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那么烂,经历那么惨,可惜拖不垮她这个100岁“真名媛”

一曲的离人泪 2024-11-29 17:15:06

“若有诗书藏于心,岁月从不败美人。”

这是对南开大学教授、诗词专家——叶嘉莹最好的褒奖。

网络上很多人将叶嘉莹视为中国最后一位贵族、真名媛,这不仅因为她来自叶赫那拉氏,更因为她“婚姻那么烂、经历那么惨”却仍坚持为传承中国古典文化而发光发热。

看叶嘉莹的照片,年轻时直到老来都那么好看。

那是从内到外散发出来的素养和气质,“腹有诗书气自华”,说的就是她这类人。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叶嘉莹苦难又强大的一生——

01

王国维曾有一句感叹:“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

叶嘉莹忧患的一生,仿佛就是这句话的注解。

1924年,叶嘉莹出生于北京一个书香门第,她成长于古中国的深深庭院,自幼便熏陶出诗词家的意境。

然而,随着抗日战争爆发,父亲失联、母亲病故,叶嘉莹失去双亲的荫蔽,性格变得内向孤僻。

在大学,她几乎从不和男同学说话,成了男生眼中“自赏孤芳,我行我素”的高冷女神。

从辅仁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叶嘉莹为了养活两个年幼的弟弟,同时在北平的3所中学教书,还跟自己曾经的中学英文老师成了同事。

英文老师一直很喜欢叶嘉莹,于是便想让她成为自己堂弟——赵钟荪的妻子。

赵钟荪,一个不爱诗词、偏好政治的男人,当时在秦皇岛的海军服务。

乖乖女最容易吸引渣男,赵钟荪对叶嘉莹一见钟情,追求了她两三年。

叶嘉莹一直没答应,原因无他,就是没有心动的感觉。

她心里也很惘然:

“我常常想,人家那些小说、电影都把爱情说得那么美好,我怎么一点感觉都没有呢?”

直到赵钟荪跑来对她说:

“我丢了秦皇岛的工作。”

叶嘉莹忙问发生了什么,赵钟荪却不说。

叶嘉莹不由自主地胡思乱想,难道,因为经常请假到北平来看我,这才丢了工作?

不久,赵钟荪又跑来说:

“我姐夫帮我在南京找了一份工作。如果你不和我订婚,我没法安心去南京。”

这时,叶嘉莹已经觉得自己对赵钟荪有着一些亏欠。

这种亏欠感让她不得安生,便只好答应和赵钟荪订婚。

“他可能真是因为常请假到北平来看我才失去工作,如今失业又生病,好不容易谋到个职业,别耽误了。我不能不讲义气,在这个时候拒绝他。”

02

1948年,24岁的叶嘉莹南下南京结婚。

婚后,叶嘉莹随着丈夫的工作调动去往中国台湾,在那儿度过了18年的艰难岁月。

怎么回事呢?

赴台第二年,赵钟荪因为政治问题入狱3年。

好不容易被放出来了,他却因入狱太久性情大变,动辄打骂!

这样的日子下,叶嘉莹曾想过开煤气自杀。

可是,当她想到年幼的两个女儿,心又软了下来。

在痛苦中,叶嘉莹只好向古诗词寻求慰藉,并在王安石的一首诗中找到了解脱:

“风吹瓦堕屋,正打破我头。

瓦亦自破碎,匪独我血流。

众生造众业,各有一机抽。

切莫嗔此瓦,此瓦不自由。”

“众生之间造作了很多恩怨,这些背后都有一定因由,你也不用恨这个瓦,这个瓦也是不由自主的。对我来说,无论命运或际遇把我落到哪里,我都要尽量做好,这是自己应该做到的。”

在很多时候,改变自己的心境,比改变外在环境要更切实际。

既然无法改变外在环境,那就涵养自己的心性,埋头继续前行。

想通了之后,叶嘉莹转而把自己的感情和精力,都投入到教书、研究古典诗词上。

当叶嘉莹不再把生活的指望、人生的幸福寄托在丈夫身上时,她的人生开始出现转机——

她的课在台湾名声远扬,美国哈佛大学、密歇根大学等竞相请她去讲课。

就这样,叶嘉莹不仅从中学教师晋升为大学教授,还陆续出版多部著作。

03

“1966年我带着两个女儿去了美国,1967年我把先生也接去了美国。”

在美国待了一段时间后,叶嘉莹又辗转前往加拿大,成为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教授。

在外面,叶嘉莹是人人尊敬的叶先生;

一回到家里,她仍然是那个被丈夫欺负的妻子。

“我先生闲居在家,又像从前一样,重演以对妻子发威来显示做丈夫权威的作风。”

一次,叶嘉莹回家稍晚,赵钟荪就摔锅砸碗表示抗议!

而叶嘉莹也不敢吵架,她默默地去收拾好,就去灯下查英文生字。

“我如果吵架,不查生字,明天谁去教书?谁养活一家人?我就是这么过来的。”

长期处于这样的婚姻关系之中,叶嘉莹心理压力自然大,但是无人可以倾诉。

因为,在赵钟荪的观念中,他认为如果妻子诉说劳苦,甚至只要有人同情妻子的劳苦,都是对他的侮辱和讽刺!

在隐忍中,叶嘉莹只好在诗词中,委婉地暗示婚姻不如意。

她写“逝尽韶华不可寻,空余天壤蕴悲深”,又写“从来天壤有深悲,满腹辛酸说向谁”。

天壤这个词有个典故,才女谢道韫嫁给了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王凝之,她说“不意天壤之间竟有王郎”,意思是对丈夫不满意。

对此,叶嘉莹感同身受:

“只不过,谢道韫还只是因为丈夫才华不够好而生的感慨,而我与她则完全不同,因为我所遇到的是一个完全无法理喻的人,是你们一般人难以想象出来的一种人。”

在赵钟荪去世后,晚年的叶嘉莹如此回忆这位“不可理喻”的丈夫——

“我尽量希望把事情做好,可是他就是把所有美好的东西毁掉。1971年圣诞节,我买了圣诞树,和孩子们一起装扮得漂漂亮亮的,让大家高兴高兴。可是不知为什么,他上去就把它毁了,把树上的装饰扔了一地。

他这个人的美感经验、品味也都跟人家不一样,比如温哥华我家的院子里有很多树。一般人都喜欢它枝叶扶苏的样子,但我不在家的时候,他就找人把那些树的枝子都给剪了,那些大树、枝子、叶子没有了,只剩下光秃秃的很粗的树干。人家都很奇怪,问我你们家这是什么树,怎么都这样子。我真是没有办法回答,我也争不过他,为了避免跟他吵架,我就把一切都放弃了。所以我们家一切的事情,都是他愿意怎么样就怎么样。”

04

时间转眼到了1976年,年过半百的叶嘉莹在加拿大已经立稳脚跟,两个女儿也都成家立业。

然而,就在叶嘉莹觉得自己可以舒一口气之时,她的大女儿和大女婿在一场车祸中双双罹难!

晚年丧女的打击,让叶嘉莹把自己紧闭在房中十天。

这十天,她写下字字泣血的《哭女诗十首》!

然后,叶嘉莹重新回到讲台,继续教外国学生们诗词。

但是,当她讲到杜甫的“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时,突然怔愣在原地,小声啜泣起来……

当思念和痛苦到了极点的时候,叶嘉莹觉悟了!

她意识到,自己之前的一切都建立在小家之上,而小家并非她的终极追求;

她决定要从小家中走出来,把自己投向更广大、更高远的一种人生境界。

一天,叶嘉莹在报纸上偶然看到,中国的大学需要教师。

于是,她立刻提出回国教书的申请。

“我愿意自费回国教书,我自己出旅费,不接受国家一分钱,讲课也分文不取。”

不久,叶嘉莹的申请就批了下来,于是,她来到了南开等大学授课。

“老树画画”的那个老树,曾如此回忆叶嘉莹在讲台上的风采:

“叶先生来给我们班系统地讲宋词,秉承的是顾随先生的讲法,完全是体验性的。你看她一个人在讲台上侧向着学生走来走去,完全是一副旁若无人的样子,她是完全沉入到词境里面去了,走到宋人的庭院和山水里去了。

她还会古人的那种唱诵式的吟咏之法,看她吟咏古人诗词的样子,仿佛就看到一个宋时的女词人花前月下地走来走去。不仅是心境的进入,也是身体的进入,你都不大清楚她是个现代人还是个古代人了。不说学问,单就她在讲台上的风采,其后三十余年,我还真没有见过第二人。

她不是讲授宋词,她是一直活在宋代特别是南宋岁月当中的一个多情才女子。听她上课,不能说是如沐春风,只能说是处处落花流水、天天晓风残月。”

05

2008年,赵钟荪在温哥华逝世。

弥留之际,他伸出手来,要与妻子相握。

“他伸出手来要握手,我就也伸出手来与他相握,希望他走得平安。以前朱疆村曾有一句词说‘身后牛衣怨亦恩’,我现在可以说对此深有体会。”

84岁的叶嘉莹,送走了恩怨纠葛大半生的丈夫,她提笔写下:

“一握临歧恩怨泯,海天明月净尘埃。”

此生,他们的恩怨已了……

从那以后,叶嘉莹不再加拿大和中国两边跑,她彻底回到了祖国。

后来,她索性变卖房产,拿出多年来出书的稿酬以及毕生积蓄,前后向南开大学捐赠3568万元,用以激励学生研习古典诗词。

2015年,91岁的叶嘉莹接受南开大学的邀请,从此定居南开大学。

2021年,叶嘉莹入选“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

当时,记者问她:

“诗词有什么用?”

叶嘉莹回答说:

“就是使你的心灵不死。”

接着,她进一步解释道:

“你听了我的课,当然不能用来评职称,也不会加工资。可是,哀莫大于心死,而身死次之。古典诗词中蓄积了古代伟大之诗人的所有心灵、智慧、品格、襟抱和修养。诵读古典诗词,可以让你的心灵不死。”

这是叶嘉莹传授给我们的智慧,也是她切肤的人生体悟。

叶嘉莹的一生经历了许多磨难:

少年丧母,晚年丧女,除却一生离乱,更有难与人说的婚姻之痛。

这种经历要是放到别人身上,说不定那人早就垮了。

但是,叶嘉莹在古诗词中找到了力量。

因此,外在现实的破碎乖谬,始终未曾扰动她生命的内在完整。

并且,她将中国古典诗词中蕴含的美好,纷纷扬扬播撒在了人间,这是值得学习和敬仰的!

今年7月,叶嘉莹满100岁了,祝福叶先生健康长寿!祝愿中国诗词流传千古,历久弥新!

参考书籍:《红蕖留梦: 叶嘉莹谈诗忆往》——叶嘉莹口述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