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参考文献: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版)
《高血压防治指南》(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

生活中,总有一些健康小传言让人疑惑,比如“不吃蚝油和味精,血压血脂会降低”。这句话听上去好像有点道理,毕竟清淡饮食一直被认为是健康的代名词。
但真的是这样吗?李阿姨家就因为这句话改变了生活习惯。她是一名高血压患者,听说不吃这些调味品能“治”高血压,就把家里所有耗油和味精都扔了,炒菜只放少许盐。
家人一开始还忍着,后来实在受不了了,抱怨饭菜没味道。李阿姨却很坚持,她说这是为了大家的健康。可是过了半年,不仅血压没降,家人关系还变得紧张了。
像这样的例子,其实并不少见。
大多数人都知道,高血压和高血脂是影响健康的大问题。

它们不像感冒那么直观,却悄悄地威胁着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有些人突然发现自己头晕、耳鸣,甚至视力模糊,去医院检查才发现血压飙高。
还有人每年体检,报告上总是标红的“总胆固醇”或“三酰甘油”,却不当回事,直到某天心脏病发作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这些问题看似离我们很远,其实就在身边。
聊到高血压和高血脂,人们最容易想到的就是饮食问题,尤其是盐分和油脂。有人说蚝油和味精是罪魁祸首,因为它们“很咸”,吃多了会升高血压。
也有人觉得它们会增加胆固醇,让血脂失控。可真的是这样吗?
其实,耗油和味精并没有那么“可怕”。蚝油的主要成分是酱油、糖和少量的油脂,味精则是谷氨酸钠,主要作用是提鲜,它们的“盐分”含量确实有,但相比很多高盐食品,

比如腌制品和加工食品,其实还算温和。关键问题不在于吃不吃它们,而在于总的饮食结构和摄入量。
血压和血脂的升高,原因很复杂。不仅仅是饮食,遗传因素、生活习惯、年龄增长等都会影响。
有些人觉得自己吃得清淡就不会得高血压,但实际上,压力过大、缺乏运动、吸烟喝酒等习惯,也可能让血压“悄悄”升高。
有一次,我身边一位朋友小刘,年纪轻轻才三十岁,平时饮食非常清淡,几乎不吃外卖,也很少接触蚝油或味精。
可他体检时发现血压偏高,医生一问才知道,他经常熬夜,工作压力很大,还喜欢喝浓茶来提神。医生告诉他,高血压并不是单一的饮食问题,压力和作息同样重要。

另外,高血脂也有很多“隐藏”的风险。很多人以为高血脂就是体重过重才会得,但其实瘦子也可能得高血脂。有一个真实案例让我印象深刻。
一位中年女性,身材瘦小,平时也不怎么吃肉,以为自己肯定不会有血脂问题。直到有一天因头痛去医院检查,才发现胆固醇高得吓人。
医生分析后发现,她平时虽然不吃肉,但特别爱吃甜食和精制碳水化合物,比如蛋糕、白米饭。而这些食物虽然不含脂肪,却会通过人体代谢转化为脂肪,导致血脂升高。
那么,如何预防高血压和高血脂呢?
首先,饮食确实很重要,但不是简单地“不吃某种东西”就能解决问题。比如,减盐是预防高血压的重要措施,但这并不意味着完全不吃盐。

身体需要适量的钠来维持正常功能,完全禁盐反而可能影响健康。同样,耗油和味精也不是“一刀切”的敌人。如果用少量耗油提味,反而可以减少盐的使用量,从整体上降低钠的摄入。
而味精虽然含钠,但其钠含量比盐低得多,适量使用并不会对健康造成明显影响。
健康饮食不是单一的选择,而是平衡。比如多吃蔬菜水果,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可以帮助降低血压和血脂。
少吃油炸食品和甜食,选择健康的烹饪方式,比如蒸、煮或炖,也能减少不必要的热量和脂肪。
有一个朋友的妈妈,退休后迷上了做养生餐,饭菜都很清淡,家人一开始觉得太过清苦,但慢慢地,大家都适应了。

她的秘诀就是用天然食材提味,比如用蘑菇、海带、虾皮等食材做汤底,既健康又美味。
除了饮食,运动同样重要。每天坚持3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比如快走、骑车或跳舞,都能帮助降低血压和血脂。
有个邻居老张,以前血压高得吓人,医生建议他每天走一万步,他一开始觉得很难,但后来发现,和朋友一起散步聊天,时间很快就过去了。
半年后,他的血压明显下降,连医生都夸他有毅力。
高血压和高血脂带来的后果可能很严重,比如心脑血管疾病、肾功能衰竭等。如何识别这些问题呢?如果经常感到头晕、胸闷,或者体检报告总是异常,就要提高警惕了。

有些人觉得自己年轻,没必要重视,等到问题严重才后悔莫及。预防这些疾病的关键是从生活习惯入手,而不是单纯依赖某种保健品或药物。
最后,让我们回到开头的那个问题:不吃蚝油和味精,真的能降低血压和血脂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健康并不是靠“戒掉”某种食物来实现的,而是需要全面的生活方式调整。
如果只盯着耗油和味精,却忽视了其他更重要的因素,比如总盐摄入量、饮食结构、运动和心理健康,那就得不偿失了。
健康是一种平衡的艺术,而不是简单的加法或减法。

希望每个人都能用科学的方法爱惜身体,把控好饮食、运动和情绪,让健康成为一种习惯,而不是一种负担。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章开头已标注文献来源。本文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寻求线下医师帮助。别忘了点赞转发给家人朋友,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