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有个进士姓周,年近五十岁才生得一个儿子,取名周克昌。周父老来得子,因而对儿子十分宠溺。
六岁那年,周父便送周克昌到私塾读书,期盼他有朝一日能考取功名。
周克昌到了十三四岁,长相英俊,气质不凡。然而,他天性不爱读书,总是想方设法逃学出去玩。
后来,他甚至整日不着家。不管父母如何规劝,都无济于事。因此,周氏夫妇只能听之任之。
这天,太阳已经下山,周克昌却迟迟没有回家。见状,周父只认为儿子贪玩,便派仆人去寻。
不料过了许久,派出去的仆人回来说,寻遍了少年平日时常玩耍的地方,却没有半点少爷的踪迹。
顿时,周父觉得情况不妙,加派几个仆人外出寻找,仍旧未果。
唯一的儿子失踪,这对年迈的周氏夫妇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
周父愁眉不展,周母悲痛欲绝,终日以泪洗面,没多久就大病了一场。
一年后的一天,周父在书房读书,却听见仆人边跑边喊道:“老爷,少爷回来了。”
周父一听,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再三确认后,连忙快步出去查看。
只见周克昌安然无恙地站在厅堂,向周父行礼。闻讯赶来的周母看到儿子回来,喜极而泣。
询问下得知,周克昌一年前被一名道士拐去,要求他跟着学术法。
“道士并未害我性命,前段时间我趁他外出,才找到机会一路逃回来。”周克昌说道。
周氏夫妇见儿子失而复得,料想他肯定吃了不少苦,因此没有再细问。只吩咐仆人带儿子去洗漱,又吩咐其他人准备美味佳肴庆贺一番。
经过半个月的休整,周克昌逐渐恢复以往的生活,也重新回到私塾念书。
没想到,周克昌像变了个人似的,勤奋刻苦,专心研读,做出来的文章比以往的好上几倍。就连教书先生也对他刮目相看,赞许有加,周父很是欣慰。
又是一年科考时,周克昌参加县学考试,竟考中了秀才。周克昌年纪轻轻便考中秀才,这在当地引起不小的轰动。
随着名气越来越大,加上有个进士出身的父亲,因而当地的世家大族都想与周家结亲,锦上添花。
然而,不管是哪家闺秀,长得多美,条件多好,周克昌也没同意。
周氏夫妇年迈体弱,天天琢磨着有生之年能抱上孙子,享受天伦之乐。
于是,在夫妻俩精挑细选下,最终选定赵进士的小女儿作为儿媳。
赵氏面容姣好,身姿曼妙,知书达理。不管周克昌是否同意,都将赵氏娶进了门。
成亲当天,本以为周克昌会闹上一阵,却不想礼成后,他与赵氏在房里有说有笑,很是和谐。
又过了一年,周克昌考中举人,周父更觉欣慰。
然而成亲一年多,儿媳的肚子丝毫没有动静,这让周氏夫妇很是发愁。
于是,周母开始给赵氏准备药膳补身,殊不知,这才发现问题出在儿子身上。
原来自成亲以来,周克昌尽管与赵氏和睦相处,恩爱有加,但一到夜晚,他总会独自在书房休息,从未与赵氏同床共枕。
得知真相后,周氏夫妇开始轮番上阵,委婉暗示周克昌此事,然而周克昌态度冷漠,甚至不明白他们在说什么。
渐渐地,周母失去耐心,整天在周克昌耳边絮絮叨叨。
直到有一天,周克昌忍无可忍,忽的变了脸色道:“我早就想离开这个家,之所以没有马上离开,是因为顾念父母的养育之恩。”
“父母所愿,我不能顺从。那个能让二老心愿达成的人,马上就会回来。你们就让我离开吧。”周克昌说完,转身便朝门外走。
周母一听,急忙上前拽住周克昌的衣袖。
周克昌顿时跌倒在地,瞬间消失不见,只留身上衣服散落在地上。
在场的人都惊骇不已,以为周克昌其实早已死了,先前回来的仅仅是他的魂魄,不由地悲从中来。
第二天,仍旧处在悲伤中的周家人,却看到周克昌骑着高头大马,带着仆人回来。
家人们又惊又怕,周母更是吓得当场晕了过去。周母缓了好一会儿才醒过来,急忙询问周克昌的情况。
“我先前是被人拐走,转卖给一个布商。布商十分富有,却没有儿子,于是将我当儿子来抚养。”
“后来,布商新娶的小妾替他生了个儿子。我想念父母,便请求布商送我回来了。”
周氏夫妇上下打量着眼前的周克昌,发现他的言行举止,谈吐,皆与丢失前并无两样。
一问有关学问的事,发现他仍旧愚笨迟钝,夫妻俩这才确认眼前的周克昌是他们的儿子。
那个考中秀才又中举人的周克昌,多半是鬼物假冒的。所幸的是,这件事并没有泄露出去。
就这样,真正的周克昌仍旧拥有举人的身份。
得知自己已经成亲,在看到赵氏后,周克昌默认了这门亲事,当夜便与赵氏同榻而眠。
一年后,赵氏生下一个大胖小子,周氏夫妇如愿以偿。
这改编自《聊斋志异》里的一个故事。
关注@心言笑语 一起听故事,悟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