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好习惯:从原理到实践的全面指南

自学菌 2025-02-24 23:53:09
鸡孩子不如鸡自己之自我阅读记录第1篇。

都说小学需要重点培养孩子的学习的好习惯,但怎么培养呢?总觉得自己会,但是孩子就是没有养成好习惯。直到我看到《掌控习惯:如何养成好习惯并戒除坏习惯》(《原子习惯》中文版)这本书,作者詹姆斯·克利尔,通过深入的研究和丰富的案例,向我们揭示了习惯养成的奥秘,为我们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法。现在,终于明白了,自己真的不知道怎样培养孩子的习惯,如果你也不知道,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本书,探寻掌控习惯的方法。

一、掌控习惯的核心原理

1.微习惯的复利效应:习惯是一种行为,因为重复的次数已经足够多,便可以自然而然地出现。习惯的形成就像建造一座大厦,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它始于反复尝试,人类行为背后有一个反馈回路:尝试、失败、学习,然后进行不同的尝试。在这个过程中,无用的动作逐渐消失,有用的动作得到加强。比如孩子学走路,一开始可能会摔倒很多次,但经过不断尝试,他们逐渐掌握平衡,走路的动作也越来越熟练,最终走路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习惯。如果我们每天进步1%,一年后能力提升37倍;反之,每天退步1%,一年后几乎归零。 习惯的成果是“滞后指标”,需长期坚持微小改进,而非依赖瞬间改变。

2.习惯形成的四步循环:提示(触发行为的信号)→ 渴求(行为的动力)→ 反应(实际行为)→ 奖励(满足需求的回报)。 任一环节缺失,习惯无法形成。 以孩子每天主动刷牙为例,睡前看到牙刷(提示),想到保持牙齿清洁能让自己更健康、口气更清新(渴求),于是拿起牙刷开始刷牙(反应),刷完牙后感觉口腔清爽、得到家长表扬(奖励)。

3.环境的力量:视觉提示和环境设计比意志力更有效。例如,把书放在显眼处,孩子更容易主动阅读。 减少坏习惯的提示(如藏起零食),增加好习惯的便利性(如准备好运动鞋)。 最省力法则 大脑天生选择阻力最小的路径。简化好习惯步骤,增加坏习惯的难度。

4.身份塑造习惯:习惯是“成为谁”的投票。比如,想让孩子成为热爱阅读的人,就要让他们养成经常阅读的习惯,随着阅读习惯的养成,孩子会逐渐认为自己是爱读书的人。

二、掌控习惯的定律

根据习惯形成的四步循环:提示(触发行为的信号)→ 渴求(行为的动力)→ 反应(实际行为)→ 奖励(满足需求的回报),作者总结了行为养成四大定律:

第一定律:让习惯“显而易见”

执行意图:明确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做什么行为;如“每天晚饭后7点,在书桌前读10分钟书”。明确自己的行为,有助于集中注意力完成需要完成的任务。

习惯叠加:将新习惯与现有行为绑定,公式是“继[当前习惯]之后,我将[新习惯];如“刷完牙后,立刻整理书包”。(这里有一个狄德罗效应:人们买入新用品之后,往往会导致螺旋上升的消费行为,最终买更多的东西。如买了新衣服,可能就会买新鞋子,新耳环来搭配。)

第一定律的反用法:从源头上改掉坏习惯的方法是避免接触引起它的提示。比如孩子总是沉迷手机游戏,家长可以把手机放在孩子不容易拿到的地方,减少接触手机的机会,从而降低沉迷游戏的可能性。

第二定律:让习惯“有吸引力”习惯是多巴胺驱动的反馈回路,多巴胺浓度的上升会让我们采取行动的动机更强烈。

诱惑绑定:将喜欢的事与需要做的事结合,如“听完故事后,才能玩10分钟游戏”。

社交模仿:让孩子接触爱读书的伙伴或榜样,激发模仿欲望。

第三定律:让习惯“简便易行”;大脑遵循最省力法则,习惯需要的能量越少,我们重复该行为的可能性就越大。为了让习惯更容易养成,我们可以进行环境设计,减少行动的阻力。

两分钟规则:从微小行动开始,如“每天只读一页书”或“穿好运动鞋出门”。我们很多时候做事情都会有拖延的习惯,两分钟规则能让我们容易进入做事的状态。开始做事情之后,持续做下去的可能性更高。

优化环境:移除障碍(如提前准备好绘本),增加便利性。环境包括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利用社会影响:我们的习惯很多是从模仿亲近的人、多数人以及权威而来。所以,家长要注意自己的行为习惯,为孩子树立好榜样。如果家长自己热爱阅读,孩子也更有可能爱上阅读。同时,也可以利用同伴的力量,鼓励孩子和爱学习的小伙伴一起学习,互相影响。(书中提到的一个研究数据:如果一个人有一个肥胖的朋友,那他肥胖的概率会增加57%。我们还会模仿多数人(从众行为)和权威人士。

第四定律:让习惯“令人愉悦”;当我们体验到做一件事的乐趣时,就更愿意重复去做。

即时奖励:完成习惯后给予小奖励(如贴纸、表扬),强化成就感。如果你想戒掉不良习惯并避免不健康行为,那就给这类习惯和行为添加即时成本,这样可以有效地降低他们发生的概率。

习惯追踪:用打卡表记录每日进展,让孩子看到积累的力量。每次记录成功的习惯实例都会带来满足感。比如孩子每天完成作业后,就在日历上打个勾,看到日历上满满的勾,他们会更有成就感,也更愿意坚持完成作业。

三、实践案例:让孩子养成每日记单词习惯

其实我们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很多时候都会用到这些原理,只是我们之前不知道我们采用的哪些行为会有较大的效果,要一次一次的去尝试,现在我们知道了其中的底层原理,可以少走很多路,在计划培养习惯的时候就可以将对应的方法用上。

目标:首先和孩子沟通,让他们明白养成每天背诵单词的习惯,单词背的越多,英语学习就会越轻松,成为英语小能手。帮助孩子树立“我是一个热爱学习英语、每天都努力进步的人”的身份认同。

具体步骤:

让它显而易见:运用执行意图,和孩子一起制定计划,比如“我每天早上7点在餐桌前背诵5个英语单词”。同时采用习惯叠加,孩子每天早上起床洗漱完(当前习惯)之后,就开始背诵单词(新习惯)。为了强化提示,可以在孩子的床头贴上写有单词背诵计划的便签。

让它有吸引力:采用诱惑绑定的方法,告诉孩子如果每天都能坚持背诵单词,周末就可以看一集喜欢的英语动画片。这样把背诵单词和看动画片联系起来,增加背诵单词的吸引力。

让它简便易行:一开始不要给孩子太大压力,只要求背诵5个单词,控制在两分钟以内完成,降低行动的难度。随着习惯的逐渐养成,再慢慢增加单词的数量。同时,把单词书放在餐桌显眼的位置,方便孩子随时取用。

让它令人愉悦:当孩子完成每天的单词背诵任务后,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比如一个拥抱或者一句“你真棒”。每周完成背诵任务后,按照约定让孩子看英语动画片,给予即时奖励,让孩子在这个过程中获得快乐和满足感。

追踪与反馈:

准备一个小本子,让孩子每天背诵完单词后,在本子上记录下来背诵的日期和单词数量。这样孩子可以直观地看到自己的进步,增强坚持下去的动力。如果孩子偶尔忘记背诵,家长要及时提醒,遵循“绝不错过两次”的原则,帮助孩子尽快恢复习惯。每周总结进步,强调“你已经是爱读书的小专家了!”(身份认同)。

四、家长行动指南

以身作则:想让孩子养成习惯,家长需先示范(如放下手机,拿起书本),让自己成为孩子的模仿对象。

耐心鼓励:明白习惯就是重复次数多的行为,接受初期的不完美,重点表扬孩子的努力而非结果。这个我暂时做不到,特别是在辅导数学的时候,怎么讲都不懂的时候,就会大声批评了,总觉的他没有认真听。学会接受孩子暂时学不会这个事实。

灵活调整:若孩子抵触,可缩短时间、更换书籍或调整奖励方式。

通过理解掌控习惯的核心原理,运用这些实用的方法,按照养成习惯的方案去实践,我们就能更好地培养好习惯,戒除坏习惯。希望每一位家长和孩子都能从这本书中受益,通过掌控习惯,养成更多的好习惯。。

五、书中金句、故事收集

金句收集:

1.成功是日常习惯累积的产物,而不是一生仅有一次的重大转变的结果。这告诉我们,成功并非偶然,而是日复一日小习惯积累的成果,提醒我们注重日常的点滴努力。

2.你的习惯可能导致正复利或负复利。好习惯如同复利投资,随着时间推移会带来巨大收益;坏习惯则像负面投资,不断消耗我们的精力和机会。

3.大家公认保持动力和达到最大欲望的途径就是去做“难易程度刚刚好”的事。

4.习惯是解决我们环境中反复出现的问题的可靠方法。理解这一点,我们就能更好地利用习惯来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情况,提高生活效率。

5.人类行为遵循最省力法则。我们天然地倾向于付出最少工作量的选择。

6.习惯是基于频率而不是时长形成的。重要的不是坚持了多久,而是重复的次数,所以要注重行动的频率,不断强化习惯。

7.万事开头难,但要是把开始变得简便易行,接下来的事也就水到渠成了。运用两分钟规则等方法,降低开始的难度,后续坚持就会更容易。

8.幸福即无欲,就是你安于现状,不想做任何改变状态。痛苦推动进步,所有痛苦的根源是对改变现状的渴求。

9.你每次重复一个动作就激活了一个与这个动作相关的特定神经回路。这意味着养成新习惯最关键的步骤就是不断地重复。所有习惯都遵循类似的演变轨迹,从刻苦练习到行动自如,这一过程被称为自动性

10.不要指望从一开始就培养一种完美的习惯,要脚踏实地,连续不断地做些简单的事。必须先标准化,然后才能优化。

片段收集:

1.习惯是一种行为,因为重复的次数已经足够多,便可以自然而然地出现。习惯的最终目的是用尽可能少的精力和努力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行为转变的前三条定律有利于增加当下行为的发生,第四条定律有利于提高下一次重复这种行为的可能性。

2.人类社会也就是在最近,即过去五百年左右,才转变成了以延迟回报为主的环境。在即时回报的环境中生活了成千上万代之后,我们的大脑进化得偏爱快速回报而不是长期回报。为什么有人明知道吸烟会增加患肺癌的风险,还会这么做?为什么有人明知道大吃大喝会增加肥胖的风险,还会这么做?为什么有人明知道不安全的性行为会感染性病,还会这么做?一旦你弄明白了大脑给奖励排出优先级别的原理,也就得到了明确无误的答案:坏习惯的奖励是即时的,但后果会延迟。吸烟的风险可能会在十年后才发作,但它缓解了你当下的紧张情绪,满足了你对尼古丁的渴望;从长远来看,大吃大喝有害健康,但在当下满足了你的口腹之欲;无论是否采取了安全措施,性爱都能让你立刻享受到快感,假如真的染上病,那也是几天、几周甚至几年之后的事。

3.就不良习惯而言,即时结果通常让人感觉良好,但最终结果却令人不悦;就好习惯而言,情况正好相反:即时结果令人不悦,但是最终结果却让人感觉良好。一般来说,你从一项行动中越快享受到乐趣,你就越应该质疑它是否符合你的长远利益。我们对即时满足感的偏好揭示了一个关于成功的重要真相:由于天性如此,我们大多数人会整日追逐及时享乐的机会。人们倾向于选择即时享乐,回避延迟满足。如果你愿意等待奖励的到来,你将面临更少的竞争,通常会获得更大的回报。能坚持到最后的,一定是少数。

4.每天都有几个时刻会产生巨大的影响。我把这些小选择称为决定性时刻。你决定叫外卖或者在家自己做晚餐的那一刻、你决定开车或者骑自行车的那一刻、你决定开始做家庭作业或者拿起电子游戏控制器的那一刻,这些选择就是生活之路上的岔路口。经历好日子还是坏日子通常取决于你在决定性时刻是否做出了有益和健康的选择。每次选择都像是你站在一个岔路口,这些选择累积一整天后,最终会导致截然不同的结果

故事收集:

1.英国自行车运动协会的逆袭

故事内容:2003 年,戴夫・布雷斯福德担任英国自行车运动协会绩效总监,他推行 “聚合微小进步” 战略,把自行车运动各环节分解,每个部分改进 1%。2007 - 2017 年,英国自行车运动员取得了 178 次世界锦标赛冠军、66 枚奥运会或残奥会金牌,还在环法自行车赛中 5 次夺冠。

道理:微小的进步经过积累能带来巨大的改变,成功是日常习惯不断累积的结果,我们不应轻视每天的微小改进。

2.作者成为作家的历程

故事内容:作者詹姆斯·克利尔高二时因棒球事故面部骨折,被开除出队。康复后,他通过微小习惯重塑生活:每日早睡、整理房间、坚持健身。大学期间,他被评为顶尖运动员并获最高学术荣誉。工作后,他坚持每周发表文章,三年后成为畅销书作家。这些习惯的积累让他从普通人蜕变为行业专家

道理:习惯是身份的投票。通过重复小行动(如每天写作),积累“我是作家”的证据,最终塑造新身份。改变身份是习惯养成的核心动力。

3.罗南·伯恩的健身脚踏车实验

故事内容:  电气工程师罗南·伯恩沉迷追剧,总因追剧放弃健身。他设计了一个装置:只有以特定速度踩健身脚踏车,电视剧才能播放。通过将追剧(喜好)与健身(需要)绑定,他成功养成锻炼习惯

道理:  利用“诱惑绑定”让习惯更具吸引力。将高频欲望(如娱乐)与低频行动(如健身)结合,能激发多巴胺分泌,降低行动阻力。

4.阿姆斯特丹史基浦机场的小便池贴纸

故事内容:20 世纪 90 年代初,阿姆斯特丹史基浦机场的清洁人员在小便池中心贴了像苍蝇的小标签,男人看到后会瞄准 “苍蝇”,这一举措显著减少了尿液遗洒,还使卫生间每年清洁费用降低 8%。

道理:鲜明的视觉提示能引导行为,创造合适的提示可以让人们更容易做出期望的行为,环境对习惯养成影响很大。

5.佛罗里达大学摄影学生的分组实验

故事内容:佛罗里达大学的杰里・尤尔斯曼教授将摄影学生分成 “数量” 组和 “质量” 组。“数量” 组作品数量决定评分,“质量” 组作品品质决定评分。学期结束,优秀作品都出自 “数量” 组,他们在不断拍照中磨炼了技能,而 “质量” 组空有理论,只有一张平庸照片。

道理:最有效的学习形式是付诸行动,而不是纸上谈兵。习惯的形成在于重复的次数,而不是追求完美。要养成习惯,需从不断重复开始,专注行动而非只空想最佳方案。

6.石匠凿石的启示

故事内容:  社会改革家雅各布·里斯曾观察石匠凿石:石头在第101次凿击时裂开,但裂缝是前100次积累的结果。里斯以此比喻人生变好并非源于最后一次努力,而是此前所有微小行动的叠加

道理:  突破性成果往往滞后于行动。习惯的“潜能蓄积期”需要耐心坚持,临界点到来前,努力看似无效,实则积蓄能量。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