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的反侵略文学

王者先锋足球 2019-04-27 14:43:11

中国社会的剧变,中国人民保家卫国、奋勇抗敌的英雄事迹,促使这一时期出现了大量动人心弦的反侵略文学作品。张维屏(一七八O至一八五九年)的《三元里》诗:“三元里前声若雷,千众万众同时来,因义生愤愤生勇,乡民合力强徒摧。···众夷相视忽变色,黑旗死仗难生还。”林福祥的《三元里打仗日记》:“不转眼间,来会者众数万,刀斧犁锄,在手即成军器;儿童妇女,喊声亦助兵威。 斯时也,重重叠叠,遍野漫山,已将夷兵困在核心矣。 ”这些典型作品,生动逼真地反映了群众斗争的英勇气概,辛辣地嘲笑了敌人丧魂落魄的丑态。

民族矛盾激化, 统治阶级中具有爱国思想和抗敌行动的人物, 也是人民群众反侵略意志的体现者。 当时, 文学作品对这些人物的赞颂, 自然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心声, 如张维屏 《三将军歌》: “三将军,一姓葛, 两姓陈, 捐躯报国皆忠臣。

陈 (连升) 将军, 有贤子, 葛 (云飞) 将军, 有贤母; 子随父死不顾身, 母闻子死数点首。陈(化成)将军,福建人,··十日得尸色不变, 千秋祠庙吴人建。”自称了解“内外机密” 跟随奕经在江浙战场 “帮办文案” 的贝青乔, 根据亲身经历写出《咄咄吟》。 他在一首诗里揭露绍兴前线的指挥机关终夜打牌: “春风满座醉嘈嘈, 一掷何妨百万豪, 恰喜羽书中夜静,蜡灯酣赌好分曹”。诸如此类的纪事诗,无疑是对清朝官僚贪生怕死、 腐朽昏庸的写照。 魏源在 《寰海十一首》 (又称《前史感》) 的附录里写道: “前时但说民通寇, 此日翻看吏纵夷” , 这显然是揭露琦善和奕山对待三元里人民斗争前后的反动行径,诗句如单刀直入, 异常尖刻, 使人感到诗中有人,呼之欲出。慧管研

林昌彝是个爱国诗人, 也是近代著名的诗论家。 他的 《射鹰楼诗话》 (射鹰即射英) 二十四卷, 辑录了包括鸦片战争在内的爱国诗篇,并附评注。 他愤恨英军的侵华残暴行为, 尝著《平夷十六策》,举出许多战胜英军的办法, 林则徐极佩服其书,称之为“尽善”。 《射鹰楼诗话》头两卷, 有魏源、 林则徐、 张维屏、 张际亮等人的诗。 林昌彝通过辑录评述, 以唤起人们同仇敌忾, 共挽国难。

这一时期反侵略文学在散文方面出现了许多好作品,特别是不 少义愤填膺的战斗檄文, 文字生动, 明快通俗。 《香港匿名揭帖》 说: “本地理事之官, 视唐人如草芥, 作 生 命如 虫蚁。·...·又有英人被窃,将雇工押抵填者;又有雇工受殴辱,告而不理者;有番人欠帐,问讨反责者;有因小过而重罚银者;有番人酒醉而到 门辱骂, 忍气吞声者。”  《宁波众义民公启》说: “我们大家公议, 各自为主, 或一人而聚数十人, 或一人而聚数百人, 以至数千人, 或数万人, 越多越好, 或用暗计, 或用明攻, 总要把红毛夷人除灭!”这些作品, 流传很广, 反映了广大人民的共同意志,推动了反侵略斗争的持续发展。

篝 英军 的侵略暴行, 在不少笔记、 日记、 书信、 方志里都有反映。 法芝瑞的 《京口偾城录》、 曹晟的 《夷患备尝记》 等,真实地记录了人民的苦难遭遇。镇江沦陷后,法之瑞亲眼看到老百姓死者断首焚肢, 生者形销泪尽, 怀着悲愤心情写出几个月间英军“横刀怒目”的罪行, 并引用了谚语: “ (清朝) 文官既爱钱又惜死; 武官既惜死又爱钱。 ”显然, 这是一份爱国者的血泪控诉! 上海沦陷后,曹晟生俘虎口十三天, 他自已竞是英军劫掠的受害人。 《夷患备尝记》一书, 文字不多,但对 “群鬼” 的揭露, 鞭斥, 却是具体而深刻的, 对读者有很强的感染力。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