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闻王安忆《长恨歌》之大名,一直没有拜读的机缘,在徐家汇书院大门两侧的书架上,偶然瞥见《长恨歌》,真有“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之幸之乐。
这部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长篇小说,名至实归。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996bcb400891d6be4fafcc4772942e00.jpg)
作家王安忆那细腻的笔触,把小说这种文学作品发挥到了极致,让你在阅读的过程中欲罢不能,以至于让我读得比诺贝尔文学奖作品还认真仔细。
在开篇第一章中,作者以匠心独具的文字全景式扫描上海,通过“弄堂”“流言”“闺阁”“鸽子”“王琦瑶”这些篇幅奠定了小说的基调,正是作者全景式扫描上海的文字深深抓住了我的眼、我的心,在这些密密匝匝的文字里,凸显出上海上个世纪四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中期的风土人情,作者如泣如诉、丝丝缕缕、隽永细腻、余味无穷的优美文笔里,小说的韵味在字里行间泛出阵阵摄人心魄的魅力,吸引读者一字不漏的读下去。
小说以王琦瑶的命运为主线,描绘了她从被选为“上海小姐”开始,经历了从少女到女人的转变,再到成为普通百姓的起伏人生。王琦瑶被国民党大员李主任看中,成为其外室,享受了短暂的浮华生活,但同时也承受了独守空房的寂寞。李主任遇难后,她回到平淡的生活,生下女儿薇薇,并在艰难的生活中抚养她长大。到了80年代,王琦瑶因金钱问题被女儿同学的男朋友杀害,结束了她传奇而悲剧的一生。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504bae66f0c2fdc33d98fc1a0e3ecce2.jpg)
《长恨歌》不仅是一部个人命运的写照,更是时代变迁的缩影。小说通过王琦瑶的经历,展现了20世纪40年代末至80年代末上海的社会变迁和人们的生活状态。王安忆以其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上海弄堂、流言、闺阁等生活场景,营造了一种独特的时代氛围。
更为重要的是王安忆在小说中体现出来的深厚文字功底,对于小说框架的掌控能力都可见一斑,这并非一朝一夕得来的,是一个作者耐得住寂寞,在文字的苦旅中煎熬沉淀而得来的。
通读全书,王安忆的深厚文字功底是她真才实学的彰显,作者笔下的主人公王琦瑶是大多数上海弄堂女的缩影。爱慕虚荣是其主要表现。最让读者感到奇怪的是,土生土长的上海女人,从皇亲国戚、达官贵人、豪门贵族、富商巨贾到弄堂小家碧玉,她们成年后无不对有妇之夫心生爱慕,这真是一个大大的问题,如满清名门李鸿章的后裔张爱玲爱上有妇之夫胡兰成,管他什么名不正言不顺,她们对妻不妻,妾不妾趋之若鹜,这种势力眼的传统一直流传,如今在毛阿敏、董卿、黄圣依身上也有所表现,可以说她们都以爱上有妇之夫而上位、闻名。难道这是上海滩女人的习俗、约定俗成的风俗?!
其实王安忆笔下的场景经常上演于上海滩的各个角落,上海人自称懂经,不知道他们懂哪门子的“经”?!
作者深刻揭露了上海滩女人的虚荣心,是什么滋养、助长了上海滩女人顾面不顾里的虚荣心?!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68ade85b10ae9f288b4a24fead906251.jpg)
王琦瑶在上世纪40年代竞选“上海小姐”时,导演已经面对面向王琦瑶指明:竞选“上海小姐”其实不过是达官贵人玩弄女性,但王琦瑶明知道是火坑也偏要往里跳,就如张爱玲往胡兰成设置的火坑里跳一样。
王安忆笔下的《长恨歌》正是上海滩女人长恨歌的真实写照。
太阳底下无新事,此恨绵绵无绝期。
上海滩自晚清末期以降,上演了多少这样的《长恨歌》??
这一时的浮华梦,一世的长恨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