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农业实践,土壤墒情监测,起垄栽培法,芜菁机械化收获优势

浅梦星河间 2025-02-23 11:42:45

智慧农业实践:土壤墒情监测、起垄栽培法与芜菁机械化收获

在农业的广袤天地里,我们常常能听到一些身边令人惊叹的故事。我的一位网友,他家在一片肥沃的农田旁边。以前,家里耕种全靠传统的那一套方法,每年看着一年的收成,有欣喜也有忧愁。欣喜的是丰收时看着满仓的粮食,忧愁的是很多不可控的因素总是影响着收成的好坏。这让我想到了现代农业中的一些变革性实践,比如土壤墒情监测、起垄栽培法和芜菁机械化收获。

土壤墒情,这个看似有些专业的词汇,却是作物生长的关键因素之一。土壤中的水分含量就像一个微妙的平衡,多了不行,少了也不行。据研究表明,在正常的气候条件下,不同作物适宜的土壤含水量有着较为明确的数值范围。例如小麦在生长前期,土壤含水量在12% - 16%时生长最佳;生长中期则要求在14% - 18%;到了后期则维持在16% - 20%为宜。对于水稻这种水生作物,在分蘖期土壤水势最好保持在 -0.1 至 -100 千帕,孕穗期要求水势在 -100 至 -500 千帕。

传统的测定土壤墒情的方法往往比较粗放。农民们只能凭借多年的经验,像用脚踩一踩土壤来判断干湿程度,或者看看土壤表面是否发白。然而,这些方法误差很大。现在,土壤墒情监测系统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切。它通过传感器可以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甚至更精确地测量土壤的水分含量、温度等参数。在一个农业试验田中,采用了土壤墒情监测系统后发现,在没有灌溉系统的季节里,根据监测数据进行的精准灌溉,能让作物的产量比传统经验灌溉提高20% - 30%。这可不是一个小的数字,这意味着粮食产量的大大提升,农民收益的显著增加。

传统的栽培方式在如今面临诸多挑战,起垄栽培法则是应对这些挑战的一种有效方式。起垄栽培能够让土地形成高低起伏的地形,这样有很多好处。从排水方面来看,起垄后土壤表面有了坡度,在降雨较多的地区,雨水能够快速排走。有数据显示,在一些低地的农田中,如果不采用起垄栽培,一场80毫米的降雨过后,可能会有40% - 50%的水分会在土壤表面积聚一整天甚至更久;而采用起垄栽培的农田,同样的降雨量,表面积聚的水分在12小时内就会排走90%以上。这大大降低了土壤湿度过高导致根部病害的风险。

从土壤温度调节来说,垄高的不同会影响土壤的受热面积和热量传导。在早春时节,将垄高设置到合适的数值(如15 - 20厘米左右),在同样的日照条件下,垄上土壤的温度可比垄下土壤高3 - 5摄氏度。这有利于作物的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一些对温度比较敏感的作物,如草莓,采用起垄栽培后,果实的成熟时间比传统平畦栽培提前了约10 - 15天。而且,起垄栽培还能改善土壤的通气性。良好的通气性有助于土壤中微生物的活动,促进有机物的分解和植物养分的吸收。有研究显示,起垄栽培的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数量比平畦栽培多20% - 30%。

芜菁,这种常见的作物,机械化收获有着不可忽视的优势。芜菁的根系在土壤中生长,如果采用传统的人工收获,效率极低。据统计,在一个中等规模的(面积约10亩)芜菁种植地,一个熟练的工人使用传统工具一天最多收获1 - 1.5亩,而且芜菁在挖掘过程中很容易受损,受损率达到15% - 20%左右。这不仅影响芜菁的外观品质,还能促使病菌入侵,降低储存时间。

而机械化收获则完全不同。现在的芜菁收获机采用精准的挖掘装置,设计符合芜菁根系的生长特性。在收获过程中,它能够一次性完成挖掘、抖土、清选等工序。一台芜菁收获机一天可以收获20 - 30亩的芜菁。并且机械化收获使芜菁的损伤率降低到3% - 5%。这大大提高了芜菁的质量,有利于后期的加工和销售。同时,机械化收获还能均匀地收获芜菁,减少了对土壤结构的破坏,有利于下一季农作物的种植。

智慧农业中的土壤墒情监测、起垄栽培法和芜菁机械化收获,它们相互关联又各自发挥独特的作用。土壤墒情监测能够为起垄栽培法的实施和芜菁的种植提供最精准的灌溉数据。例如,当墒情监测显示土壤缺水时,起垄栽培可以更好地排水,而芜菁在这种合适的土壤湿度环境下生长,生长周期和品质都能得到优化。在芜菁收获季,良好的土壤环境又能让机械化收获更好地进行。

起垄栽培法的推广,需要有政策的支持来引导农民转变思想。政府可以加大对采用起垄栽培法农户的补贴力度,如提供购买起垄设备的补贴,降低他们的种植成本。同时,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应加大对起垄栽培技术的培训和指导,提高农民的种植水平。

对于芜菁机械化收获,需要进一步完善收获机的研发。目前一些芜菁收获机在一些复杂土壤条件下,如黏土壤地和沙壤混合的土壤中,作业效果还不够理想。科研人员需要根据不同地区的土壤特点对收获机进行优化设计。此外,还需要培养更多熟练操作机械化收获设备的机手,确保芜菁收获的顺利进行。

智慧农业实践中的土壤墒情监测、起垄栽培法和芜菁机械化收获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它们凭借科学的数据和高效的技术手段,正逐步改变着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我们的农业将会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