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文科砍半!家长急问:孩子读文科还有没有出路?

宁波宏途讲高考 2025-03-22 16:20:48

近期,清华、北大、上交、人大等多所双一流高校宣布2025年扩招,主要聚焦理工农医领域专业。

另一方面,文科传来“噩耗”:近日复旦大学官宣,将降低文科招生比例,再联系到最近“全球文科倒闭潮”频频登上热搜,再到AI的冲击……家长考生不免担心,文科生的出路在哪里?

一、复旦大学文科缩招

2025年3月,复旦大学校长金力在全国人大会议上的发言提及:复旦将深度调整学科结构,实现本科招生人数文、理、医、新工科、交叉学科各占20%,也就是说,文科招生比例会从原来的30%-40%压缩至20%。

不少人以为,当前“华东五校”激烈竞争,上交、浙大精于工科,科大精于理科,而复旦、南大精于文理,以文科见长的复旦,处境较为“尴尬”,需要进行改革,以免“掉队”。

社会形势的急剧变化,使得复旦必须对文科“开刀”,其实,复旦的嗅觉一直是很灵敏的,比如早在2021年,复旦的王牌专业新闻传播学就已经开始了“2+2”模式的改革。

但是,校方也明确表示:文科依旧是复旦的特长和根本。复旦改革并非简单缩减文科,而是通过“交叉学科”(占2025级招生12.4%)和双学士学位项目(如“英语+计算机”)实现文科的升级。考生可关注复旦“新文科”项目(如法律数据分析、智能辅助审判等复合型方向),这些领域就业潜力更高。

二、文科专业处境

1.文科就业处境较“尴尬”

近年,多校撤销专业,其中,公共事业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市场营销、社会工作、行政管理、日语等文科专业高校撤销数量均位居前列。

2024年,首都师大、华东师大、东北大学、天津大学、中科大等高校发布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调整的通知,部分文科专业暂停招生,这给文科生又泼了一盆冷水。

在家长考生很关注的“就业问题”上,文科的处境依然尴尬:

就业机会少:根据智联招聘《2024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理工类、经管类、人文社科类专业毕业生的offer获得率,从高到低依次为49.4%、47.1%、43.9%。

就业率低:如2024年,安徽省教育厅发布的《普通高校本科专业布局和需求分析报告(2023)》,公布了2022年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相对较低的专业,教育学、档案学、传播学等文科专业位居榜首。

薪资较低:以麦可思发布的《2024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为例。对于2023届全国本科毕业生,从毕业去向落实率、平均月收入、工作与专业相关度等不同维度来看,人文社科类专业表现一般。例如在月收入50强专业中,人文社科类专业仅占个位数,且排名在30开外。

2.但不要全“看衰”

需要注意的是,文科在公务员、教育、传媒等领域的刚需:例如2024年国考招录中,法学、汉语言文学专业需求占比超30%。

技术赋能趋势:文科与AI融合的新机遇(如数字人文、AI伦理、文化遗产数字化),这些领域正成为文科生的新赛道。

三、文科生,该怎么选专业?

1.选对大方向

如果追求的是对口就业,那么你可以重点考虑法学、会计学、财务管理、审计学、护理学(需要选考化学或生物)等专业。

如果你的目标是公务员或者事业单位,那么还可以考虑汉语言文学、公安学类、财政学类、马克思主义理论类等。

但以上两个方向,竞争相对比较激烈,所以我们可以看看交叉领域专业。

2.交叉领域是新蓝海

越来越多的高校,把新技术融入哲学、文学、语言等诸如此类的课程中,为学生提供综合性的跨学科学习。比如:

复旦大学2024年推出“英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翻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俄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德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4个双学士学位项目。

上海外国语大学开设英语(国际政治双学位)、翻译(工商管理双学位)、德语(工商管理双学位)等多个双学位项目。

还有跨校跨校联合培养项目:北京语言大学与北京科技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北京化工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联合开设的“西班牙语+采矿工程”“德语+木材科学与工程”“法语+化学工程与工艺”“俄语+资源勘查工程”等4个联合学士学位项目。

考生可以关注"技术+人文"交叉领域:推荐选择“数字媒体技术”“文化遗产保护”“智慧城市管理”等新兴专业,或辅修编程、数据分析课程,增强竞争力。

总的来说,文科大部分专业没有很强的就业对应性,也就是所谓的“专业壁垒”。从长远上看,大部分文科生最终从事的工作,并不是限定在某个专业轨道上的,而是需要综合素质和多项能力。

这其实也告诉我们,与其太纠结学哪个专业,还不如想好上什么大学,在大学里怎么学,要培养自己哪方面的能力,这才是文科生最终的发展后劲所在。如主动拥抱"技术赋能",比如历史专业学GIS地理信息系统,哲学专业玩AI伦理,中文专业搞新媒体运营等。

也有人说:文科“缩招”,对考生不见得都是坏事,因为首先被淘汰的,都是那些就业表现不佳的“花瓶”专业,考生不用再“踩坑”,对此,您怎么看呢?在留言区讨论吧~

拓展了解:多所“双一流”扩招情况

文章来源:教育部官网、麦可思研究、软科、各高校官网/官方公众号、网络、《求学》杂志汇总。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