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上经常会遇到一些患者向医生诉说心慌、胸闷,有时感觉自己的心跳咯噔停一下;有时像有东西提到嗓子眼,然后又突然掉下去;此时摸脉搏有较长时间没有脉搏的现象,觉得憋气。
这种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跳的感觉,除了心脏停搏外,可能是心室早搏(室性早搏)引起的症状。
如果我们把心跳比喻成小兔有规律的蹦跳,正常情况下我们感觉不到心跳的,室性早搏就如小兔前一次蹦跳后还没有休息好又接着蹦跳,那连续蹦跳的小兔就需要多休息一会儿,即把上次没有休息的时间补回来才能缓过劲来,这种乱蹦后让患者感觉到有停跳感。
那室性早搏是怎么产生的呢?
室性早搏是心电图检查中常出现的心律失常中的一种类型,在了解室性早搏之前,我们再回顾一下我们的心脏收缩与舒张过程中的电活动,我们可以把心脏的每一次跳动比作一次发号施令的军事演习。
电活动发放的“司令部”是窦房结,它是正常的起搏点,“传令兵”即电信号沿着结间束、心房肌传递,在“驿站”(房室结)小憩后沿着希氏束、左右束支、浦肯野纤维等通路快马加鞭传递至我们的“士兵”(心室肌细胞),当“士兵”收到信号后立即做出战斗准备即收缩,收缩动作完成后就整备休息即舒张。
心脏不断地收缩、舒张保障了生命活动。这个过程看似缓慢,实则快如雷霆于毫秒间完成。
而室性早搏,就好比平素在心脏希氏束以下的部位潜伏有敌方“细作”(异位起搏点),正常情况下它会一直被窦房结所压制即“超速压抑”而乖乖听话。
但当它因为某种因素而兴奋性增高时,它就会“造反”,在本该“士兵”在休息的时候发出指令让“士兵”再次强行战斗,起到干扰正常秩序的作用。而“士兵”连续战斗后相应的休息时间就会延长,这时我们就可能会感到心悸或者心脏停跳感等不适。
这就是多数室性早搏产生的过程,当然也不排除有“指令”在传递过程中出现折返,反复传递的情况。
01
室性早搏
有哪些常见的原因呢?
1)、正常人生理情况下也可出现少量的室性早搏,且出现几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
2)、过量烟酒、咖啡及劳累、熬夜、精神紧张等都可诱发。
3)、电解质紊乱如低钾、低镁等。
4)、当心脏出现炎症、缺血、缺氧、麻醉等物理、化学刺激后可出现。
5)、服用地高辛、奎尼丁、三环类抗抑郁药物(盐酸阿米替林片、盐酸丙米嗪片、盐酸氯米帕明片等)等药物中毒时可在出现严重心律失常前表现为室性早搏。
02
出现室性早搏
可能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1)、在没有结构性心脏病的情况下偶尔发生的室性早搏为良性预后,对心功能几乎无影响。
2)、可能会有心悸、心脏停跳感、头晕、乏力、胸闷等症状。
3)、如果长期室性早搏>10000次/24 h或室性早搏负荷占总心搏数的10%以上而不加干预有室性早搏性心肌病风险,其为扩张性心肌病独立危险因素,严重者可诱发心力衰竭。
4)、连续室性早搏可导致室性心动过速等恶性心律失常。
03
出现室性早搏应该怎么办呢?
首先应该评估有无器质性心脏病,医生会根据你的情况酌情完善动态心电图、心脏彩超、冠脉造影、心脏磁共振、电生理检查、甲状腺功能、血电解质等检查以评估有无器质性心脏病。
若无器质性心脏病则需知道该病的良性预后,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高度紧张;保证生活作息规律,不熬夜,多进食新鲜水果、蔬菜,适当体育锻炼;尽量减少烟草、酒精、咖啡因摄入。
若症状明显可适当予以β受体阻滞剂、地尔硫卓等药物治疗;中成药如参松养心胶囊、稳心颗粒等对部分室性早搏也有一定的疗效。(上述药物应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并监测心率变化)
若有器质性心脏病则以治疗原发病为主,必要时植入心律转复除颤器预防心源性猝死,当症状明显时可予以上述药物治疗。当药物治疗无效或不耐受,在无明显器质性心脏病情况下可考虑行射频消融术治疗。
部分人群体检发现室性早搏而无症状者,如果不伴有器质性心脏疾病,不用紧张,在发现存在室性早搏后应定期医院体检,注意病情变化,一旦发现病情变化,及时就诊。
参考文献:
1.Yarlagadda RK, Iwai S, Stein KM, et al. Reversal of cardiomyopathy in patients with repetitive monomorphic ventricular ectopy originating from the 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tract[J].Circulation,2005,112(8):1092⁃1097.
2.Bozkurt B, Colvin M, CookJ,et al.Current diagnostic and treatment strategies for specific dilated cardio myopathies:a scientific statement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J].Circulation,2016,134(23):e579-e 646
3.Kusumoto FM, Bailey KR, Chaouki AS, et al. Systematic review for the 2017 AHA / ACC / HRS guideline for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ventricular arrhythmias and the prevention of sudden cardiac death: a report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Task Force on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and the Heart Rhythm Society [J]. Heart Rhythm, 2018, 15(10): e253⁃e274
免责声明
本文数据更新于2023年3月22日
由「胡厚祥大夫」原创,旨在为读者进行科普
科普内容不能代替医生诊治意见,仅供参考
如有健康问题,请及时咨询医生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