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刘广 编辑 | 魏晓
网络文学,一直被视为年轻人的专属关键词。不过,越来越多“银发族”正在突破这个“结界”。《2023年度中国数字阅读报告》显示,中国参与数字阅读的60岁及以上“银发读者”数量已达2400万。这其中,有不少人怀揣创作梦想,从读者转身为作者,登上了年轻人的创作高地。
2024年10月10日,重阳节前夕,“朝花夕拾”银发创作者研讨会在北京举办。因写出“网络版《繁花》”受到关注的74岁创作者沈东生、番茄小说副总编辑李梦,以及新闻出版、文学研究、老年研究等领域的专家齐聚一堂,就银发作者现象展开了讨论。
专家们认为,与年轻人相比,老年作者有其独特的创作土壤,以他们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独特的视角,增加了网络文学的多元性,为读者带来了新鲜的内容。与此同时,网文平台、写作工具的迭代,也为这群有创作激情的老年人提供了实现写作梦的机会,使他们在下象棋、跳广场舞、含饴弄孙的退休生活之外,有了一片新的精神领地。在人口老龄化的社会背景下,这显得尤为意义重大。
“爷爷多写点,我也喜欢看”沈东生是番茄小说上颇具人气的银发作者之一,退休前为上影厂高级化妆造型师。他创作的《上海人吃泡饭》,用沪语讲述出老上海弄堂里的烟火生活,被誉为“网络版《繁花》”。研讨会上,他回忆道,这部小说根植于自己童年、少年时在弄堂里的生活记忆,“我的土壤就在上海的弄堂里面,有了这个土壤就像农民找到了东北的黑土地”。
《上海人吃泡饭》作品界面
武汉作者张旭涛也同样将地域风俗、个人成长经历融入作品。他四处收集地方典故、乡村野史,创作出“市井故事集”《汉口的拆白大王》。所谓“拆白”,是武汉话中骗人的意思,作品一章就是一个完整独立的故事,形形色色有趣的“骗术”贯穿其中,传递善恶有报正向价值观的同时,也让读者得以窥见湖北地区的民间智慧。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健康学院教授、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老年心理分会副主任委员唐丹认为,参与网络写作是中老年人“创造力”的体现,这一创造力不同于年轻人的天马行空,更多的是思想和情感的展现,可以让很多同龄人感受到曾经熟悉、如今逐渐流失的文化和生活场景,找到共鸣,“银发作者”吸引更多的“银发读者”。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老龄社会治理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原新感慨,这些老年创作者们,“是改革开放、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亲历者、亲为者,任何一代人都没有经历过这样一个丰富多彩的生活。”
他反对将中老年人群的创作归为小众,虽然时代在改变,“但不意味着年轻人不想了解过去的生活”。泡饭本是物质匮乏年代的产物,但经过文学作品的挖掘与重塑,又成为潮流美食,与那个年代的文化一起焕发新的生机,正是一个鲜活的例子。
沈东生笑称,确实有不少年轻人给他留言,说“爷爷多写点,我也喜欢看”,给了他很大惊喜。
沈东生在研讨会现场
50多万字都是用手机敲出来的银发作者们为网络文学生态增添别样色彩,与之相辅相成的,恰是网络文学平台为文学爱好者们提供了创作机会。
首都师范大学艺术与美育研究院教授、网络文艺研究中心主任许苗苗称,很多长辈爱读会写,有强烈的书写欲望,却苦于找不到合适的渠道。而利用网文平台,他们可以将自己的经历、家族史、地方史等书写下来。沈东生介绍道,移动阅读app读者众多,方便连载,正是发表作品的理想之地。
番茄小说作者张旭涛
除了发表的门槛降低了,写作工具的更新也是银发作者们“写得停不下来”的原因之一。沈东生形容自己的写作状态是“躺在床上,坐在沙发上,走在路上,突然想起来就掏出手机开始写。”得知这50多万字都是用手机敲出来的,全场专家都感到惊讶。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网络文学研究室副主任汤俏补充道,文学载体从纸笔、网页到手机app 的变迁,不仅方便了作者,更方便了读者。除了随时随地可以阅读之外,“一键听书”等功能甚至解放了双手双眼,散步、洗碗、拖地的时候都能听,无论对生活节奏繁忙的年轻人,还是对视力退化、腿脚不便的老年人来说,都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增加了全民阅读量。
桑榆未晚,续写人生新篇很多银发作者都与沈东生有同样的心路历程——年轻时忙于生活,无暇创作,在晚年再度执笔,重温热爱。唐丹认为,从老年学角度,进行文学创作,不仅可以保持思维活力、延缓认知老化,还可以增强与社会、时代的连接,提高生命质量。
银发作者的涌现,表明网络文学及其IP转化成果的受众圈层正不断扩大,并且打破了人们对老年人的刻板印象。银发群体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情感阅历,在现实题材创作方面有特色和优势。番茄小说副总编辑李梦表示,平台鼓励多元背景的创作者参与创作,将持续关注银发群体,加强对优秀作品的推广和扶持,为他们提供更广阔的展示空间和交流平台。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出版研究所所长、国民阅读研究与促进中心主任徐升国打趣地说:“60岁才是人生真正的开始。年轻时都是为了学习,为了工作,中年才开始讲生活,再往后才开始进入到自由、自如的境界。做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这才是真正的生命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