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1年的时候,祖逖因为生病去世了。这样一来,王敦就没了后顾之忧,他心里盘算着要去攻打金陵,也就是建康,想给晋元帝司马睿点颜色瞧瞧,好保住他们“王与马共治天下”的这种局面。
公元307年,司马越悄悄开始为自己的将来打算,他安排琅琊王司马睿到江南去,同时还让王敦和王导跟着一起去。
司马睿呢,他是晋朝皇室的一个旁支,说起来跟皇家的血缘关系那可真是远得很。不光如此,他的本事嘛,说实话,真的不咋地,战略眼光也是平平无奇。至于威望,那就更是别提了,严重不足啊。
温峤从并州一路跋涉到了金陵,一见到司马睿,心里头顿时凉了半截,开始犯嘀咕,这江南之地能不能守得住啊。他本以为能在这里看到一股子振作的精神,却发现情况远非如此。温峤心里头那个急啊,他深知当前的局势紧迫,江南要是守不住,那后果可真是不堪设想。望着眼前的景象,温峤不禁叹了口气,心里暗暗盘算着,接下来该怎么办,如何才能在这动荡的时局中,为江南寻得一线生机。
跟王导聊过之后,温峤的想法变了。他觉得,江南这地儿其实挺不错的,能站稳脚跟,原因就在于这儿有像“管仲”那样厉害的人物。
东晋的成立,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王敦和王导这两兄弟的大力推动。特别是王导,他这个人本事大,看得远,特别会解决那些难缠的问题。王敦和王导在东晋的建立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要说其中最出彩的,还得是王导。他能力出众,考虑问题周全,遇到棘手的事儿,他总能想出办法来应对。总的来说,东晋能够站稳脚跟,王敦和王导兄弟俩的贡献是不可忽视的。尤其是王导,他的聪明才智和远见卓识,为东晋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东晋那会儿,权力主要掌握在四拨人手里:司马家的皇室、从北方搬到南方的大家族、江南当地的大家族,还有一些带头的流民首领。王导这个人啊,真有本事,他把这四拨人都摆平了,处理得相当妥当。司马家的皇室,那是正儿八经的当权者;北方南迁的士族,带着北方的文化和势力来了;江南的士族,那可是地头蛇,根深蒂固;流民帅呢,手里有兵马,也不能小瞧。这四股力量,哪个都不是吃素的。但王导就是厉害,他能把这些人都安抚好,让大家都觉得满意。这样一来,东晋的政权就稳稳当当了。他处理这些事情的手法,真是让人佩服。
比如说,江南的那些大家族一开始根本不买琅琊王司马睿的账。这时候,王导站了出来,他主动跟当地几个有头有脸的大户人家,像顾荣、贺循、纪瞻他们,套近乎,谈条件。经过一番努力,这些大家族才终于答应跟司马睿一起干。
祖逖打算北伐的时候,王导可是下了大力气帮他张罗资源。他极力劝说司马睿给祖逖提供援助,就算是拿出一千多人的粮食,还有三千匹布,这也算是对那些流民首领的一种认可和支持。王导这么做,就是想让祖逖能够顺利地进行北伐大业。
王导负责掌管朝廷大事,他在中间起着调和各方的作用,确保大家都能和睦相处。而王敦呢,他带着军队守在荆州,稳稳地守住那一方。还有王彬、王舒、王含他们几个,也都各自管着一片地方。这样一来,司马睿才能在江南安安稳稳地待着,不用担心什么。
公元317年,长安城被攻破,晋朝的皇帝司马邺不幸遇害。这时候,司马睿自己站出来,宣布自己是晋王。到了第二年,原来匈奴的首领刘聪又确认了司马邺的死讯,司马睿见状,索性直接称帝,这样,东晋就建立起来了。
司马睿能够当上皇帝,其实挺不容易的。他是晋朝皇室的一个远亲,能坐上皇位,首先得感谢那场“八王之乱”,还有游牧骑兵一路往南冲,让好多皇室成员都丢了性命。但最关键的是,他得到了王敦和王导这两位大佬的鼎力相助。要不是他们站在他这边,司马睿恐怕也很难有出头之日。所以呀,他的继位,真的是天时地利人和都占全了。
司马睿当上皇帝的那天,他心情特别好,脸上挂满了笑容。他特地拉着王导一起坐在了朝南的位置,用这个方式来表达他对王导的感谢。
王导这人特别机灵,他眼光长远,做事有分寸。他巧妙地回绝了司马睿,这么做既保全了皇家的面子,也让那个根基不太稳的东晋王朝能够勉强站稳脚跟,没让它直接垮掉。
司马睿心里头明白,他能坐上龙椅,全靠王家这些大门大户在后面撑腰。可话说回来,他毕竟也是个皇帝,谁乐意整天被人当提线木偶摆弄呢?他可不甘心就这么被人操控着。
司马睿为了增强皇家的声望和力量,决定采取个大胆行动,那就是跟那些有权有势的门阀士族划清界限,不再顺着他们。这一决定啊,可就把内部的问题给彻底搅浑了。司马睿心里明白,要想让皇室重新站得稳,就得摆脱那些门阀士族的束缚。所以,他干脆利落,对这些大家族说了个“不”字。这一声“不”,就像往平静的湖面扔了个大石头,波纹一下子就荡漾开了,内部的矛盾也跟着激化了。他这么做,可不是一时冲动,而是深思熟虑的结果。毕竟,要想重振皇室权威,就得有点魄力,有点手段。司马睿这一步棋,走得是既大胆又决绝,后果嘛,自然就是内部开始闹腾起来了。
司马睿下了道命令,说要把扬州那块地方的奴隶都给放了,让他们变成自己种地的农民。这样一来,朝廷收税、征兵就更有保障了。
这么做,对朝廷来说可是有不少好处,但门阀世家们可就吃了亏。因为他们家里仆人众多,司马睿这一举动,无疑是动了他们的核心利益。
朝廷放了奴隶,开始征兵,并让刘隗、刁协和戴渊这些心腹来带兵。这里面,戴渊被派到了合肥,说是帮祖逖北伐,但其实是为了盯着王敦,防止他搞动作。
刘隗和刁协两人在朝廷里,开始削弱王导的权力。王导这人挺顾全大局,不想把事情闹得太僵,所以就主动退让了一些。可王敦呢,他却不乐意看到这种情况。
王敦和王导想法可不一样,他原本就没打算支持司马睿当皇帝。但王导态度很坚决,硬是让王敦改变了主意。
司马睿做了些让人寒心的事,这让王敦心里头非常不痛快。王敦觉得,是时候得给司马睿点颜色瞧瞧,让他明白:“在东晋这个地盘上,到底谁才是真正做主的人。”王敦心里窝火,原因是觉得司马睿对他过河拆桥,不讲情面。他想,这事儿不能就这么算了,得找个机会,让司马睿清楚认识到,谁才是这个王朝里说话有分量的人。王敦打定主意,要给司马睿一个难忘的教训,让他好好反省反省。
王敦手里头握着大把的兵马,但说实话,他的打仗本事挺平平无奇的。主要是因为他所在的琅琊王氏家族里,好多人都在朝廷里当大官,再加上当时的朝廷没什么力量,这才让他看起来“挺能耐”。
王敦这人相当狡猾,他盘算着只要自己动手“扫除皇帝身边的奸臣”,那些大门阀家族肯定不会站在司马睿那边,这样一来,打下建康简直就像探囊取物一样简单。但他心里头有个顾虑,那就是祖逖。
祖逖是个带头的流民领袖,他不仅武力超群,而且立志要夺回被外族占据的中原地区,对朝廷那叫一个忠心。
祖逖还在世的时候,王敦和司马睿之间虽然矛盾重重,但还都保持着表面的和气,没有直接翻脸。可等到祖逖一去世,王敦就没了顾忌,开始肆意妄为,这下司马睿可就头疼了。
祖逖决心要往北打天下,他曾经站在河流中间发誓要取胜。但那时候,皇家里的人和那些有权有势的大门阀之间,矛盾越闹越大,他们既没办法也不愿意去帮祖逖一把。这样一来,祖逖虽然心里很想继续北伐,但实在是力量不够。他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担心,感觉前路茫茫,困难重重。
到了321年快结束的时候,祖逖不幸离世了。他的弟弟祖约呢,能力比较平庸,对朝廷也没啥特别深的忠心。这样一来,王敦心里就没了啥顾忌,他琢磨着得找个机会给司马睿点颜色瞧瞧,于是就打算起兵对付他。
322年那会儿,王敦在武昌发动了一场大军行动。他说是要除掉刘隗和刁协这两个坏人,给皇帝清理身边的障碍。就这样,他带着好几万大军,一路浩浩荡荡地朝着建康城杀了过去。
司马睿这人挺有骨气的,他一声令下,让各地的军队都赶紧来救驾,他自己也穿上了战甲,打算跟王敦拼个你死我活。
不过,司马睿心里也在盘算着后路,他没采纳刘隗和刁协的主意,决定不动手除掉建康城里的王导及其家族成员。
王敦发动叛乱后,王导就领着家族成员天天去请罪。没想到,司马睿非但没怪罪他们,反而还挺客气地说:“茂弘啊,往后还有很多事情,都得靠你来支撑呢。”
司马睿心里明白,要是得不到那些大门阀的支持,他是斗不过王敦的。而且,他也很清楚,要是真对王导动手,那自己肯定是凶多吉少,性命难保。
果然没错,驻守在石头城的大将军周札,作为义兴那边最有势力家族的头儿,干脆利落地打开了城门,向王敦投降了。这样一来,建康城就彻底失去了屏障,没啥好守的了。
刘隗的手下士兵战斗力极差,简直就是一碰就散,其他那些大家族都在旁边看热闹。就连温峤也劝着太子司马绍别去冲锋陷阵,免得白白送命。
这样一来,司马睿心里头真是凉了半截,他自个儿先把战袍给脱了,宣告认输,还催着刘隗和刁协赶紧溜之大吉,各自想办法活下去。
王敦那边算是赢了,说到底,还是那些大家族占了上风。司马睿想要重新把皇权抓在手里的打算,最后是泡汤了。
王敦待在石头城那会儿,压根就没打算踏进建康城半步,就连司马睿这位皇帝,他也提不起兴趣去见上一见,完全不把皇上放在眼里。
司马睿想给王敦升官发财,可王敦却一点面子都不给,全都给拒绝了。这让司马睿心里犯了嘀咕,他琢磨着王敦是不是想当老大,自己坐龙椅呢。于是,司马睿就派了个使者过去,想摸摸王敦的底细。
司马睿说:“要是将军您心里真念着晋室的好,那您就是忠肝义胆的大英雄。要不,您就放我回去,我还是回去当我的王爷算了。”
说白了,王敦要是真有心想当皇帝,就直接说出来,我司马睿其实早就腻味了这皇位。想当年,是你们王家兄弟选了我来坐这个位子,现在吧,我也没啥好说的了。
王敦的回话相当有气势:“当皇帝可不是随心所欲的事,不是说想当就能当,不想当就能不当的,这事儿你说了可不算话。”
说实在的,王敦这时候压根儿就没想过要当皇帝,他心里头啊,就是想给司马睿一个下马威,让他长长记性。
王敦觉得司马睿动不得,便打起了废太子的主意,原因就在于那太子司马绍绝非等闲之辈,他身上那股子劲儿,跟司马懿颇为相似。王敦心里盘算着,既然不能直接对司马睿下手,那不如换个目标,把太子给废了。这太子司马绍可不好对付,他聪明伶俐,行事作风都带着司马懿的影子,让人不得不防。王敦深知,要是任由太子这么发展下去,将来必定是个难缠的对手。所以,他琢磨着得找个机会,把这太子给拉下马。
司马绍,他后来被人们称为晋明帝,是东晋时期唯一一位既擅长文治又精通武略的皇帝,只可惜天妒英才,他早早就离开了人世。这位皇帝,可以说是个全能型人才,既懂得如何治国安邦,又能在战场上英勇杀敌。但命运似乎对他并不公平,让他在壮年时期就早早逝去,真是让人感到惋惜。在东晋的历史上,司马绍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不仅有着非凡的政治智慧,能够稳定朝纲、发展经济,还有着出色的军事才能,多次带领军队抵御外敌,保卫国家。然而,这样一位杰出的君主,却没能享受到长久的帝王之福,真是让人感慨万千。
王敦这回带兵往东边打过去,司马睿居然直接选择了认输。更让人没想到的是,他还坐上了战车,打算学着曹髦那样,不顾一切地跟王敦拼个你死我活。
司马绍打算继续前行,可温峤却上前阻拦,但他就是不听。温峤一看这情形,心里头那个急啊,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拔出刀来,“咔嚓”一下就把拴战车的绳子给砍断了。这样一来,战车没法用了,却也因此躲过了一场可能的大乱子。
王敦打算废掉太子,这事儿王导他们可不买账,一个个都站出来坚决反对。在那些大门阀、大家族眼里,王敦去攻打司马睿,他们还能勉强接受,但要是废太子,那就等于是要重新打乱这盘棋,这他们可绝对不能答应。
王敦眼看把废太子这事儿办不成,就退了一步,想了个别的招儿。他动手把朝廷里的一百多个大臣都给换了,等于是把司马睿安排的人全给推翻了。司马睿看到这一幕,心里头那个憋屈啊,简直是要哭都哭不出来。
王导还当着丞相呢,他对司马睿还是一样的敬重。可司马睿心里却不太对劲了,觉得这样被敬重反而让他心里难受,整天都开心不起来,情绪很低落。就这么过了没多久,司马睿就去世了。
司马睿在临终前,特地选了王导来担任重要的辅佐大臣,让他帮忙照顾晋明帝。这样一来,“王家和司马家共同治理天下”的局面就延续了下去,琅琊王氏家族的势力还是相当强大。
王敦把事情都安排好了之后,他没选择去建康,而是直接回了武昌。过了两年,王敦又一次发动兵马,但这次他的运气可就没那么好了。
晋明帝找到了支持者,那些大家族也不再挺王敦,就连琅琊王氏内部也不是铁板一块。结果王敦在半路上就因病去世了,他手下的人马很快就被摆平了。不过呢,王导还是稳稳地当着丞相,琅琊王氏的势力也基本没有受损。
#百家说史品书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