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硅基芯片物理极限?北大研发出新一代晶体管,芯片要变天了!

浩叔聊科技 2025-03-23 11:43:03

在深圳南山科技园的一家半导体实验室里,工程师李明正盯着示波器上跳动的电流曲线。屏幕显示,当栅极电压降至 0.5V 时,二维晶体管的开关速度仍保持在 0.32 皮秒 —— 这比当前最先进的硅基芯片快了四倍。这个看似抽象的物理参数,正在改写全球半导体产业的竞争格局。

自 1965 年戈登・摩尔提出著名的摩尔定律以来,半导体行业通过每两年将晶体管尺寸缩小一半,创造了持续半个世纪的增长神话。2023 年国际半导体器件与系统路线图(IRDS)显示,硅基晶体管的栅长已逼近 12 纳米的物理极限,工作电压无法低于 0.6V。这意味着,传统硅基芯片的性能提升将在 2031 年左右陷入停滞。

数据显示,全球芯片市场规模已突破 6000 亿美元,但硅基技术的瓶颈正在显现。以台积电为例,其 3 纳米工艺的良率不足 50%,单晶圆成本超过 3 万美元。更严峻的是,当晶体管尺寸缩小至原子尺度时,量子隧穿效应导致的漏电流将使芯片功耗呈指数级增长。

2023 年 3 月,《自然》杂志发表了北京大学彭练矛 - 邱晨光团队的研究成果:他们通过三层硒化铟沟道、2.6 纳米超薄氧化铪栅介质和掺杂诱导相变技术,成功研制出 10 纳米弹道二维晶体管。这一突破不仅将硅基芯片的物理极限向前推进了 2 纳米,更实现了室温弹道率 83% 的世界纪录。

技术细节显示,该晶体管的亚阈值摆幅仅 75 毫伏 /decade,动态导通电阻低至 124 欧姆・微米,功耗延迟积比硅基极限低一个量级。国际半导体产业协会(SEMI)分析指出,若将该技术应用于 10 纳米芯片,其算力密度将提升 40%,而能耗成本下降 60%。

2025 年 2 月,彭海琳团队在《自然・材料》发表的最新成果,将二维晶体管技术推向新高度。他们采用自主研发的硒氧化铋(Bi₂O₂Se)材料和层状氧化物栅介质(Bi₂SeO₅),首次实现了二维环栅晶体管的规模化制备。这种全环绕栅极结构,如同将传统平面电路升级为立体交通网络,使栅极对沟道的控制能力提升 50%。

实验数据显示,该晶体管的开关速度达到 0.18 皮秒,能效比现有硅基环栅晶体管(GAAFET)提高 3 倍。在相同功耗下,其逻辑门延迟仅为硅基器件的 1/3。台积电技术白皮书指出,若采用该材料体系,2 纳米芯片的量产良率有望从 35% 提升至 70%。

在北大物理学院的实验室里,刘开辉教授团队正通过 “晶格传质 - 界面生长” 技术,以每分钟 50 层的速度制备二维晶体。这种类似 “顶竹笋” 的生长方式,使晶体层数达到 1.5 万层而无缺陷累积。该技术制备的硫化钼晶体,其电子迁移率比硅材料高两个数量级。

材料创新不仅局限于二维半导体。彭练矛团队在碳基芯片领域深耕 20 年,已实现 5 纳米碳纳米管晶体管的量产。实验表明,碳基芯片的综合性能比硅基器件高 10 倍,且具有天然的抗辐射能力。这一技术突破,为我国在航天、军事等高精尖领域的芯片自主可控提供了关键支撑。

这些技术突破正在引发全球半导体产业的连锁反应。据市场调研机构 IC Insights 预测,到 2030 年,二维材料晶体管将占据高端芯片市场的 35% 份额。英特尔、三星等国际巨头已启动相关专利布局,而中芯国际、长江存储等国内企业则加速与北大团队的技术对接。

产业链数据显示,二维晶体管的制造流程比硅基工艺缩短 30%,设备投资减少 40%。这意味着,我国有望通过材料创新实现芯片制造的 “弯道超车”。以华为为例,其下一代 5G 基带芯片已规划采用二维环栅晶体管技术,预计 2026 年实现量产。

0 阅读:3

浩叔聊科技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