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茶的故乡
从魏晋时期的以茶养廉
到大唐盛世的茶道兴起
从文雅精妙的宋代斗茶
再到明清时期的清新淡雅
各个时期的茶文化
与文士茶人紧密相连
也使得茶有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到了清代,文人雅士将饮茶、品茗上升为一种典雅的文化艺术活动,制定出一套清规戒律。清初,“隐居不仕”的前明遗老冯正卿,在《岕茶笺》中,提出“十三宜”与“七禁忌”,堪称品茗艺术的集大成。
饮茶“十三宜”所谓“十三宜”,系指饮茶时所宜者,共十三项:
“一无事”,即要有饮茶的闲暇工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二佳客”,品茶需有知音,饮茶的客人需高雅博学之辈,既能与主人交流感情,又能真正品玩茶道。
“三幽坐”,品茗时,环境需清幽典雅,心由境造,境由人造,选择一个幽静的环境对于品茶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四吟咏”,古人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
“五挥翰”,饮时更需挥翰泼墨,吟诗作画,将千思万绪付之于书画丹青。
“六徜徉”,闲庭信步,时饮时啜,体验古之品茗者的闲情雅致。
“七睡起”,小睡刚起,一酣清梦,此时饮茶则更有另一番及趣味。
“八宿醒”,宿睡未解,头脑昏沉,神志朦胧,则少饮香茗,定能破除睡意,使神清气爽。
“九清供”,以清鲜果品来佐茶,茶属素,佐茶者必素食,黄卷青灯,苦茶素斋有僧道隐士的淡泊。
“十精舍”,雅静的茶室,不一定要多么高档华丽,氛围应以淡雅、宁静为主,宁可竹林茅屋也不要富丽堂皇,唯其如此才能体现茶的韵味。
“十一会心”,品茗时,贵在饮者对饮茶艺术、茶的品味与茶道本身的心领神会。
“十二赏鉴”,有品玩和鉴赏茶道的修养,才能领悟茶道的艺术真谛。
“十三文僮”,即有聪慧文静的茶僮随侍身边。
饮茶“七禁忌”“一不如法”,煮茶、喝茶的方式不对;
“二恶具”,饮茶与烹茶最忌讳茶器、茶具粗恶不堪;
“三主客不韵”,饮茶亦忌主人与应邀客人举止粗俗鄙陋,无风流雅韵之态;
“四冠裳苟礼”,饮茶是清闲消遣之事,故戒官场交往的陈规琐礼与拘泥衣冠;
“五荤肴杂陈”,饮茶品茗贵在清心安意,茶若染荤腥之味,肴若杂陈乱设,饮茶莫能辨味,兴致顿消;
“六忙冗”,品茗甚忌繁忙冗赘,心绪烦乱,既无品茗之“工夫”,又乏消闲之雅趣;
“七壁间案头多恶趣”,品茗时,为求音叉主客心绪宁适,应力戒壁间案头布置粗俗不堪,使人感到环境恶劣无趣。
冯可宾的饮茶“十三宜”、“七禁忌”在现代未必全然适用,但也为我们指明了饮茶悟道的真趣。
一盏茶,伴着淡淡喜悦与不露痕迹的满足,在清茗之间归心省性,清风自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