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龙元年正月二十二日凌晨,八十二岁的武则天被兵甲碰撞声惊醒。宰相张柬之率领的羽林军已突破迎仙宫防线,她的两位男宠张易之、张昌宗身首异处地躺在殿前。这场被后世称为"神龙政变"的宫廷兵变,揭开了一个被精心编织的政治谎言。
政变集团宣称张氏兄弟"谋反专权",但这个指控在史料中漏洞百出。张昌宗受封国公时,其家族仍蜗居在洛阳南市旁的陋巷,连像样的府邸都没有。
武则天晚年虽让二张参与编纂《三教珠英》,但关键政务仍由上官婉儿执笔批阅。史载长安四年十月,武则天抱病处理秋官侍郎任命时,特意召见狄仁杰之子狄光嗣,亲授其太府丞职位——这证明女皇始终掌控着核心人事权。
太子李显的处境才是政变关键。圣历二年(699年)重立为太子后,他始终活在母亲阴影下。武则天为平衡势力,强制李显之女永泰郡主嫁给武承嗣之子武延基,这种政治联姻埋下祸根。当李显嫡子李重润与武延基因旧怨爆发争吵时,武则天雷霆震怒——她苦心经营的李武同盟面临破裂。李显为自保逼死亲子,这个惨剧暴露了他对母亲权力的深度恐惧。
张柬之等五大臣的"匡复李唐"旗号下,藏着更现实的利益考量。彼时八十岁的崔玄暐因反对二张被贬,桓彦范的岳父因卷入谋反案遭诛,这些失意官僚急需政治翻盘。他们抓住武则天病重的时机,利用羽林军统帅李多祚对武周政权的不满,将禁卫军改编成政变武装。更精妙的是策反了武则天贴身侍卫田归道,这才得以突破号称"飞鸟难渡"的迎仙宫防线。
政变次日,洛阳城中流传着"二张欲毒杀女皇"的谣言。但据《则天实录》记载,政变前三月武则天仍在处理张昌宗占卜案,亲命司刑正贾敬言核查。若真有大权旁落,女皇岂能亲自审理宠臣?事实上,政变集团刻意夸大了武则天的病情。从长安四年八月病发至神龙元年正月,女皇先后任命七位宰相,罢免了四名重臣,朝局始终在其掌控中。
政变后李显的异常反应更值得玩味。他并未严惩武氏家族,反而将武三思纳入权力核心。这种反常举动揭示政变的本质:并非铲除"奸佞",而是官僚集团对武则天晚年政治路线的颠覆。张柬之等人真正恐惧的,是武则天试图通过"明堂盟誓"建立的李武共治体系——这种超越门阀的政治设计,将彻底终结传统世家的特权。
当武则天迁居上阳宫时,这个创造"君子满朝"盛世的女皇,最终倒在了自己培养的官僚集团刀下。神龙政变并非简单的李唐复辟,而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权力洗牌。张氏兄弟不过是政变者用来遮掩野心的道具,真正的谋逆者,恰恰是那些以"忠臣"自居的宰相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