严峻到了何种程度。
干部团在白马山前沿阵地与敌进行了十余次反复争夺,最终成功在主阵地营棚顶站稳了。毛主席在指挥所里紧张地用望远镜看完整个过程,红旗插上去后才松了口气并称赞道:打得好啊,干部团立了功,陈赓可以当军长!
只是情报人员很快又汇报一个不好的消息,川军再度增援了一个旅。若这样消耗下去,红军只怕大部分都会折损在这里。所以军委在土城召开紧急会议后,决定撤退。红一军团赶回后立即掩护,红三、红五军团得以脱离战斗。
1月29日凌晨,红军分别从土城的浑溪口、蔡家沱等渡口过赤水河,由此拉开四渡赤水的序幕。此战红军歼敌3000余人,但自身也伤亡3000余人,对力量薄弱的红军来说,绝对是一个大败仗。
最关键的是,毛主席出山后的第一仗没能取胜,导致很多人一时之间没有信心,开小差的人数持续增加。包括后来四渡赤水期间,还有高级干部对主席的能力产生怀疑,写信要求换总指挥。
毛主席对此也是印象深刻,1958年会见苏联大使尤金时自承这是他生平为数不多的败仗。当然,这些都是后话。
郭勋祺进入土城后,这才想起刘湘的嘱咐,此后跟红军就保持着一天路程的距离,待红军进入云南后,郭勋祺就以部队需要休整为由放弃追击。
这是他给红军造成的一次重创,还有一次是1935年的百丈关战役。红四方面军南下准备建立根据地,遭到川军的强力阻击,郭勋祺率部激战三个昼夜,迫使红军放弃目标。此战红四方面军人数锐减,受损程度仅次于红一方面军的湘江战役。
不过郭勋祺也不是一条路走到黑的那种人,抗日战争时期,他多次率部抵抗日军,1938年升为50军军长后,驻地与新四军接近,双方结下了很深的交情,他甚至将蒋介石的防共密电给新四军敌工部长夏育群看,让新四军早做准备。
1939年,郭勋祺因不愿与新四军搞摩擦,被老蒋以“作战不力”为名撤去职务,送回重庆软禁。直到1948年国民党处处缺人,他才重新出任第十五绥靖区副司令。
只是他复出没多久,就在襄阳被解放军中原野战军俘获,中野首长刘伯承、陈毅询问他接下来的打算,郭勋祺回答:我想明白了,我要回四川搞策反。虽然有风险,但我旧友多,关系多,现身说法应该没问题,也好为解放做点贡献。
这时局势已经渐渐向我党倾斜,再加上抗日后他的一些表现,组织就相信了他。不过郭勋祺在回四川的途中,被白崇禧麾下的人截获,还经历了一段牢狱之灾。直到蒋介石下野,国民政府混乱无比,郭勋祺才在友人的帮助下回到四川。
他倒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一直积极劝说川军将领,熊克武、刘文辉、邓锡侯、潘文华等人都受到了他的影响。1949年5月至12月,郭勋祺直接促成了在成都地区的5个师起义,争取少流了很多血。
考虑到彼此曾是不同阵营,郭勋祺也是奉命行事,再加上他有抗日和劝降的功劳,我党就没有追究往事,建国后还让他担任过川西行署委员兼交通厅厅长、四川省人民政府委员兼交通厅副厅长、四川省水利厅厅长等职。
郭勋祺1959年病逝于成都,他的人生倒也挺传奇的,光是土城一战对阵我军七大元帅而不败,就能名垂青史了。后来我党没有翻旧账,也是相当宽宏大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