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居正和海瑞都是大明王朝的顶级名臣,他们一个足智多谋,一个刚直不阿。
可惜两人始终没能合作,甚至连交集都没有。
假如历史有重来一次的机会,两人能否携手,创造一个更加繁盛的大明王朝?
海青天:刚直不阿
海瑞是明朝昏暗官场中难得一见的一抹“青色”。
他的出现就像一把利剑,将遮天蔽日的云层戳开一个大口子,让百姓见到一缕光亮。
让他名震华夏大地的一件事,便是不畏生死,用一纸《治安疏》戳破了嘉靖皇帝的幻想。
当时嘉靖皇帝热衷于修仙问道,根本不问政事,导致朝堂党羽遍野,互相构陷争权。
为了争夺所谓的政绩,这些官员朝令夕改,导致百姓无法安心耕种,休养生息。
但这些嘉靖一概不知,他依旧沉浸在自己的修仙之道中,并觉得可以靠自身的聪明才智,将百官玩弄于股掌之中。
殊不知,君臣之间上欺下瞒,朝政早已浑浊不堪,百姓也多有怨言。
天底下的百姓和臣子都不敢明说,只能远远地看着,等待着明朝这座大厦轰然崩塌。
唯独海瑞站了出来,他不但骂得百官无地自容,还将嘉靖皇帝骂得几度吐血。
嘉靖本以为海瑞是个乱臣贼子,企图欺君乱政。
经过一番调查,他没想到,海瑞竟然一身清白,只是希望大明能够更好。
他就是这么一个性格,读书时就因为不跪权贵还遭到针对,多次科举不第。
在进入官场后,很多人都不敢与之共事,都担心自己被海瑞调查。
为此,很多人想了一个办法,那就是花钱买通关系,让他升官离任,只为眼不见,心不烦。
结果这些贪官买着买着,竟给他买了一个京城户部一职。
来到京城后,海瑞觉得调查那些贪官何时才是个头,他要寻根溯源,解决问题的源头。
也正因如此,他选择死谏嘉靖,希望这位暮年皇帝能够回心转意。
幸运的是,他骂醒了嘉靖。
但不幸的是,嘉靖已经很老了,他自觉天命已近,根本没有时间,也没精力治理天下。
于是,他在临终前留了海瑞一命,让他辅佐儿子裕王。
裕王即位后,立刻将海瑞从牢狱中救出来,并提任大理寺,主管刑狱之事,肃清朝野。
海瑞也不负明穆宗所托,先后巡抚各州郡,惩戒贪官污吏,查明冤假错案。
只是海瑞刚直的性格,让他遭到朝堂百官的排挤,其中就有一代谋臣张居正。
而在明穆宗也就是裕王驾崩后,小皇帝万历登基,张居正开始掌握朝政,海瑞也彻底遭到冷落。
张居正为何如此针对海瑞,难道两人有什么矛盾吗?
张居正:工于谋国
相比海瑞的一味刚直,张居正将“谋臣”做到了巅峰。
他自幼便有过目不忘的能力,聪慧无比,以往谈及神童,可能会说什么五岁读书,六岁诵诗。
形容张居正的聪慧,完全不用那些虚事,只需提他一句,十二岁中秀才,十三岁进乡试。
范进考了一辈子,五十多岁才中秀才,但张居正十二岁时,就轻松考中了。
在他十三岁考举人时,本可以中举的,但主考官担心他太过于顺利,日后难成大器,便强行除名,让其多加磨砺三年。
即便如此,他依旧十六岁中举,二十三岁中进士,年纪轻轻的就进入了官场。
可别忘了,这时候已经是明朝中后期了。
官员的更迭频率很低,对人的需求更低,很多人考一辈子都不一定能进入官场。
但张居正依旧强势闯了进去,并成为京官中的一员。
因为正值嘉靖时期,皇帝不理朝政,朝中党派众多,官员之间尔虞我诈,争权情况尤为严重。
作为一名新人,张居正旁观了这一切,并跟着老师徐阶学到了不少治国之策。
经过短短几年的观察,张居正不但看透了朝堂腐败,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治理方针。
为此,他数次上疏,希望能够整肃朝政,还大明一个盛世王朝。
但无论是皇帝嘉靖,还是首辅严嵩,都未曾提及此事。
张居正从这时候,就看清了朝堂上的潜规则。
他选择离开京城一段时间,模仿北宋变法的王安石,游历天下,去看看底层百姓的生活。
在这段时期,他发现不但朝堂混乱,底层百姓的日子更苦。
因为土地兼并情况过于严重,导致普通百姓无地可种。
而大肆吞并土地的权贵,他们又能通过各种手段减免赋税,导致国库入不敷出,边防日渐衰败。
经过三年历练的张居正,重回朝堂后,又会做出怎样的改变?
水清无鱼和与光同尘
张居正在游历归来后,开始变得成熟,一改先前的锐气。
他知道,如果让他人来推行自己的新法,很有概率会夭折,甚至会沦为他人敛财的工具。
再结合王安石变法失败的经验,他知道帮助自己实施新法的人也不能是外人。
所以,他需要大量“自己人”。
为此,他开始学习老师徐阶的作风,无论内心意志如何坚定,如何不想同流合污。
但行为一定要随大流,和众人打成一片,保全自身,等待机会再施展抱负。
从此之后,他广交人脉,在朝中声望愈重。
而他的仕途也变得通顺,很快成为朝堂重臣,与一众大臣参与国事的商议。
不过,他知道自己还不到出手的时候。
一直等到嘉靖驾崩,穆宗去世,小皇帝万历登基。
在熬死严嵩、徐阶退位、高拱下台后,张居正靠着庞大的人脉,以及出色的政治头脑,终于坐上首辅职位。
在这时候,他才拿出来自己潜心钻研数十年的改革之策。
于是他先从吏治下手,更改官员审查机制,以保证日后官员可以严格执行新政。
同时,他还让小万历以身作则,勤俭解约,废弃奢靡,减少财政支出。
在做好这一切后,轰轰烈烈的赋税改革开始了。
他一改赋税收缴模式,从劳役钱粮皆收,改成了以“银”代“粮役”,精简收税模式,避免官员从中获利。
同时,他还重新丈量田地,从而打击权贵阶层。
也是在这段时期,海瑞和张居正出现了分歧。
因为海瑞认为,土地兼并问题已经存在了,虽然张居正打击了这些名门望族,并从他们手中夺来了钱财。
但底层百姓依旧种不上地,交不起税,最好的做法就是查明这些贪官污吏,然后平分土地。
这很符合海青天的做事风格,面对权贵,要打压到底,绝不能给他们留下活路。
但张居正考虑的是,他要保证新政要顺利推行下去,而执行新政的就是这群权贵。
如果不给这些人留活路,那别说推行新政了,甚至还会重复王安石的旧辙,导致变法失败。
为此,张居正才说出了那句:“一旦重用海青天这样的臣子,大明王朝将永无宁日!”
确实,让海瑞担任重臣,那天下贪官确实能减少很多,也会有一部分百姓因此重见天日。
但时间一久,在这种重压之下,官员们要么惰政懒政,要么互相勾结,上欺下瞒,再无人推行新政。
所以,因为政治立场的不同,两人最终站在了对立面。
张居正为了推行自己的新政,不惜与光同尘,接纳世间的污秽,想将大明从泥淖中拉出来。
而海瑞坚守心中的信仰,坚决不同流合污。
两人都是值得我们尊敬的千古名臣,并无好坏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