栾传益|西泠清芬·西泠印社社员捐赠作品展

文化视野 2023-03-11 15:29:56

西泠清芬·西泠印社社员栾传益捐赠作品展

开幕时间

2023年3月10日(星期五)下午15:00

展览地点

西泠印社美术馆(拱墅区西湖文化广场32号4楼)

主办单位

西泠印社集团

大连市书法家协会

承办单位

西泠印社美术馆

大连印社

大连甲骨印社

展览现场

众所周知,中国书法篆刻的人文理想和美学追求,其渊源是中国文化的精神。而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核,恰恰就是以儒家思想为主线的哲学和人生实践。具体而言,就是追求人与社会、人与人的高度和谐,它体现在人们致力于君子人格的实现中。而这一点也深刻地影响了几千年的文学艺术。孔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处世之道,也成为中国文学艺术的一个重要传统。它最初从汉代的人物品藻之风气,渐至进入文学艺术领域,尤其是有唐以来,“书道”观的形成,更将人的主体精神世界与笔墨的形式建立了联系,进而在功用之外,书法不仅能表现“喜怒窘穷”,也成为表达人格志趣和人的品质的一种艺术样式,这是中国书法与今天其他艺术所不同的特别之处。再通俗点说,就是传统中的中国书法是一种“含融大雅”的“君子之艺”,正所谓“儒者之工书,所以自游息焉而已,岂若一技夫役役哉”。然而,这种传统,在二十一世纪君临的甚嚣尘上里,愈加式微和渐行渐远,取而代之的是“艺术”的突显和强化。人们说这是时代使然的必然,但对于具有深厚人文传统、可寄可托的书之道而言,未尝不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情。所幸,还有一些学者书家或出于天性,或志在担荷,仍一如既往地坚持自己的书法理想,生活的寄兴,情趣的陶冶,用学问来变化气质,他们以这样的方式薪传着书法的一脉香火。

在我看来,一直隐居连滨的栾传益先生便是这样一位默默耕耘着的学者型书家、篆刻家。

对于栾传益先生,说来我是执弟子礼的。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我在鞍山师专任教。当年著名学者、书家于植元先生应辽宁各高校之请,在大连师院办首届书法助教进修班,最后是我和辽阳刘锋、铁岭张海三人成行。一年中, 除了于先生的课之外,还有邢昭远、谢丰,还有就是栾传益老师。邢老师讲楷书,谢老师教行书,栾老师讲篆书和篆刻,几位老师都认真热情,但我们却格外与栾老师走得更近,偶尔也到家里去讨扰。当年栾老师刚近不惑之年,意气风发, 踏实勤勉,课程之外,也为正处于青春期的我们指点生活上的迷津,使懵懂茫然的我们开了一点窍。在学习中,他主张先夯实基础,不搞花架子,比如学篆刻要从汉印起步,从《石钟山房印举》开始。就是从那时起,我平生临了大约几十方的汉印,惜最终未能坚持下来,对不住老师的良苦用心。但我对篆刻的基本认识,乃至后来的批评研究,却是从这里上路的。每每翻捡当年临墓的印拓,耳畔总会响起栾老师慢条斯理、浓郁的大连腔调和爽朗的笑声。

而这一刻,倏忽已过三十年。

之后,我考研出国、为生计东奔西跑,与栾老师联系不多,但时常会从专业的报纸、杂志上看到他的治学文章和作品。二十世纪末,他的《诗经印谱》问世,这在当时是一个文化大事件。我知道这是我们在他课上时就开始酝酿的一个工程, 没想到,历经这么多年他仍然不忘初心,最终完成了这样一部足以垂范当代的皇皇巨作,也让当年渐至颓迷的我顿生感佩之情,当然也更是榜样的力量,激昂了我后来的脚步。这样的话,我今天也第一次由衷地向老师坦白。

记得当年栾老师常以“可贵者胆,所要者魂"来鞭策我们,而他自己却真的努力、认真地践行,为学生们树立了一个真实、增上的榜样。

《诗经印谱》的意义在于用篆刻的艺术形式,完美地阐释和解读了《诗经》作为中国文字渊源所自的伟大传统,其朴质的印风与“灼灼其华”的诗性完美地契合,且一印一风格,印与文相表里, 极大地拓展了印文的边界,因而引起了文学界的广泛关注,沙孟海、刘江、于植元诸先生纷纷为之题跋和撰文,盛赞其成,于今在辽海大地仍传为美谈。

近年,栾老师又与其公子完成了一部颇见功力的巨著,那就是由西泠印社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中国书法异体字大字典——附考辨》。应该说, 这是历来关于“异体字”最为完备、最为全面的一部具有学术意义的特别“工具书”。除去遴选的浩繁之外,还有就是考辨的扎实,其精神与态度体现了 “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学人传统。西泠印社副社长、著名学者陈振濂先生为其撰写序言,盛赞之余,历数其划时代的价值,同时也指出这部“字典”启发了他关于当代书法学“书法文字学”学科的建立之构想。其实也不仅仅是书法界,古文字界的众多学者专家也予以认同。可见其影响之大,传播之广。

作为一位学者型的书家,栾老师一直在积累和夯实的路上,他谦虚地说是“笨人做的慢工夫”。其实,学问和艺术又何尝不是那些“笨人”的事业, 那些"聪明”的人、那些精明的人自有他们的人生朝向。而认真地、全神贯注地做一些在旁人看来无用的事,也正是像栾老师一样的人之本怀。而这部足以传世的"字典”也正是像栾老师这 样的“笨人”才能够“傻傻"地来完成。

作为书法家,栾老师是从教学之余起步的。其以篆书、篆刻名世,兼及行草、八分、楷式。三代吉金、汉印传统、明清流派、他曾巡礼式地学习;步步为营、吐故纳新,但不急于风格创立,一如其为人,温柔敦厚、不立涯岸,也正是其艺术的风标。

拜览栾老师近年的作品,更见其醇厚如甘酿。虽一如既往地不见波澜,但笔底的纷披却有岁月与风霜的痕迹,真切而炽诚,这是其最令人心动的地方。而在我看来,这也是我们这个时代、我们年轻书法家身上最为或缺的品质。

藐予小子,何敢一赞。

以上,回忆中的一点感触,即兴写来,与栾老师一哂。

2022.11.29于京华旅次

隶书·西泠清芬

隶书·游于艺 归于朴

篆书·《卜算子·咏梅》

楷书(水调歌头·游泳)

篆书 政通人和五言联

行书(清平乐·会昌)

甲骨文·万古百年七言联

隶书·心宽德厚五言联

行书·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篆书·祥和

独立不迁

存君子心

至乐莫如读书

礼之用和为贵

君子之交淡如水

人生得意须尽欢

妙造自然

冰壶秋月

童心

梅散入风香

0 阅读: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