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存双,男,1955年9月13日生于贵州施秉城关。三级高级记者,现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书法师、中国翰林书画院院士。
1974年7月,响应号召上山下乡,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施秉县牛大场公社牛大场大队烂泥生产队,历经3年知青岁月。1976年7月1日加入中国共产党。1977年6月起,在施秉县广播电视台(站),从记者起步,逐步成长为编辑、党支部书记。
此后,足迹遍布媒体与行政领域:1984年12月,任职《黔东南报》总编室编辑、记者;1986年10月,转任黔东南自治州农牧局办公室主任;1989年7月,投身《贵州日报》黔东南记者站,历任记者、副站长,1991 - 2005年2月担任站长。期间,2000 - 2002年7月,于贵州大学经济管理在职研究生班深造毕业。2002年2月 - 2005年3月,出任贵州日报记者部常务副主任兼黔东南记者站站长。2005年3月 - 2009年7月,执掌贵州日报群工部,担任主任与党支部书记。2009年7月 - 2015年7月,任贵州日报记者部党总支专职书记,2015年7月退休。
40余载新闻生涯,成果丰硕。在《贵州日报》发表消息、通讯等各类作品3900余篇,超500万字,新闻图片300余幅,亦于《人民日报》等国家级报刊发表作品。出版多部著作,如人民日报出版社《超越父辈的一代》上下册,主编海南出版社《吻过的泥土》上下册等。荣获各类新闻奖88项,包括全国城市报纸、省级党报等不同级别奖项。1990 - 2010年,获贵州日报及贵州省高级职称评定,2010年获中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与新闻出版总署颁发的“从事新闻工作30年”荣誉奖章与证书。
退休后重拾儿时书画梦想。2020年,在老伴支持下开启自学之路。2021年,在“闪耀名人杯”“墨染中华杯”“华艺杯”全国书画大赛中斩获二等奖。2022年12月,12幅作品入选《两岸美术献礼中共二十大·两岸书画名家精品集》。2024年,聚焦楷书创作,满怀信心参与全国“华夏杯”“兰亭杯”书画艺术大赛。同年,荣获全国书画大赛金奖。现任中国翰林书画院院士,持续为文化传承发展贡献力量。
邱存双,1955年出生于贵州施秉城关,其人生如同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在新闻与书画领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笔触。
1974年7月,邱存双投身上山下乡浪潮,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施秉县牛大场公社牛大场大队烂泥生产队度过3年知青时光。这段经历不仅磨炼了他的意志,更让他深入体验社会百态,为日后创作积累了丰富素材。1976年7月1日,他加入中国共产党,自此,信仰为他的人生之路指明方向。
1977年6月,邱存双踏入新闻行业,从施秉县广播电视台(站)起步,先后担任记者、编辑、党支部书记。此后,他在《黔东南报》总编室任编辑、记者,在黔东南自治州农牧局办公室任主任。1989年7月,他在《贵州日报》黔东南记者站开启辉煌篇章,历任记者、副站长、站长(1991 - 2005年2月)。1995 - 1997年,他在中国新闻学院深造,担任西部班班长,汲取深厚新闻养分。2000 - 2002年7月,他在贵州大学经济管理在职研究生班毕业,实现新闻与管理的跨界融合。此后,他历任贵州日报记者部常务副主任、群工部主任、记者部党总支书记等职,为贵州日报的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直至2015年7月退休。
在40余载的新闻生涯中,邱存双以笔为刃,忠实记录时代变迁。他在《贵州日报》发表消息、通讯、特写等各类作品3900多篇,共计500多万字,还有300多幅新闻图片。其作品亦常见于《人民日报》等国家级报刊。他先后出版多部著作,如人民日报出版社的《超越父辈的一代》上下册(约70万字)、主编的海南出版社通讯员文集《吻过的泥土》上下册(约50万字),退休后还推出消息头条集《笔痕》、通讯头条集《笔痕》上下册(约50万字),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新华书店发行。
他在新闻领域荣誉等身,荣获全国城市报纸舆论监督好新闻奖一、二等奖7件,全国省级党报各类奖项29件,全国省、市、区级党报新闻奖6件,中南地区省级党报新闻奖18件,贵州新闻奖28件,各类新闻奖项总计88件。职称从1990年12月的助理记者,逐步晋升为2010年12月的高级记者三级。2010年,获中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颁发的“从事新闻工作30年”荣誉奖章和证书。
一定是血脉中天生流淌着艺术基因,邱存双自幼就喜欢诗词,尤其喜欢书法、绘画。几十年笔耕不辍,几十年砚边春秋,邱存双不仅锻造出深厚的笔墨功力,也形成了独特的个人风格
书法之道,贵在传承,邱存双深知劲修碑帖的重要性。师益古风,虽过程枯燥漫长,却未让他有丝毫退缩。他以非凡的毅力,秉持着“板凳冷坐三十年”的精神,坚定地踏上师古之路。他以法帖为本,探寻笔法的精妙;以古碑为源,汲取古朴的韵味,力求在碑帖之间寻得平衡,兼得二者精髓。
长期对经典法帖的临习,让邱存双收获颇丰。他的行书运笔流畅自然,极为注重中锋注墨的技巧。每当提笔创作,总是意在笔先,笔锋凌空而下,恰似秋鹰逐逸,尽显迅捷动感。这般运笔的思谋与实践,正是常年师古的通谙所得。在笔法的磨砺上,他付出了长久的努力,笔法娴熟自然,书写时快意随心。其行书作品,线条犹如绸缎般顺滑,质感似锦缎般华丽,线性流动间,一气呵成,虽无书圣小醉赋《兰亭》的传奇情境,却也能自由快意地以笔墨书写心中之歌。笔墨间那神奇的节奏动感,如贤者之风,观之令人悦目动心,尽显脱俗之态。
绘画方面,邱存双最擅山水,在这一领域尽显其能。他的山水画作,表现手法丰富多样,各臻其妙。既能描绘出北方山水的雄浑壮阔,展现其雄强浑厚的气势;又能勾勒出南方山水的温婉灵秀,尽显温润蕴藉之美。他熟练运用皴、擦、点、染等技法,营造出绝妙的水晕墨章效果;同时,巧妙借助色块、笔触、构成、光影、透视等元素,呈现出独特的肌理效果。在创作中,他既能刻画具象之景,做到栩栩如生、画哪像哪;又能勾勒意象之境,营造出如“荒荒油云,寥寥长风”般悠远的意境,更能将具象与意象巧妙融合,呈现出互生奇妙的叠现佳境。
从邱存双的山水中,能感受到他那如同血脉贲张般的创作激情,以及充盈其中的强大感染力。同时,也能领略到他扎实的表现技巧,那是“澄怀味象、写景通神”的笔底华彩,是“画里有意,画外有情”的时代风貌。他的山水,虽源自传统笔墨,却不落某家某派的窠臼。他带着传统山水画的规范,以现代人的眼光观察自然、感受自然,从自然中提炼出画中的境界与意中的神韵,并以“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升华境界。他的山水,既有“千里云壑得其韵,万里江山尽其妙”的大气磅礴,又能搜妙创真,将自然造化融于心中,与自然争辉。其笔下山水源于自然,却美于自然,江山入画,更胜江山。
在笔墨运用上,邱存双同样独具匠心。他用笔灵动,用墨自如,有意无意之间,用笔常显“书法用笔”之韵,使转、顿挫间,线条随提按之力起伏变化,节奏与韵律也随之而生,尽显“书画同源”之感。用墨方面,在浓、淡、干、湿、积、破、焦、宿之间巧妙变幻,或流动、或干裂、或润泽,老笔苍劲,润墨浑厚。丰富的墨意传递着他内心的意象,灵动的墨韵展现出他胸中的丘壑,恣肆纵逸,意蕴无穷。简洁处,笔墨虚灵神逸;浑厚处,水晕墨章,元气淋漓,丘壑浑然天成,尽显深厚的笔墨功底与娴熟的艺术表现力。
此外,邱存双的创作不拘一格,既能创作鸿篇巨制的大画,展现宏大的气势;也能绘制玲珑雅致的小品,体现细腻的情趣;亦有四尺整纸的佳作,彰显独特的艺术魅力。尤为绝妙的是,他的山水画作无论远观还是细品,都能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这种冲击源于他对意境的精妙渲染,他喜爱表现流泉飞瀑、烟云吞吐、峰峦叠嶂、深岩巨壑等意境,常借助色彩与墨色的交融,表现高原空间和深远对比,通过黑与白的挤压、色与墨的辉映,渲染出物态欣豫、神妙如动的超然之境。画面中,或晓烟变幻、或草木滴翠、或绝涧岚清、或幽谷空旷、或峰峦竞秀、或回峰断崖,此乃笔底山水,亦是眼中、胸中山水,呈现出一种势壮雄强、崇高静穆的大美。
在每一幅作品中,邱存双都注重意象与具象的互生关系。处理意象时,他讲究虚与实的结合,强调远与近的呼应,着力于层次与空间的过渡,使意象动静相宜、藏露得当,乍合乍离,时聚时散;处理具象时,凭借扎实的造型功力,将色彩、光影、透视等手法充分运用于具体物象之中,使眼中的山石、草木、溪流在其娴熟的笔墨技法之下,凸显出洗练的姿貌,让实体突出,让自然真实。具象在意象的辉映中,山形面面可观,景随步步变换,具象若隐若现,意象忽淡忽浓,交替变幻,交融生辉,既给人身临其境之感,又营造出妙不可言的意境。
邱存双在艺术创作上成就斐然,以实际行动为当代中国美术事业贡献力量。他的作品多次入选国家级重要展览并屡获头奖,多次出版发行,并被众多国家级新闻媒体刊登转载,不少文化机构对其作品视若珍宝,竞相收藏。他以对艺术的热爱与执着,成为了艺术源承于传统、功建于当代的杰出代表,用翰墨丹青绘就了属于自己的精彩风华。
文:曹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