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的洛水之誓,对后世到底有多大影响?

铲史大官 2025-01-18 16:45:46

自司马懿许下那洛水之誓后,便产生了极大影响。从三国时期起,往后那些功劳颇为卓著的老臣们,几乎都难以实现正常退休的状况了。这一情况的出现,和司马懿当初的洛水之誓有着直接的关联。

在后续的历史进程当中,南朝有檀道济,北魏存在元勰,唐朝出了李靖,元朝有伯颜,明朝还有李善长等等。倘若这些人有机会碰到司马懿的话,怕是会一人照着司马懿扇上一巴掌,接着大伙一块儿把司马懿给吊起来狠狠揍一顿呐!

司马懿开的这个头着实太恶劣了!真的是坏到了极点,其带来的影响简直难以估量,就因为他开了这样一个极坏的头,后续引发了诸多让人意想不到的状况呢,实在是让人忍不住对其这般行径感到气愤不已。

当然,司马懿许下的洛水之誓会在后世产生那般重大的影响,这一结果恐怕连司马懿自己都未曾料到。毕竟,出现这样的结果并非仅仅由司马懿一人所致,而是诸多原因相互叠加才最终造成的。

首先来说说洛水之誓本身的情况。

在司马懿还未指着洛水起誓之时,洛水之誓原本有着颇高的效力。其效力的来源主要有两点,一方面是源于洛水自身所蕴含的某种象征意义之类的因素,另一方面则是得益于当年刘秀曾有过的相关案例所带来的影响。

在当代不少人看来,洛水不过是一条寻常的河流罢了。然而,时光回溯到三国时期,情况可并非如此,那时的洛水,有着别样的意义与风貌,绝不是像现在人们眼中这般普通无奇的。

三国时期,洛水堪称是能与黄河相提并论的“母亲河”。而且呢,就当时的情形来看,这条洛水的地位说不定比黄河还要高呢,它在那个时代所占据的重要位置可是不容小觑的哦。

在中国古代传说里,伏羲路经黄河时,有龙马驮着河图现身,并将河图献给了伏羲,伏羲由此从河图中悟出了八卦。而当大禹经过洛水时,洛水中冒出一只老龟,它背着洛书献给大禹,大禹凭借从洛书中领会到的智慧,成功治理水患且划分了九州。

就这样,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河图洛书的说法便逐渐产生了。

即便抛开那些神话传说不谈,单从正史的角度来看,洛水无疑也是一条母亲河。西周开国之后,周公为平定东方叛乱,于洛水之畔修筑了一座都城,洛阳便由此起源。自西周初期直至三国时期,洛阳始终是天下最为核心的一座城市。

在那时人们的眼中,洛水俨然就是一条母亲河,其地位与黄河相比可是不相上下的呢。要是在当时对着洛水起誓,这可就等同于在后世对着黄河起誓一般,都是极为庄重且具有重大意义的。

此外,在东汉开国之际,刘秀同样有过指着洛水起誓的经历。

当刘秀致力于平定天下之际,曾在洛阳受阻。彼时洛阳的守将乃是朱鲔,而这个朱鲔,曾经杀害了对于刘秀而言亦父亦兄般的大哥。要晓得,刘秀打小就没了父亲,全是靠着叔叔与大哥的悉心抚养才得以长大成人的。

即便处于当时那种情况,刘秀一心想着要尽快攻克洛阳,从而避免让城中百姓遭受战火涂炭之苦。于是,刘秀毫不犹豫地指着洛水郑重起誓,只要朱鲔愿意打开城门归降,那么自己便会对他既往不咎,放他一条生路。

之后,朱鲔选择了投降。

之后,刘秀实实在在地履行了自己所做出的承诺。他不但没有对朱鲔痛下杀手,而且在后续的安排中,依旧保留了朱鲔原本所拥有的官职以及爵位,让朱鲔得以继续保有其相应的地位与待遇。

或许,在刘秀之前的历史长河里,也曾有人指着洛水起过誓。其中,有些誓言确实被众人遵守了,可也不乏有人将誓言违背的情况。然而,自刘秀经历此事之后,洛水之誓的可信度瞬间飙升到极高的程度,高得让众人几乎都不敢轻易违背了。

因而,后世不乏有人指出,在高平陵之变发生之际,曹爽显得过于单纯了,所以才会被司马懿给哄骗回来。可事实上呢,彼时的洛水之誓,在众人心中着实是极具含金量的。并且还有满朝的公卿来作担保,这差不多可以说是把能上的保险全都上齐了。

可关键在于,到了最后,司马懿终究还是背弃了自己曾经许下的誓言。

其实,要是仅仅只是单纯地违背了誓言,司马懿也不至于后来被众人骂得那般凄惨。毕竟政治这玩意儿,大家心里也都明白着呢。在历史的长河中,为了现实里的种种利益而背弃承诺的情况,那也是屡见不鲜的。

关键之处在于,后续司马家掌控大权建立起来的晋朝,表现得实在太差劲了,各方面的情况都不尽如人意,在诸多方面的作为都难以让人满意,整体呈现出一种很“菜”的状态。

倘若后续并未发生八王之乱,西晋也未走向灭亡,东晋亦未偏安于南方的话……那么司马懿实际上不见得就会遭受世人的责骂。

不妨来做这样一个假设:要是司马懿在违背了洛水之誓后,司马家紧接着就迅速实现天下统一,进而建立起一个比汉朝还要强盛的王朝。其军队能一路打到中亚地区,船队也可远航至非洲,国内呈现出一片太平景象,王朝得以稳定发展长达两百多年……如此情形下的司马懿,后世之人又会给出怎样的评价呢?

倘若司马家日后当真能达到这般程度,那后人谈及司马懿时,差不多都会对其竖起大拇指夸赞道:“晋太祖可真是厉害!”至于他违背洛水之誓那档子事儿,压根就不值一提了。

只可惜啊,晋朝往后的那段历史,真的是太令人感到失望了。

并且,打这以后,皇帝面对那些立下过大功劳的大臣,心里便开始有了忌惮之意。在自己在世期间,或许还能容其安稳致仕。然而一旦自身面临危险,又或是预感自己时日无多,想到这功臣可能会在自己离世后依然在世,那皇帝十有八九便会痛下杀手,将这位老臣提前除掉。

估计千年之后的李善长,对这一点是深有体会的。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