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预测轰轰烈烈的春运,未来可能会消失?农村断层真如此严重?

离别锁住思念 2025-01-12 17:20:01

又是一年辞旧迎新,今年的春运已经开始有了人山人海的温度,热门目的地高铁票一秒售罄,车站大厅挤满了大包小包的人群。

但有专家却预测春运可能成为历史,这话听起来同眼前的繁忙似乎格格不入,难道春运拥挤的日子真的要到尽头了吗?

春运那些年

上世纪90年代初,改革开放的大潮席卷我国沿海地区,无数农村青年背上行囊南下淘金,那个年代南下广东,就像今天大家热衷于闯荡北上广一样流行。

每逢春节这些打工者如同候鸟一般,纷纷踏上回家的路。

人一多,火车就不够用了。那时的铁路运力有限,平时拉货的闷罐车都被征用来拉人了。

这种车厢没有窗户、没有座位,连厕所都没有。想要透口气只能把头伸出车厢缝隙。

冬天的寒风一吹,外面冻的人发抖,但车厢里那股子人味儿汗味儿混在一起,愣是让人觉得闷热难耐。

车厢里人挤人。有经验的老乘客拿草席往地上一铺,算是给自己预定了个位置。

人人都抱着同样的想法:再挤也得回家过年啊!家里有父母,也有期盼了一年的团圆饭。

1996年后,闷罐车的奇观终于成了历史,国家修了更多的铁路,列车也逐渐升级换代。

2000年后,绿皮车渐渐成了春运的主力军。

尽管还是拥挤,但至少有了座位,车厢里也配备了厕所,从站票到坐票的转变就让无数人松了口气。

高铁开通之后,我们的春运之路又登上了新的台阶,2014年贵广高速铁路的全线通车直接改变了春运的格局。

以前从广东到贵州、四川,一趟火车得坐上十几个小时。现在的从广州到贵阳,仅仅需要4个小时,返乡游子们再也不用提前几天几夜抢票,再也不用忍受漫长的旅程。

高铁不仅加速了回家路,也让路上的艰辛彻底成为了历史。如今的春运多了几分舒适和从容。人们可以淡定地刷着手机,看着车窗外飞驰而过的风景,感叹着国家这些年基础设施建设的飞速发展。

从闷罐车到高铁可不单是速度的变化,更是我国几十年发展成果的一个缩影。回家的路越来越快,越来越顺畅,曾经的春运苦逐渐成了回忆。

农村空心化让春运将成历史?

尽管高铁给春运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但一个趋势正逐渐影响着春运的需求,我国农村的空心化越来越厉害了。

从返乡的摩托大军到如今的高铁团圆号,29年的春运记录了无数人的拼搏与执着,但乡村与城市间日益扩大的差距,也随着春运的脚步越来越明显。

一边是城市繁华的灯火通明,一边是村里孤零零的炊烟,原本寄托了无数人喜怒哀乐的农村,终于随着我国的科技进步和城镇化推进落幕了。

近几十年,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越来越多的人离开农村,选择到城市里谋生。

80后、90后这一代的生活轨迹几乎是一出村就不再回来,许多人在城市里安家落户,农村的生活距离年轻人的生活也越来越远了。

特别是中西部的一些村庄,房子越来越少,留守在村里的人大多已经年迈人,只有到过年那几天,村子才会稍微热闹一些。

这种短暂的热闹衬托的村里平时十分冷清,记得一年春节,我回了一趟老家,原来熙熙攘攘的小镇,几条街上都几乎看不到人,曾经热热闹闹的集市冷冷清清,人少了,年味儿自然也就淡了。

农村人口大量向城市迁移带来了村子空心化的问题,过去田间地头的热闹场景已然成了记忆,随着这一趋势的不断发展,春节返乡过年的需求或许也将大大减少。

农村人口断层了,春运回家的需求自然也就没了,当这一代年轻人逐渐成了社会的主力军,他们对农村、对春节团圆的执念还会像老一辈人那样强烈吗?

专家的担忧或许有道理,春运的人潮还真的可能随着00后、10后这一代人与农村情感纽带的断裂而慢慢消退。

虽然我们现在无法确定未来的发展趋势,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些从农村走出来的新一代年轻人,与农村的联系远不如他们的父辈那样紧密。

在城市里生活和成长的年轻人,生活早已被高楼大厦、购物中心和互联网包围,春节回家对他们来说更多的是习惯,而不是情感的必然。

即便回家过年,他们也更倾向于选择舒适的自驾,或是带着家人出门旅旅游放松一下一年的劳累,之前不顾一切都要回家过年的心,在现在越来越少见了。

从这种趋势来看,春运在未来的某一天或许真的会成为历史,随着新一代人与农村之间的情感断层越来越大,返乡的需求逐渐减少,交通压力自然会随之缓解。

即便是在短期内,高铁和自驾等方式也正在逐步替代以往千军万马挤火车的局面,春运已经在不觉间变得不再是我们熟悉的那个春运了。

春运落幕,新的时代悄然而至

尽管每一年春节前后,全国各地的火车站、机场依旧会迎来一批又一批归心似箭的游子。

但仔细观察会发现,这场每年都会上演的大迁徙已然在悄悄发生变化,春运的高峰正在变得不再高峰,喧嚣逐渐归于平静。

高铁、动车的普及让人们回家的路途不再艰难,数据显示,我国高铁里程已达数万公里,高铁交通网络的覆盖让曾经难于登天的春运回家路变得轻松愉快,十年前挤绿皮车的情景已经成了历史。

人口的流动模式正在逐渐稳定。改革开放初期,大批农村人口涌向东南沿海发达地区追逐发展的红利,形成了长达数十年的迁徙潮。

现在随着城镇化率的提升,更多人选择在城市扎根或是回到家乡附近的新兴城市寻找机会,我国城镇化水平已超过66%,越来越多的人已经在自己拼搏的城市安家落户。

春节必须回家的农民工群体,要么已经因为年岁增长逐渐离开了工作岗位,要么已经在自己的圈子里混出了一方天地。

但与此同时农村人口骤降至4.77亿,宅基地空置问题愈发明显,一些村庄因劳动力缺失而逐渐凋敝。

曾经热闹的乡村生活变成了一段留存在记忆中的景象,农村的空心化不仅影响了农村本身,也在悄然改变春运的面貌。

不单是人口流动趋势在改变,随着工业自动化、机器人技术的发展,东南沿海的制造业也不再依赖大量外来务工人员。

一些工厂现在需要的不再是人海战术,而是少量高技术人才。制造业工人的大规模转移正在逐步减少,这也从另一个方面缓解了春运的压力。

变革之下一切都跟从前大不相同,许多工作岗位也从东南沿海转向内陆,农村地区的新一代也不必再为了生计远走他乡,曾经所谓的迁徙大军,已经渐渐失去了它的动力源。

农村空心化不仅是乡村问题,更关乎国家的整体发展,随着年轻劳动力的迁移,农业生产受到了影响,农村经济活力下降。

失去人口的乡村也失去了文化的根基,曾经流传数百年的民俗活动和语言方言,正在渐渐消退。

面对这一趋势,我国正在通过乡村振兴战略试图扭转局面,通过政策支持、资金投入和发展特色产业,让农村能够寻找到新的活力。

春运的衰落并不代表回家的情感会消失,即使许多人不再需要加入春运大军,那种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依然深藏于心。

我们正处在一个过渡期,未来的人口流动可能会更加分散和平衡,但无论是人口结构如何变化,依然改变不了春节在中华儿女心中至高无上的地位。

春节依然最重要,但回家的路已经不必那拥挤和艰难,春运的变迁不只是交通的发展,更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结构转型的见证。

结尾

如同我国曾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改变了数代人的人口结构一样,轰轰烈烈的春运也注定会随着社会的变革、城镇化的推进和人口结构的变化,逐渐走向历史的深处。

时代的发展总会带来新旧交替,那些曾经的困境在不断更新的技术和经济模式下逐渐消解。

春运的高峰期可能还会持续几年,毕竟还有一些在外务工的人员并未彻底在城市扎根。

但我们已然能看到未来的趋势:农村的消失与城镇化的深化,人口流动的减少,高铁和自驾方式的普及,所有的因素叠加都会让春节回家这件事变得更加从容。

当我们在未来的某一天谈起春运时,或许只会将之作为历史的追忆。新的交通方式与居住方式将给春节这一传统节日带来全新的体验。

0 阅读: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