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广东的机器人企业引起了广泛关注。
有人说,如果全国每三台机器人中有一台是来自广东,这个数字你信吗?
这不是夸张,而是实实在在的数据。
就在不久前,新华社《瞭望》新闻周刊详细报道了广东机器人产业如何在短短几年的时间内从无到有、从有到强,涌现出一大批赫赫有名的机器人企业。
我们不禁要问,广东机器人产业的底气究竟从何而来?
带着这个疑问,我们一起探讨这个问题。
提到广东的机器人企业,不得不提在业内被称为“七剑客”的七家企业。
它们各自在不同的机器人领域开花结果,不仅在国内市场占据主导地位,更是在国际市场上赢得了广泛认可。
先来说说工业机器人界的“钢铁侠”——库卡,这家公司堪称全球机器人“四大家族”之一,工厂内的机器人可以实现“造机器人”的奇妙能力,全天24小时不间断工作,每30分钟就有一台新的机器人下线。
库卡的成功不仅来自于先进的技术,更重要的是它们持续不断的创新和坚实的制造基础。
人形机器人界的“武林高手”优必选,凭借其技术和市场突破,成为中国“人形机器人第一股”,并与多家大厂合作推进工业应用。
要知道,人形机器人不仅仅是技术的结晶,更是人类对未来科技生活的美好期望。
工业自动化领域的“内功大师”汇川技术,被誉为工控界的“小华为”,它们敢与西门子、ABB等全球顶尖企业正面“对垒”。
汇川的秘诀在于扎实的技术基础和不断提升的创新能力。
再看协作机器人领域的“轻功大师”越疆机器人,它们不仅在国内市场占据领先位置,还把产品销往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国产工业机器人出口的佼佼者。
高端智能装备界的“多面手”拓斯达,从核心零部件到下游应用,全线覆盖,其多样化和高质量的产品赢得了市场的青睐。
而国产工业机器人“后起之秀”华数机器人,攻克“卡脖子”技术难题,核心部件国产化率超过80%。
轮胎模具界的“巨无霸”巨轮智能,成功跨界到机器人领域,其生产的高精度RV减速器各项技术指标已达国际先进水平,无疑展示了在制造领域跨界创新的可能性。
那么,为什么这些“七剑客”都会诞生在广东呢?
其中有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广东独特的民营经济环境。
提到这点,不得不说到广东的“56789”密码。
在今年3月6日的广东代表团开放团组活动上,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张虎提出了“56789”的独特密码:广东民营经济贡献了全省50%以上的GDP、60%以上的进出口额和税收、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新增就业、90%以上的经营主体。
这串数字充分说明了民营经济在广东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巨大贡献。
截至2024年年底,广东省登记在册的民营经济主体总量达到1837.87万户,占经营主体总量的90%以上,数量稳居全国第一。
可以说,广东民营经济不仅是“七剑客”崛起的土壤,更是全省经济发展的强劲“引擎”。
细看广东的机器人企业,会发现它们的发展不仅仅是偶然的成功,而是得益于广东独特的创新环境和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广东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一直以来都注重政策的开放和产业的创新。
今年2月,广东省高质量发展大会明确提出,要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两大领域集中发力,进一步推动机器人产业的爆发式增长。
这一决策为“七剑客”及更多其他企业的成长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
在今年3月8日全国两会第二场“代表通道”上,全国人大代表,小鹏汽车董事长、CEO何小鹏对广东深情“告白”,感谢广东这片科技创新的沃土坚定地支持了他和他的企业。
他认为,广东之所以能孕育出这么多创新企业,得益于其独特的“土壤”。
全国两会期间,何小鹏的讲话引起了广泛讨论。
他表示,从“七剑客”到“七十剑客”,甚至更多的创新企业,总有越来越多的科技企业将在广东这片热土上崛起。
他乐观地预测,未来十年、十五年后,广东或许会有几个巨头公司在全球创新中占据一席之地。
何小鹏的“告白”令人深思,为什么广东能在短短的时间内,成为这么多科技创新企业的“孵化器”?
这不仅仅是因为广东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更重要的是其人才、技术和政策的综合优势。
广东的“七剑客”不仅代表了广东机器人产业的巅峰,也是中国科技创新的缩影。
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我们可以预见,未来会有更多的“七剑客”涌现,推动中国科技产业的发展和转型升级。
未来,广东将继续优化创新生态,为更多的科技企业提供肥沃的土壤和良好的发展环境。
我们有理由相信,这片热土将孕育出更多引领全球的科技巨头,为中国的创新之路谱写新的篇章。
你认为未来还会有哪些企业加入“剑客”行列?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