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杭州现象”到“顺德追问”
近期,“杭州六小龙”横空出世,深度求索公司的人工智能大模型、宇树科技的机器狗、游戏科学的《黑神话:悟空》、强脑科技的脑机接口等企业,凭借颠覆性技术和全球化影响力,成为杭州乃至中国科技创新的代名词。

这一现象不仅让国内外城市反思自身科创生态,更激发了传统制造业强区的紧迫感。作为中国第一制造业强区,培育了美的集团等世界500强企业的广东佛山顺德拥有雄厚的产业基础与创新基因,这里是否也孕育着自己的“小龙或小虎”呢?

本文聚焦以广东海明晖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简称“海明晖”)为代表的技术型科创企业,探寻其发展密码,解码“制造大区”向“科创强区”的转型之路。
顺德“小虎”代表:传统产业的技术加速器
与杭州六小龙聚焦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未来产业不同,顺德“小虎”扎根制造业升级需求,以智能家居等为核心,形成“技术赋能传统产业”的独特路径。

作为顺德本土孵化的科创型企业,位于顺德容桂的广东海明晖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简称:海明晖)由杨传全先生创立于2005年,此前的主营业务是针对企业客户(To B) 提供技术方案、电磁芯片、电控件或集成电路等组件产品或服务,众多电磁炉、电磁灶、微波炉、电水壶、热水器、电饭煲等企业是其长期合作客户,至今已成为500多个家电厂商的合作伙伴,其大客户包括华为、美的、小米、苏泊尔、九阳、TCL、东菱等,在行业中处于数一数二的位置,被业内誉为电磁加热产业的“英特尔”。
在电磁炉产业,海明晖拥有200多项专利,其中核心的发明专利8项,海明晖主导的电磁加热芯片已经从第1代,进化到现在的第8代,类似电脑产业的英特尔芯片,从386、486、586,到奔腾,再到酷睿。海明晖公司的研发人员占比超过50%,人均专利0.62件;与其形成对照的是,普通家电企业的研发人员占比不足5%,人均专利数量不到0.1件。

海明晖发明的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我们的生活中,比如,从底部进水的开水壶,可触屏控制的家电面板,电磁与电陶融于一体的创新产品,多头电磁炉(灶),大功率商用电磁灶,3秒出开水的水龙头,电磁加热的热水器等。
杨传全在与顺德党媒《顺德融媒体》记者交流时表示,除了家电领域,这些年,海明晖还不断探索着电磁加热技术应用的更多领域。
在杨传全看来,只要是加热的场景,理论上,都可以应用电磁技术解决。相比于煤气加热,电磁加热的能量转换效率更高,一般情况下,煤气加热的能量转换率只有50%~60%,而电磁加热能达到90%以上,同时,煤气加热会产生二氧化碳等有害物质,电磁加热则不会产生任何有害物质,是落实国家“双碳”工作的有效途径之一。

从这个层面来看,电磁加热技术行业,确实是一片蓝海,值得挖掘。
那么,海明晖都挖出了些什么?“我们把电磁加热技术都延伸到了铁轨融冰、橡胶冶炼、煎制中药以及无线充电等广阔的应用场景,为国内外的企业提供电磁加热技术方案。”杨传全说。
其中,铁轨融冰技术算得上一个重大突破。2022年,美国一个客户通过网络找到了海明晖,想要定制一个铁轨融冰技术方案。这是个从未有过的尝试,但敢想敢干的杨传全还是啃下了这个硬骨头,为这个客户提供第一代铁轨融冰技术方案并得到了认可。
“2023年底,这个客户还给我们下了几百万的订单,定制第二代方案,去年七八月我们已经交付过去进行检测试验了。”杨传全说,相信经过一个冬天的验证,接下来的合作还会越来越多。
占比超过50%的研发人员、200多项相关专利、核心发明专利8项,一个个数据无不说明着海明晖这些年的技术沉淀。从上门拜访客户,到客户主动上门,海明晖早已是业内领先的电磁加热技术方案提供商,成为了广东省高新技术企业。
杨传全告诉记者:“20多年来,我们一直聚焦于‘电磁’两个字,不断做深做宽技术的应用场景,为更多产业提供技术赋能”。
顺德模式:从“制造土壤”到“创新生态”
杭州六小龙的崛起被归因于政策前瞻性、高校资源联动和“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而顺德作为“中国家电之都”,其科创企业成长路径则凸显“产业需求驱动、政府精准赋能、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特色。

1. 产业需求:技术突围的“原动力”
顺德拥有家电、装备制造等万亿级产业集群,但长期面临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例如,海明晖的电磁加热技术源于对为美的集团等龙头企业的电磁炉、微波炉等产业提供技术解决方案。这种“问题导向”的创新,让技术研发更贴近市场,缩短了产业化周期。
2. 政策赋能: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
顺德区政府推出“制造业技术创新十条”,设立20亿元专项基金,对关键技术攻关实施“揭榜挂帅”。比如,某氢能项目入选“顺德区十大重点技术攻关清单”,获3000万元研发补贴及优先用地保障。此外,顺德率先推行“秒批”政务服务,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0.5天,营商环境评价连续五年居广东省首位。
3. 产学研协同:高校“实验室”与产业“生产线”的无缝对接
与杭州依托浙大、西湖大学等高校不同,顺德选择“借力打力”:与华南理工大学共建“顺德创新研究院”,将高校科研成果定向导入本地企业;联合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成立“智能制造产业学院”,定制化培养技术工人。海明晖与中科院、华南理工大学等科研院所的合作,便是“高校与企业共同研发—企业转化为产品—市场反馈”闭环的典型案例。
挑战与未来:顺德需要怎样的“创新觉醒”?
尽管顺德的“小虎们”初露锋芒,但与杭州六小龙相比,仍存在全球影响力不足、高端人才短缺、资本活跃度偏低等短板。如何实现从“区域标杆”到“世界级创新极”的跨越?
1. 突破“天花板”:从跟随式创新到原始创新
杭州六小龙的强脑科技、深度求索等企业已进入量子计算、生成式AI等“无人区”,而顺德企业仍集中于应用技术改良。专家建议,顺德需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例如设立“未来技术研究院”,聚焦新材料、新能源等前沿领域。
2. 构建“人才磁场”:从“产业工人”到“科学家群落”
杭州凭借西湖大学、之江实验室等平台吸引全球顶尖人才,而顺德的高端人才仍依赖外部引进。杨传全坦言:“行业顶尖专家更倾向于到一线城市工作。”顺德可借鉴杭州“人才生态圈”模式,通过建设国际社区、提供“科学家工作室”等个性化服务,打造人才栖息地。
3. 资本赋能:从“制造业思维”到“科创投资意识”
杭州拥有活跃的创投生态,社会资本与政府基金形成合力,而顺德企业融资仍以银行信贷为主。2024年顺德科创板上市企业仅3家,不及杭州的1/5。加速设立产业母基金、引入创投机构等,或是破题关键。
取经路上的“顺德答卷”
杭州六小龙的启示在于:创新不是政策的简单堆砌,而是生态的长期培育。顺德“小虎们”的探索,则证明传统制造业强区完全可以通过“技术赋能产业”的顺德模式,走出一条差异化突围之路。当海明晖的电磁加热技术悄然进入亿万家庭,顺德正在书写属于自己的科创故事。
或许,答案正如杨传全说的:“打不败你的,永远只有热爱”。政府、企业与从业人员等形成热爱创新的生态,或许是顺德答卷上的必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