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一篇我早就想写的读后感!
前两天带家人去杭州八卦田遗址公园玩,感悟更多了()。

与杭州的其他公园不同,八卦田遗址公园给人一种神奇有趣的感觉。
人在这里,走在停停,不说心旷神怡,至少是满心喜悦。简单的概括,这里就是“城市里的田园”。
这个田园的风光是江南式的,有塘有荷,有田有山。青山绿水,柳暗花明,荷塘月色,阡陌纵横。

对城市里的小孩来说,来这里亲近泥土,拥抱自然,可以培养丰富的感受力;
对大人来说,在城区,就能体验一把田园农耕的乐趣,这在其他城市,也是不多见的。
久居樊篱下,复得返自然,人与土地的关系,始终是久远而深沉的。
所谓脚踏实地,其实是扎根土地,谦虚生活。

这八卦田是南宋年间开辟的“籍田”,皇帝在此“躬耕”以示“劝农”。每逢春耕,皇帝就率文武百官到此犁田,以示对农事的尊重,并祈祷来年五谷丰登。
直到今天,每年的一号文件依然关于农业和农村的。今年特别重视,我老家那边,开辟了很多新的适合种植粮食的田地,一些村庄原本是种葡萄的,今年要重新翻耕为稻田。重现童年放农忙假时,稻花香的记忆。


有时候想想,老郑回老家也挺好的。
我老家金华浦江,近几年在全省生态环境评比,是名列前茅的。以前我外婆家的壶源江,污染成牛奶河,现在清得很!
把老家房子收拾收拾,有兴趣就自留地种点四季瓜蔬,自给自足,那肯定是不打农药的。烧面条的时候,没葱,转身去院子里掐两根。
然后拍拍视频,爬爬山,做点自己感兴趣的、擅长的事情。当然收入没了,得降低消费欲望,这点没问题,我已经是一个低欲望的人了。

最近看了一本书《半农半x的生活》,作者是这么想的:
把生活分为两部分,一半时间用来务农耕作,一半时间用来做你天赋擅长的工作。
具体地说,就是:一方面亲手栽种稻米、蔬菜等农作物,以获取安全的粮食;
另一方面发挥特长、从事自己热爱的理想工作,更积极地与社会保持联系。
顺从天意,实践天赋,用减法过日子,追求一种不再被金钱或时间逼迫、回归以人为本的生活方式。


这样的生活方式有什么好处呢?书中列举了5大好处。
1、对于个人来说,这是寻找自我、回归自我、实现自我的一种方式;
2、对于家庭来说,健康的土地和健康的食物是健康生活的物质保障,且农耕的过程中也是生命教育、知识教育的过程;
3、对于自然来说,遵循“半农半x”的人认同且能够参与生态、自然、健康的耕种及生产方式,为生态恢复、自然保护提供更大的可能;
4、对于社会来说,多样化、永续循环的社会可能孕育而生;
5、对于整个自然生命来说,“半农半X”提倡“顺其自然,实践天赋”,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之道。”


无论是谁,每个人都一定拥有自己独特的“X”,顺从天意,你一定能找到那块叫“自己”的闪亮宝石,实践自己“喜欢的”天赋,发挥自己“有用的”的才能,活用于社会。
这样的生活方式,在目前的互联网时代,完全可以达到。很多人可以依靠网络养活自己,而不一定在城市。
应该说,生活收入虽然微薄,心灵收入却很丰富。


有一首诗写得好,大概的意思是:
我不和你谈论阳春白雪的文艺,也不和你谈论那些纠缠不清的隐喻;
我们一起离开书房吧,
我带你去广袤的田野走一走;去看看田野上的幼苗和野花,是如何沉默地奋力在生长。
确实是这样,我们在书房里,阳春白雪的,聊得再多,空谈是多么空虚和无益。
还不如回农村,回小镇生活,晴耕雨读的同时,也做点擅长的事。


当然,这样的生活方式,也没必要住到深山老林里,首先保证快递要能到,快递收不到,也是很不方便的。
上次看到了一部纪录片《我在家乡挺好的》,在农村的快递小哥,快递的同时又变身卖茶能手,上门收茶叶发快递,十三四个小时就能销往全国各地。茶农直接面向全国市场,物流效率得到极大的提高。
更重要的是,在当地重新带动了无数的就业机会和致富机会,你看,互联网时代,新的供应链方式,已经弱化了城市化聚集的必要性,反而更看好的是分布式的小镇模式。

总之,我相信,一定有一种生活可以不再被时间或金钱逼迫,回归人类本质;一定有一种人生。在做自己的同时,也能够贡献社会。不知道您觉得这种生活方式如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