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女孩巴特曼:因奇特身材被欧洲人观赏,死后制成标本展览百年

生远谈历史 2024-11-09 11:18:50

1789年,一个阳光炙热的午后,在非洲南端的好望角,一个名为科伊桑的小部落中,一个女婴呱呱坠地,她的名字叫做萨拉·巴特曼。

她的诞生,本该为家人带来一丝欢乐,但彼时的南非,早已笼罩在殖民者的阴影之下。

那时候欧洲列强疯狂扩张,掠夺资源,奴役当地黑人。

随着殖民者的深入,科伊桑部落也难逃毒手,许多部落成员被迫成为奴隶,或是被杀害。

萨拉的父母在她年幼时便离世,幸存下来的人纷纷沦为农场主或地主的奴隶。

20岁那年,萨拉被卖给了一位荷兰农场主彼得·塞扎尔,彼得与他的兄弟,经营着一个规模不大的农场。

萨拉每天在农场里干着繁重的活计,双手常常被粗糙的农具磨出血泡,身上也满是被鞭子抽打留下的伤痕,她的世界,每天只有辛劳和饥饿。

在那个时代,没人会在意黑人。

欧洲人认为他们是“低等的生物”,毫无怜悯之心地将他们当作牲畜般驱使。

但萨拉与其他奴隶有所不同,她天生拥有一种特别的体型特征:臀部格外丰满。

身体异于常人,这也让彼得和他的兄弟看到了机会,他们将萨拉视为一座尚未被开发的“金矿”,开始策划一个特殊的发财计划。

彼得和他的兄弟开始以甜言蜜语哄骗萨拉,他们告诉她,在欧洲,她将会有一个全新的开始。

她可以穿上漂亮的衣服,过上富裕的生活,再也不需要为任何人做奴隶,还可以得到自由。

面对这样的诱惑,萨拉心动了,对于一个从未拥有过自由的人来说,“自由”这两个字仿佛是通向天堂的钥匙。

萨拉在期待中收拾好行李,踏上了前往欧洲的航船,她站在甲板上,看着渐行渐远的非洲大地,心中既有对家乡的留恋,也有对新生活的憧憬。

她甚至幻想过,自己会在欧洲受到欢迎,过上那些欧洲人口中“幸福”的生活。

但她不知道的是,这一段航程并非通向自由,而是一条通往无尽黑暗的道路。

伦敦的噩梦

1810年,萨拉·巴特曼随着彼得·塞扎尔的船只抵达了伦敦。

当她第一次踏上这座城市的土地时,眼前的景象让她惊叹不已。

伦敦的街道宽阔繁华,车水马龙,建筑高大宏伟,和她在非洲的部落相比,仿佛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

她心中涌起一股兴奋,但这股喜悦很快被残酷的现实击碎。

刚抵达伦敦,彼得和他的兄弟一改之前的和善面孔,他们将萨拉关进一间简陋的房间,不再允许她随意出入。

萨拉起初还天真地以为这是暂时的,她对彼得问道:“我什么时候可以出去看看这个城市?”

彼得不耐烦地回答:“很快,你就能见识到这座城市的一切。”

几天后,萨拉被带到了伦敦最热闹的皮卡迪利广场,这个广场是那个时代伦敦的社交中心,贵族和市民们喜欢在这里聚集,欣赏各种表演。

但萨拉不知道的是,她将成为这个广场上的“表演”之一。

彼得让她换上一件粗糙而破旧的布衣,接着把她推进一个狭窄的铁笼中。

她惊恐万分,不明白自己为何会被关起来,连连向彼得求情:“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你不是说要带我来这里生活吗?”

彼得冷笑一声:“当然是生活,不过是以我们安排的方式。”

随着话音落下,铁笼被推到了广场中央,周围的观众纷纷聚集过来,他们用好奇的眼神打量着笼中的萨拉,人群里发出阵阵嘲笑和怪叫。

萨拉感觉到自己像是一只被展示的猎物,无法动弹,她羞愤地用双手遮掩住身体,眼中充满了恐惧。

起初,萨拉试图挣扎,她哭喊着求救,希望有人能施以援手。

但每当她表现出抗拒时,彼得便拿出一根鞭子,狠狠地抽打她,疼痛让她无法忍受,不得不听从命令。

彼得和他的兄弟不断向围观的观众叫卖:“来看啊,这可是来自非洲的奇迹!看看这与众不同的身材!”

他们收取门票,萨拉被当作一件能够赚钱的商品,一遍遍地展示给那些好奇心旺盛的伦敦人。

广场上的观众越来越多,他们围着铁笼指指点点,有的人还用手戳向笼中的萨拉,肆无忌惮地评论她的身体。

萨拉完全不懂这些陌生的语言,但她能从那些眼神和手势中感受到无尽的鄙夷。

渐渐地,她停止了哭喊,神情也从最初的惊恐变成了麻木,她知道自己无论怎么反抗,都无法逃脱这座“展示场”的牢笼。

皮卡迪利广场的“表演”逐渐成为了一种流行,彼得和他的兄弟为此赚得盆满钵满。

很快他们发现,单纯展示萨拉的身体已经不足以满足观众的猎奇心,他们开始让她做出一些规定的动作,甚至逼迫她在铁笼里模仿动物的姿态。

每当她动作不合心意,他们便毫不留情地用鞭子抽打她。

萨拉的故事渐渐在伦敦的报纸上引起了关注,但并不是出于同情,那些报刊用尖刻的词语描述她,称她为“野人”、“怪物”,。

报纸上刊登出她的画像,配上讽刺的文字,吸引更多人前来观看,就这样,萨拉成为了伦敦的一个“噱头”,一个为人取乐的对象。

面对这样的境况,萨拉内心的希望逐渐破灭。

她回想起在非洲部落的日子,虽然那时的生活艰苦,但至少有家人和同胞陪伴。

而现在,她孤身一人被困在这座异国他乡的“监狱”中,成了人们眼中奇异、滑稽甚至低贱的“展品”。

在这个城市里,自己只是一只供人消遣的“玩物”,她的命运,早已不再由自己掌控。

噩梦永无止息

随着时间推移,萨拉·巴特曼在伦敦的展示渐渐失去了新鲜感。

曾经拥挤在皮卡迪利广场的观众,如今逐渐减少,彼得兄弟的收入也日渐锐减。

伦敦街头的嘲笑声和,虽然让萨拉的心灵备受摧残,但资本家的贪婪让她的悲剧还远未结束。

为了从她身上榨取更多利润,彼得兄弟决定将她卖到法国的巴黎。

当萨拉踏上驶往法国的船只时,她已经不再抱有任何希望。

伦敦的噩梦让她明白,“自由”和“新生活”不过是虚幻的谎言。

虽然一路上的风景美丽,但她的心早已麻木,面对接下来未知的命运,她只能低着头,默默忍受。

萨拉被带到了巴黎一座古老的建筑前,那里并非戏院或是展览馆,而是一家动物园。

彼得兄弟以“异域生物”的名义,将她卖给了动物园的管理者。

在那一刻,她彻底明白,自己在他们眼里根本不算人,只是与动物无异。

她的抵达被看作是动物园的“重大引进”,园方甚至在巴黎的大街小巷张贴了海报,用煽动性语言吸引更多人来观看这个“非洲奇迹”。

在巴黎,萨拉的待遇更加残酷,她被迫穿上贴身的动物皮装,脖子上还套上了沉重的铁链。

驯兽师们将她像动物一样圈养起来,要求她模仿各种野兽的动作和姿态。

在她面前,他们挥舞着鞭子,强迫她跪趴在地上,做出各种“表演”,来取悦那些涌入动物园的观众。

围观的群众中,有贵族、商人,也有好奇的平民,他们兴致勃勃地看着她的展示,仿佛在欣赏一场滑稽的闹剧。

在这些“表演”中,萨拉必须要在园内的小舞台上爬行、吼叫,像一只被驯服的野兽般被驯兽师驱使。

每当她动作不够“逼真”时,驯兽师们就会毫不留情地挥鞭抽打。

他们训练她对着观众摆出各种怪异的姿势,并用粗鄙的法语喊叫着:“看,这就是来自遥远非洲的‘野蛮人’,她连人都算不上,只是一只没进化完全的‘野兽’。”

曾经在伦敦被迫展示身体的屈辱,仿佛在巴黎达到了极限。

她被迫长时间处于饥饿状态,以此“训练”她更加听话,她的身体每况愈下,曾经在非洲晒得黝黑而健康的皮肤,如今干裂而苍白。

动物园为了吸引更多游客,还请来所谓的“科学家”和“医生”来对她进行“研究”。

在巴黎的动物园里,观众不仅可以观看她的“表演”,还可以参与所谓的“人种学实验”。

那些身穿白大褂的欧洲人用冰冷的仪器测量她的身体各个部位,并大声宣称:“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野性未泯’的标志,是人类尚未完全进化的证明。”

在这些被称为“科学实验”的过程中,萨拉只能忍受着冰冷的金属工具在她身上测量和敲打。

她感到自己仿佛成了一具活体标本,被摆在解剖台上任人观赏。

围观的群众则兴致勃勃地凑近,议论着她身上的每一个细节,而那些“科学家”用冷酷的语气,宣扬着所谓的“证据”。

就这样,在巴黎的动物园里,萨拉的噩梦愈演愈烈。

在她生命的最后日子里,萨拉的身体愈发虚弱,巴黎的冬天寒冷刺骨,她被关在阴暗的笼子里,食物不够,身体也再也经受不住这样的折磨。

死亡也不是结束

1815年,萨拉·巴特曼的生命在巴黎的寒夜中悄然结束,身体终于不再被鞭打,不再被强迫表演,她得到了短暂的“解脱”,这时她才26岁。

但她的死亡并未终止这场噩梦,对巴黎的科学家们而言,她的遗体是一项宝贵的“标本”,是他们研究种族差异和人类进化的绝佳机会。

巴特曼死后不久,她的遗体就被送到了法国的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

这座博物馆平日里展示着各种奇异生物的标本化石,而萨拉的遗体成了新的展品。

博物馆中的解剖学家乔治·居维叶,是当时最具声望的科学家之一。

他对萨拉的遗体表现出极大的兴趣,甚至不惜一切代价将她的尸体进行全面的解剖。

在他看来,萨拉并不是一个曾经生活过的个体,而是一个“研究样本”,一个可以用来验证他关于种族理论的“活证据”。

在实验室冰冷的解剖台上,居维叶带领着他的团队,将萨拉的遗体被毫无尊严地分解。

特别是她的臀部,居维叶声称,这种特征说明了科伊桑族和其他非洲族群与欧洲人存在“显著差异”,是“进化不完全”的象征。

他的结论迅速传遍了学术界,甚至发表了相关论文。

论文中不仅详细记录了巴特曼的身体结构,还将她描述成一种介于“人类与动物之间”的存在。

学术界对居维叶的研究大加赞赏,认为他揭示了种族之间的“生理差异”,他的研究成为当时欧洲种族主义理论的重要支柱。

为了进一步宣传这种“发现”,萨拉的遗体并没有被安葬。

相反,她的骨骼被拼接成骨架,内脏被制成标本,脑部和器官更是被细致保存下来,用于展示和研究。

她的标本被放入了玻璃柜中,作为博物馆中的一项“珍品”供人参观。

参观者们可以近距离地观察她的骨架、器官,还有那被解剖并标注的身体部位。

博物馆的介绍中,将她描述为“科伊桑族的典型代表”,并以居高临下的口吻强调她是“低等种族”的象征。

对于那些参观者来说,他们站在玻璃柜前观看的,不再是一个曾经活生生的女性,而是一具没有灵魂的标本,一个供人好奇的“奇观”。

时光流逝,萨拉的标本在博物馆的陈列柜中度过了数十个春秋。

随着欧洲殖民扩张的深入,越来越多的非洲人被贩卖至欧洲,被剥削、被展示,他们的遭遇与萨拉如出一辙。

直到20世纪下半叶,世界各地的反种族主义运动和非洲民族解放运动不断兴起。

人们开始重新审视殖民历史和西方社会对有色人种的剥削。

1970年代,一些非洲学者和人权活动人士率先发起了呼吁,要求法国政府将萨拉·巴特曼的遗骸归还南非,让她在祖国得到安息。

他们指出,萨拉的一生以及死后遭遇的凌辱,不仅是对一个人的不公,更是对一个民族、一个种族的蔑视。

这时候,萨拉已经在巴黎博物馆展览了超过160 年。

但法国政府以“科学研究”的理由多次拒绝了归还请求,认为萨拉的遗骸是“科学史的重要遗产”,不应轻易放弃。

法国社会对萨拉的悲剧性命运并未表现出太多同情,认为这些抗议和要求不过是“无意义的情绪化反应”。

直到1990年代,随着南非结束种族隔离制度,新的南非政府和文化部长恩古巴内公开向法国发出正式请求,强烈要求将萨拉的遗体归还。

随着国际舆论压力的增大,法国政府终于被迫松口。

2002年,在南非人民的不懈努力下,萨拉·巴特曼的遗骸被送回了她的故土。

南非政府为她举行了一场隆重的国葬仪式,成千上万的南非民众前来悼念,为这位历经苦难的女性送上最后的告别。

在那一刻,萨拉·巴特曼终于得以长眠,她的灵魂终于从欧洲那些冰冷的解剖台和玻璃橱窗中解放出来,回到了非洲的大地上。

萨拉·巴特曼的故事被写入了历史,她的回归象征着迟来的正义,提醒着世人:

种族歧视和剥削的历史不能被遗忘,每一个生命都应该被尊重,每一个民族都应该享有平等的权利与尊严。

本文创作宗旨是传播正能量,杜绝任何低俗或违规内容。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妥善处理。

0 阅读: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