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剧《太白金星有点烦》:取经故事映射职场百态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3-16 07:26:17

西游故事一向是文学、戏剧、影视创作的一大母题,早些年《大话西游》《悟空传》等作品将孙悟空的形象不断拓展,而马伯庸创作的《太白金星有点烦》则从“打工人”的角度解读西游故事,开辟新的视角。近日,根据这一小说改编的舞台剧《太白金星有点烦》在保利剧院上演,祖峰、刘旸、刘晓晔、王继续等演员从职场角度走进西游,让观众在“取经”故事中看见自己。

马伯庸以太白金星李长庚的视角切入西游取经故事,历经九九八十一的唐僧师徒四人不再是故事的主角,为师徒四人“护航”的李长庚才是叙事的中心。在小说中,取经是天庭和灵山合作的一个“重大项目”,“打工人”李长庚负责具体执行。如何弥合己方与合作方的利益,如何揣度领导的心思,如何面对上司问讯,还有留痕、报销等安排,让职场“小李”忙得脚打后脑勺。

在马伯庸的众多小说中,《太白金星有点烦》算不上字数多的,但把十几万字改编成舞台剧,还是要做一些改编与重塑。舞台剧《太白金星有点烦》基本延续了原著小说的故事,但用倒叙和插叙的手法铺展开来。大戏开场,西天取经的庆功大会正在进行,负责取经全程劫难设计的功臣——太白金星李长庚却置身会场之外,复盘起自己在执行取经项目时数次被“约谈”的经历。

职场细节是原著小说最吸引读者的地方,舞台剧保留了这部分内容。首演场中,祖峰饰演的李长庚与刘晓晔饰演的观音洗脱了人们对神仙仙风道骨的想象,变身两个“职场老油条”,平衡着天庭与灵山之间的关系。唐僧的三位徒弟中,谁是灵山“安插”的,谁又占了天庭的“坑”?以全新视角“打开”的西游故事,还把工作汇报、经费报销等现代职场流程和人事纠纷融入其中,诸多包袱让人会心一笑。李长庚脑海中的“正念”与“浊念”也像极了职场人的复杂心态,想升职“金仙”的太白金星也是一个在夹缝中求生但保持信念的小人物,所谓的天庭规则无不映射人间百态。

全剧没有中场却演满130分钟的时长着实不短,位于尾声的戏剧高潮凸显反转。“取经项目”中,六耳猕猴和孙悟空到底是什么关系,二郎神、孙悟空到底在大闹天宫中扮演了什么角色?虽然这些人物设定在众多西游“二创”故事中并不算十分新鲜,但当掩埋的真相与职场设定关联起来,《太白金星有点烦》非常引人深思。

《太白金星有点烦》台词量极大,很多台词又有着双关语义,十分考验演员的表达。尤其是太白金星与观音大士两个角色,加起来几乎扛起了全剧超80%的台词,只有他们俩的表演给力,这部剧才会让观众觉得可信、可爱。不得不称赞,祖峰与刘晓晔两位演员撑得起全剧的筋骨,在毫无字幕的情况下,两人能把时庄时谐的台词表达得清晰明了。尤其是祖峰,结尾处太白金星大段的独白,被他演绎得抑扬顿挫,直指人心。

针对剧中太白金星与观音大士的戏份,也有部分观众觉得台词过密,显得表演成分不够,其实,这倒与原著小说的风格一脉相承。职场设定的奇思妙想与言辞往来中的机锋,是小说最大的看点,改编为舞台剧,这一特点必定不能舍弃。剧中的很多高光点和笑点都来自语言艺术的张力,这本身也非常考验编剧、导演乃至演员的能力。如果为了求全,在此之外再添置更多戏剧表演,也容易显得冗杂。

平心而论,这也是小说改编舞台剧难免会出现的矛盾。十几万字打底的小说改成两个小时的剧,原著党可能觉得不够过瘾,没看过原著的人又总忙于跟随剧情。舞台剧和小说毕竟“容量”不同,如果说小说重在细诉人物成长,相比之下,舞台剧往往重在说事,两个小时的时间把一个有机锋、有反转的故事说清楚,已经非常不易。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韩轩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