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地区暗流涌动之际,菲律宾军方高层近日在印度抛出一枚"外交炸弹"。 菲武装部队总参谋长布劳纳在"瑞辛纳对话"安全论坛上公然将中国称为"共同敌人",试图将印度拉入美日澳菲组成的"四方安全小组"。 这场精心策划的"拉帮结派"戏码,却在南亚大国这里意外碰了软钉子。
布劳纳在印度首都的发言堪称"直白露骨"。 他不仅强调菲印已建立国防工业合作,更直言不讳地宣称两国存在"共同敌人",甚至当场点名中国。 这番表态暴露出菲律宾在南海问题上的危险逻辑——既想通过军购合作绑定印度,又试图构建针对中国的"价值观同盟"。 值得玩味的是,菲律宾作为少数购买印度武器的国家,其布拉莫斯导弹采购案本属正常军贸往来,如今却被包装成战略合作的"投名状"。
印度对此展现出的外交手腕却令人耳目一新。 总理莫迪在最新专访中,将中印关系比作"家庭内部矛盾",强调"分歧不应升级为争端"。 他特意回顾两国数千年文明交往史,指出"互学互鉴"才是主旋律,并明确表示"恢复中印关系正常化"是当前要务。 这种既承认竞争存在、又划定冲突红线的表态,与菲律宾赤裸裸的对抗言论形成鲜明对比。
深入观察印太棋局可见,印度的战略选择绝非偶然。 作为不结盟运动创始国,新德里向来警惕被绑上任何军事同盟战车。 尽管菲方极力渲染"共同威胁",但印度更看重与中国保持"斗而不破"的平衡——既在边境部署重兵彰显实力,又通过金砖机制保持对话渠道。 这种"两手策略"既能维持大国博弈空间,又可避免沦为他人战略棋子。
中方的回应同样展现成熟理性。 外交部对莫迪表态给予积极评价,强调28亿人民的共同利益才是地区稳定的压舱石。 这种着眼于文明互鉴与共同发展的视角,与某些国家刻意制造阵营对立的做法高下立判。 事实上,中国与东盟国家正加快推进"南海行为准则"磋商,用多边机制破解安全困境,恰与菲律宾的"小圈子"思维形成对照。
这场外交博弈揭示出当代国际关系的深层逻辑:真正的大国从不在别国之间选边站队。 印度拒绝卷入对抗漩涡的抉择,既反映出其"战略自主"外交传统,也凸显中国持续扩大的区域影响力。 当某些势力还在用冷战思维划分敌友时,亚洲巨人早已踏上文明共生的发展新路。 南海波涛之下,合作共赢的灯塔始终指引着和平航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