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学回家后在家门口做作业的小学生。两把椅子 ,一把大的、一把小的,便是一套完整的“书桌”,大椅子上挂着的帆布书包,正是那个年代学生的“标配”。
一群在玩耍的小孩,有的挎着自行车,有的爬在手扶拖拉机上,那时候,物质虽然匮乏,但童年却很完整、很充实。
顺便提一句,那个年代,谁家要是有一台手扶拖拉机,绝对是十里八乡羡慕的对象。
路边的小人书摊,这种小人书,每一页都配图加文字,一本一个故事,短短十几页,便能读完一整个故事,老少皆宜、老少皆爱。
墨镜、喇叭裤、录音机,绝对是那个年代年轻人当中的时尚标识,扛着录音机,随着音乐节奏扭起一曲迪斯科,便是路边最靓的仔。
走街串巷的卖冰棍小贩,一辆自行车,一个冰棍箱,便是小贩的全身“家当”,这时,谁家小孩要是能从父母兜里要来一点零钱,买上一根冰棍,小嘴那么一嘬,绝对能引来小伙伴们羡慕的目光。
1982年,河南鄢陵县姚银钊通过种植花卉发家,成为了全县第一个“万元户”,县长吴德荣亲自上门颁发“勤劳致富”牌匾,别提多风光了!
那时候的一万元含金量还是很高的。
手提包、BB机、大哥大,绝对是那个年代成功人士的标志,一般都是大老板才有能力配置这身行头。
街头路边的补鞋摊,那娴熟的手艺,承载的是一家人的生计。那个年代,人们收入都不高,因此,所穿的鞋子也是坏了又补、补了又坏、坏了又补……
如今,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这个行当已基本退出了市场,那些年的补鞋匠们也基本到了含孙弄怡、颐养天年的年纪了吧。
那个年代的“原生态”“敞篷车”:马车,不仅可以坐人,还可以运东西,绝对是干活的好帮手,就是坐着有点颠。
那时候出行最流行的交通工具自行车,城里基本上家家都有,农村也有不少,上下班、走亲戚、接送小孩等等,基本上都是靠自行车,作用堪比今天的家庭轿车。
每一张老照片都是一段历史的印记,如今回头看,或许难免有些“寒酸”,只有真正经历过的人,才能体会到那份记忆的珍贵!
BB 机大哥大是九十年代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