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博,山东菏泽人,2022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 同年以中国画专业综合成绩第一名考入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师从阴澍雨老师。
《人生百味》组画-225x200cm-纸本设色-2024
“味”——人生的感悟
文/王博
《说文解字》中对“味”的解释是“味,滋味也,从口未声。”。这里的滋味即品尝食物后,口、舌等获得的味觉感受。它视觉、触觉等感受平行,其最本身的含义是生理层面的感觉。但并非仅仅停留在这一层面,“未”是其字形的右半部分,指生命的生生不息,也就是说“味”还涵盖着人生的经历和感受、社会历史与文化的发展变迁等等,即从直观感受的“味”到审美意义的“味”,都属于味的范畴。中国传统美学范畴里的“韵味”、“滋味”、“回味”“味外之味”等都与“味”有关,这充分证明了其审美意义。《说文解字》中提到“美,甘也,从羊从大。”这里认为“美”与“甘”是互训的,即美的事物就是甜美的、甘甜的。《红楼梦》开篇诗中的“谁解其中味”,这里的“味”就是指深层面的审美意义的感受,并非仅停留在单方面的味觉感受,而是多重感官和思维的重合,从而形成的全方位的感受。这种“啧味感”即是人在接触到美的事物时,反复回味,从而获得审美感受。
味道不仅仅是感知食味最直观的方式,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体验,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总是习惯把基础的味道(如酸甜苦咸)与人的其他感受联系起来,这是一种通感的表现。此时的味道已经不仅仅是纯粹的味觉感受,而是融合了人的精神的“味”,是一种更深层次的、精神性的审美感受,是具有审美意义的。这种现象古已有之,宋代的真德秀在《送周天骥序》中写道:“不幸而贱贫,甘之如饴蜜。”这是指在生活中即使艰难困苦,但只要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依旧可以像尝到甜美的糖浆一样满足。用甜味来对应美满的生活,这是通过味觉这一个层面去串联其他层面,借味道来表达人生感受与真理。这里的“甘”即是甜味,这是人们最普遍愿意接受的味道,因为从生理的角度来说,它可以带来心情的愉悦感。
我们常说日子过得“甜蜜蜜”,就是指从情感与物质等方面感到满足。这里的“蜜”是对蜂蜜的引申含义,因为蜂蜜的甜度较高,因此常用“蜜”来与甜味相对应。对酸味的接受度就远远不如甜味,因为酸味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刺激性。因此酸味的引申义往往也是辛酸、苦楚的。杜甫《垂老别》中“投杖出门去,同行为辛酸”揭示了人生中的离愁别绪。苦味是与甜味完全相对的味道,不同于甜味带给人的心情愉悦,苦味带来的更多是一种痛苦的、煎熬的、生理和心理感到不舒适的感受。
吴宽的《黄连》中“苦节不可贞,服食可资寿。其功利于病,有客嫌苦口”这里的“苦”有两层含义,既有黄连本身苦涩的味道,也暗喻着苦难的经历。这里强调了苦涩虽然带给人痛苦,但并非一成不变的,借用“黄连虽苦能资寿”的例子,隐喻人生的困苦亦是磨练人的手段。
古代的先贤们往往也是在经受了苦难之后反而“不平则鸣”、“发愤著书”。这本身由于他们的坚强意志,但从外部的因素来说,苦难的生活正是能够磨练人的品格、沉淀人的精神、平和人的性情。刚才提到,苦涩的味道并非一定是被人排斥的,勾践通过卧薪尝胆来告诫自己不要忘记屈辱,从生理的角度来说,这甚至是一种折磨。
有些年老之人喜吃苦瓜,从食疗的方面来讲,他们通过这种方式来协调生理状态,促进消化均衡。但从个人的意愿来说,可能真的是由于对这种苦涩味道的喜爱。这与他们对待“吃”的态度有关,年轻时更喜欢味道刺激的食物,这种畅快淋漓的口腹之欲是年轻气盛的外化;而年老后随着心性的转变以及身体机能的变化,对刺激性味道逐渐产生排斥心理,这是人的心理状态在饮食习惯上的集中表现,这是一种“灿烂之极、归于平淡”的心境,是历尽沧桑、洗尽铅华后对人生情感沉淀的结果。
人在年老后历经瓢泼、尝尽世间酸甜苦辣,往往被中国人传统的“落叶归根”的思想所影响,从而引发对故乡食味的眷恋。梁实秋在《雅舍谈吃》中提到对故乡美食豆汁儿的回味,他曾因在台北喝不到正宗的豆汁儿而苦恼,眷恋年少时母亲熬的粥,从而引发思乡之情。这是从他自身的经历来说的:他早年留学在外、四处漂泊,晚年又移居美国,虽然功成名就但对家乡的思念依旧不减,这种对于家乡食味的依恋本质上是对故人的思恋,是对家乡的思恋。
人生百味1-37×37cm-2024年
人生百味2-37×37cm-2024年
人生百味3-37×37cm-2024年
人生百味4-37×37cm-2024年
人生百味5-37×37cm-2024年
人生百味6-37×37cm-2024年
人生百味7-37×37cm-2024年
人生百味8-37×37cm-2024年
人生百味9-37×37cm-2024年
人生百味10-37×37cm-2024年
十里清香1-35×46cm-2024年
十里清香2-35×46cm-2024年
十里清香3-35×46cm-2024年
十里清香4-35×46cm-2024年
至味1-35×46cm-2024年
至味2-35×46cm-2024年
—— END ——
出品人:王成业
学术顾问:阴澍雨
学术主持:刘大石
特邀编辑:杨公拓 运营责编:刘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