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及印度,必想“恒河”。作为“圣河”,它千年见证印度文明繁盛。而今,发展致其变“污染之源”。恒河水含粪大肠菌群超标2500倍,似污水管。拯救恒河涉环保、信仰、经济、历史及政治博弈。
本文将从历史、地缘政治、经济发展等维度深入剖析恒河污染原因,揭示困局中的冲突,并探讨可能的解决方案。
恒河自古便是印度农业基石与文明象征,作为南亚次大陆长河之一,经亿万年冲积形成肥沃的恒河平原,至今仍是印度农业核心,支撑着近40%的人口生计。
恒河污染问题非现代独有,源自英国殖民时期。为满足工业需求,殖民政府沿岸建厂,过度砍伐森林致生态失衡,恒河自净能力受损,成为早期污染受害者。
可以说,那时的恒河已承受巨大压力。
独立后的印度面临人口激增负担。1970年后,人口快速增长,恒河沿岸人口密度极高。北方邦人口达2.27亿,超巴西全国总人口,导致恒河承载大量生活污水与垃圾。
恒河承受的压力源自早期工业布局至独立后的生活污水排放,这一链条已延续超百年,但至今尚无有效解决方案来解开这一难题。
恒河作为经济命脉与印度教信仰中心,被印度教徒视为女神迦格德化身,水能涤罪赐洁。其环境问题因神圣氛围被掩盖,但信仰对污染的加剧作用不容忽视。
每年,超7000万印度教信徒聚于恒河域的瓦拉纳西、哈里瓦圣地沐浴祭奉。期间,大量祭祀品、花环、碎布被投河,致水体成祭祀“垃圾场”。数据显示,此类活动后,当地污染物指数常翻倍。
更令人无奈的是,“恒河神圣,无需清洁”的观念已根深蒂固。
印度教传统视遗体火化撒骨灰于恒河为灵魂救赎之途,但高昂费用致贫困家庭常直接将遗体抛入恒河。2021年疫情期间,火葬资源匮乏,恒河尸体漂浮,生态几近崩溃。
文化上的保护伞看似神圣,实则成为治理行动中难以逾越的障碍之一,严重阻碍了治理进程。
发展与环保为何似冰炭难调?恒河污染不仅是文化环境之争,更是经济发展角力。作为印度北部关键农工业水源,其严重污染反映了现代化进程中地方利益冲突的加剧。
统计表明,坎普尔至巴特那的工业走廊,恒河沿岸布满纺织、皮革、化工及食品工业,其高毒废水多未经处理直排入河。制革废水含重金属铬,既污染河水又形成难降解沉积物。2021年研究显示,恒河泥沙重金属超标近10倍。
然而,这些工厂的经济贡献使得地方政府不愿轻易干预。有官员采访中坦言:“一旦关闭,将导致数十万人失业,面临生计问题。”
农业灌溉为恒河主要用水之一。上游农业大量取水致下游水量减少,部分支流近乎干涸。下游印度东部依赖渔业与船运,与上游农业的水资源争端加剧了地区利益冲突。
恒河既是经济命脉,也是污染负担源头,其各环节均不断加剧对恒河的影响。
污染问题显著,治理却屡败。恒河治理困境何在?印度政府巨资投入,局面未见好转。关键在于效率低下与执行不力。
1986年推出的恒河行动计划,旨在通过建设大量污水处理厂进行大规模治理。但因地方执行层资金分配腐败及项目停滞,最终仅达成20%的目标。
2014年莫迪总理推出致敬恒河计划,预算2000亿卢比(约24亿美元),目标2020年前清理恒河。审计揭示,75%经费在地方层级失踪,多数污水处理厂因技术或供电问题停运。
自30年前至今,治理面临的主要障碍始终未变:资金流失与执行力不足,构成了最大的阻碍。
中国协同地方与国家治理黄河,平衡上下游利益。美国以环境法案严控密西西比河工业污染。印度则既缺法律力度,又缺统筹效率。
恒河污染问题能否解决?现代化背景下,需多领域共同施策,单一手段已难奏效,这或是恒河未来获救的唯一途径。
全球污染治理经验显示,与世界银行及绿色发展组织深化合作,可助印度解决资金短缺,并引入先进治理技术。
宗教领袖倡导将环保理念融入信拜恒河,使信众意识到污染与灵魂净化相悖,是探索文化信仰与环保融合的一条可行之路。
分散式小型污水处理厂与低技术生态修复方案,为大规模中央化项目的有效替代手段,其广泛分布的治理方式,更符合恒河流域的实际情况。
结语:恒河作为印度经济、文化与信仰的纽带,亦是发展难题的缩影。其问题从殖民时期的破坏、现代化中的矛盾至信仰与污染的冲突,映射出印度现代化转型的困惑。
恒河救赎之路漫长,问题不解,印度现代化进程或持续艰难。期盼恒河重现清澈之时,印度能寻得文化信仰与现代发展的和谐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