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石峁遗址田野考古资料至今没有系统的刊布,发掘者与研究者只好采用单一的阐释解读。石峁断代的问题,最近才提及,而且还未完全理清。
这样,石峁遗址的发掘简报透露出皇城台出土的一铜刀和一环首刀石范,且只有出土地点和图片(图中附有编号,除地点不同外),既没有描述遗物,也没有介绍出土情况和伴生物。
担心被陕西以外的国家级考古专家置疑,所以神木县的石峁遗址的考古分期报告至今不敢公布。
在石峁遗址,初始面积也就是瞭望台及东门。
其中,瞭望台最初被陕西省自己所谓的考古学家推测为祭坛,然后经陕西以外的省外的国家级考古学家揭露:瞭望台没有血祭的痕迹,实际上是军事防御堡垒的警戒设施。
是来自不同族群的不同文明,在石峁遗址反复占据、利用和扩建至现在的面积。
所以,后来的南北朝时期游牧民族占据石峁这个城寨就不足为怪。
需要指出,华夏民族是农耕民族,不可能在高岗的不毛之地上种庄稼。
石峁遗址的经济形态是以农业为主,但却未提出“为主”的科学依据。实际上,在中国陕北、晋西一带,峁发育典型,属于不宜于发展农业的环境条件。
为了应对龙山晚期各文化集团之间的冲突,石峁遗址的选址地势更为陡峭,巨大的沟壑将遗址区切割为细碎的区块,不利于发展农业。
相反,同期的各种文化没有逐鹿陕西,也没有形成以环境生态脆弱的石峁黄土高坡为中心的趋势。
石峁遗址的建筑反映了当时雨量较少的事实。这样,地穴式建筑最怕的是水的侵害,该处建筑遗迹中,窑洞室内与室外高程相同,没有出现防范雨水倒灌的阻水构造。院内未发现蓄排雨水的构造与设施,而这种构造与设施在今天的地坑院(地窨院)中是必需的。
囿于寒冷的气候和水利条件,目前仍有不少区域处于“望天收”状态,牧业是非常重要的经济来源。石峁遗址直接坐落于黄河一级支流秃尾巴河东侧,河流两侧开阔平坦的滩地牧草丰富茂盛,为发展牧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在石峁遗址中部,皇城台与对面的居住区之间,有一条横贯遗址区的巨大沟壑,应是畜群的栖息空间。沟底至今仍有溪流,可以保证畜群饮用之需。
沟壑唯一的出口在西南,直接通往秃尾巴河滩地,可供牲畜来往。
石峁人族源的最好证据,这是一众来自北方草原牧区的豢鹰者。这样,在位于遗址核心区的皇城台东护墙北段,发现了十几件造型生动的大型陶鹰。
石峁遗址出土骨制管哨、陶制球哨“乐器”。其中声音单一、音频较高的哨子应是牧区放牧者管理呼唤牲畜的用具。
这样,在历史长河中,统治石峁遗址的文化族群可能不止一个,其原住民应来自北方牧区,牧业经济仍是他们主要的经济来源;石峁遗址大型土石建筑时代应进入了商代甚至更晚时段并带有浓厚的宗教场所色彩。
哦滴哦滴都四哦滴,在考古遗存上,最没有底气是出土珍宝怎么来的。
真金不怕火炼,好饭不怕晚。侥幸先发掘的军事堡垒,哪怕考古几十年还是军事堡垒。
目前,陕西还没有找到西周以前的都邑性遗址。
石峁遗址不是王朝阶段的都邑性遗址。
石峁遗址中心区还没有发现多个方正、规整的网格区域,无法显示当时的社会结构层次明显、等级有序,难以揭示当时有成熟发达的统治制度和模式,是石峁停留在进入古国阶段以前的标志。
玉器方面,石峁文化中心区没有出土大型的璋、钺、刀等玉兵器,也没有出土闪石玉制成的柄形饰礼器,更没有出土绿松石与青铜组合的礼器。
石峁文化各遗址发现的野生类植物均属旱生植物。此外,距神木125千米的伊金霍洛旗杨家湾古土壤剖面孢粉显示,距今4200—3550年的石峁文化时期当地环境条件最好,年降水量也仅仅有450—500毫米,不过植被为针阔混交林与以蒿属植物为主的草原,与现代景观比较,这一时期森林线向西位移120公里,是一幅森林西扩景象。同时,虽然气候主导下的环境向良性发展,且生态景观与今日比较略具优势,但石峁时期仍然没有改变这一区域半干旱环境和属于生态脆弱地带的基本特征。 在这样的环境下产生领先世界的文明是比较困难的。
石峁只不过是一个史前聚落而已,不要一会说是黄帝城,一会又说是夏都。
西方戎人居住的“西戎”之地,从来就不在黄河下游“中夏”“中商”“中原”“中国”地理的认定之列,又何谈是“夏王”“夏都”“夏王土”之地呢?
石峁遗址,属于鬼方部落、西落鬼戎,属于老虎山文化。
石峁所在的戎狄之地会突然蹦出一个夏吗?前后历史有延续性吗?
众所周知,匈奴人的父系单倍体是q倍群与r倍群关系近。
石峁古城的始建年代在龙山晚期。
大量考古结果揭露,陕西芦山茆、石峁考古的玉器塞在墙里,属于古代战争族群保存抢来的宝贝的习惯!
大英博物馆的青铜器来路不明,不存在制造青铜器的全产业链,也就难以解释何以青铜器。
陕西关中、陕北石峁多个遗址大量玉器、青铜器等宝贝来源不明,很可能是掠夺来的。
如果说中原青铜技术受到近东和中亚的影响,应当发生在公元前三千纪末或前两千纪初,也即现在认定的陶寺文化、石峁古城和二里头文化年代,但无论是石峁石范、东下冯石范,乃至商周及其以后的石范,均未出现过如前所举近东那样的精细者,个中抵牾也应是中原冶铜术西来说要回答的问题。
石峁发现的石范,也同属偏远地区的赋存,说其对中原青铜技术发生影响,证据可能不够充分。
如果规划建设中国玉器博物馆,也应该在哦滴哦滴都四哦滴那个陕西芦山茆、石峁吗?
二里头遗址城市布局、青铜冶炼铸造遗存非石峁、太平可比。
皇城台这名字起的,真会抬高自己,狐假虎威。鬼方犬狄遗址拿来和二里头夏都遗址比,真可笑。
石峁魏长城、太平壕沟申遗还没有启动吧?
夏都石峁遗址,夏都天平遗址,夏都丰镐遗址,夏都长安都不可能要申遗吧?
不过,没有史书记载、自己也不能自圆其说的、万能的石峁遗址先争取上历史教科书,再去争夏都!
在石峁,这就是战胜者势力推倒战败者堡垒,用战败者石刻,作自己城墙的基石,看看上部石墙,刻石下面的石楔,如果是原石墙,肯定不会加石塞,只怕石雕还要久远很多年。
石峁的石雕龙,是掠夺陶寺的战利品,不是石峁原创。
石峁城的发现,迄今报道只有铜器和石范,且未介绍它们的赋存背景。发掘报告更未涉及到任何与熔炼铜的炉具、炉渣、碎铜、木炭等遗物,以及铸造铜器场所的遗迹,同样没有证据说明石峁城存在铸铜活动乃至铜工业。所出铜器甚至石范有可能属于传入的物品,年代也待进一步判明。
石峁遗址所属的考古文化反映了北方长城地带游牧文化的性质。
石峁文化、红山文化人面形器所代表的偶像崇拜传统,尤其是神庙、神坛、神祠、神像所代表的神祇偶像崇拜传统。
石峁文化的遗址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的西北地区,包括今天的陕西、甘肃和宁夏,这与N1-CTS2959的古DNA分布是吻合的,N1-CTS2959在新疆西南部、甘肃北部、内蒙古南部是极为常见的,比如甘肃马鬃山青铜时代遗址古人就测出过N1-CTS2959。俄罗斯外贝加尔湖新石器古人则测出过N1-CTS2959上游支系N1-F1101。
石峁皇城台统治阶级来源于俄罗斯外贝加尔地区。付巧妹的古DNA检测结果被宁超、王传超、崔银秋等人共同发布论文的信息披露,石峁皇城台编号为SM-K4-1的个体,父系单倍群类型为N1-F963(因为古DNA降解问题测的不是太深,实际可能为N1-CTS2959,姬周王族上游类型)。
考古事实证明,周人,自然是北狄了,4000年前之前在阿尔泰山一带贝加尔湖地区,4000年前之后才进入陕西的。根据考古,3800年前,北狄从鄂尔多斯一带南迁到石峁遗址一带。
石峁古城是北方游牧文明的穿兽皮人群对中原农桑文明的一种防御性建筑。
同时代的襄汾陶寺古城与尧舜有关。因此,尧舜以前的5000年前黄帝不会居住在4300年前的石峁。
相反,同期的各种文化没有逐鹿陕西,也没有形成以环境生态脆弱的石峁黄土高坡为中心的趋势。
石峁只不过是一个史前聚落而已,不要一会说是黄帝城,一会又说是夏都。
陕西石峁遗址面积4.25平方公里。这座石头城的年代是距今4000年。其修筑方法为先以石块交错叠砌内外壁,然后再以碎石块或黄土充填中间的墙体部分,具有鲜明的陕北地域性特色。
无论是今天,还是几千年前的过去,石峁具有超大规模的城墙,耗尽物力在山顶修筑超强城防的石峁遗址属于地处年降水量300-500毫米且土地相对贫瘠的陕北地区。
据史料记载,从西周到清朝这近3000年时间里,黄土高原一块土地的连续耕种时间只有3年,3年之后地力基本耗尽,就需要休耕。
石峁遗址为石砌城墙,修建有城门、角楼和“马面”等军事防御工事。
在靠近毛乌素沙漠的陕北黄土高原耗费巨大人力物力修筑石头城,说明石峁遗址所处的自然环境并不足以支撑石峁城内的资源消耗。
明代万历三十五年(1607),巡抚都御史涂宗浚等主修的《延绥镇志》,第一次将石峁遗址这座谜城载入史册,认定这是唐代的幽陵都督府遗址。
不过,处于没有文字的时代,没有具体历史地名、国名和势力的记载,处于一个空白期,更扯不上炎黄、三皇五帝。
黄帝被尊奉为“华夏始祖”,即位于公元前2697年,这样与石峁城构筑年代不合。
石峁遗址发掘者根据多个遗址的碳十四测年数据,认为石峁文化大致处在公元前2300~1800年,而石峁皇城台地点以蛇纹鬲为代表的遗存年代为公元前1700~1600年;皇城台护墙纴木和台顶房址内朽木等标本的测年结果集中于公元前2200~1800年。
石峁遗址皇城台主体建筑及内城兴建的年代可能在公元前2200年以内,略晚于石峁文化开始的时间。
从“时”的角度质疑石峁遗址与“黄帝居邑说”年代不合;从“地”的角度认为黄帝的遗迹在陕北值得重视,但不能完全排除在其他区域的活动;从“人”的角度看农耕族群定居与游牧族群不可同日而语,但“北狄说”值得重视;从“物”的角度看“黄帝之时,以玉为兵”,但不仅仅是石峁古城作为黄帝部落居邑的依据,而在“龙山文化”之前,红山文化、良渚文化的玉器更为典型;从“文”的角度来看,这是石峁古城最缺乏的自证材料,同时“在不可移动文物本体确认和时代确定过程中,文献记载和口头传说不能独立作为依据。”
石峁古城出土有多少铜器和石范,迄今未见准确信息披露,据说还有齿轮形铜器。
石峁遗址发掘简报透露出皇城台出土多件铜器和石范,但只举例一铜刀和一环首刀石范,且只有出土地点和图片,既没有描述遗物,也没有介绍出土情况和伴生物。实际上,内蒙古敖汉旗博物馆征集到一副环首刀石范,首圆形,柄具两路人字纹,浇口开在刀尖,也无定位结构,其年代被定在商周之际,刀形当较石峁范为晚。
在公元前三千纪末或前两千纪初,也即现在认定的陶寺文化、石峁古城和二里头文化年代,但无论是石峁石范、东下冯石范,乃至商周及其以后的石范,均未出现过如近东那样的精细者,个中抵牾也应是中原冶铜术西来说要回答的问题。由此看来,石峁发现的石范,也同属偏远地区的赋存,说其对中原青铜技术发生影响,证据可能不够充分。
这样,石峁城的发现,迄今报道只有铜器和石范,且未介绍它们的赋存背景。发掘报告更未涉及到任何与熔炼铜的炉具、炉渣、碎铜、木炭等遗物,以及铸造铜器场所的遗迹,同样没有证据说明石峁城存在铸铜活动乃至铜工业。所出铜器甚至石范有可能属于传入的物品,年代也待进一步判明。
石峁城大量羊骨、草原石雕、斩首剥皮、头骨酒器与其后欧亚草原上的斯基泰人匈奴人一致,而玉石、鳄鱼骨不产于本地,表明石峁已是当时草原丝路上的重要节点,石峁玉器的来源既有辽宁的岫岩玉,又有甘肃、新疆的和田玉,所以在4300年前,远距离的文明交往、商贸之路就已经存在,那时,和田玉系的昆仑玉就已大量传入到河套地区,石峁遗址乃为“丝路第一城”。
石峁出土的陶器、玉器、骨器等遗物,虽然有些是文物年代稳定器物,但它们非是石峁本地产物,因文明交往商贸流通而来,而且有些陶器、玉器是随葬品,皇城台壁画被专家确认是汉代技法,“夏虫不可语冰”,这些外来物品的年代不足以作为石峁本体年代的证据。
就石峁遗址出土的30件牙璋的形制而言,绝大多数属于拥有简单扉牙的所谓“龙山式”,而仅有4件在拥有复杂扉牙这一关键性特征上与二里头文化晚期的牙璋颇为近似。石峁牙璋中的一件 扉牙上部浅刻弦纹和网格纹的装饰风格,多见于二里头文化这一时段的玉器和铜器上,暗喻着具有类似形制和装饰风格的石峁文化牙璋的年代可能更晚。
考古发现“双神面大石雕”“平面形神面石雕”“人面石雕”“人射马石雕”“牛马石雕”“眼纹石雕”“对兽石雕”“蛇纹石雕”,还有石刻符号,这神面、人面、神兽、动物和符号等5类70余件精美石雕,志中只有形状、尺寸和出土位置的记载,没有一件道出石雕是什么年代产物,可见考古界对此没有作出深入考证,而且有的命名是草率的,例如“对兽石雕”,这个命名是错误的,“两足曰禽,四足曰兽”,那石雕上是一对节肢动物,没有足怎么能称是“兽”呢?
眼睛是古希腊的图腾,米克诺斯岛上的“恶魔之眼”饰品风靡欧洲,这些海神的蓝眸是用来趋吉辟邪的,古希腊城邦雅典和爱琴海美丽的岛上有很多眼形窗户建筑。迄今为止,石峁遗址没有全面发掘开来,如果遗址有大量眼形石雕,会不会与古希腊眼睛图腾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雅典古建筑年代不是太早,不孤立地局限于一时一地,畅想未来,探索华夏文明与世界文明之间的联系和源流问题才是更大的目标。
考古学研究,商部族起源于今豫北、冀南地区,是下七垣文化人群。先商部族祖先,与中原夏人不是同一民族。
分子人类学研究,商王室祖先是今内蒙古中部的老虎山文化人群。随着气候变冷,距今约4300年以后,老虎山文化人群一支南下,占据陕西神木石峁后,又进入山西替换晋南陶寺文化中期人群,在晋中与本地龙山文化融合后形成白燕文化。
夏代早期一部分白燕文化人群又东进豫北、冀南,融入河南龙山文化后岗二期类型人群,发展成为下七垣文化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