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李牧代替赵括成为长平之战的主帅,历史会有什么不同?
首先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笔者有一个不得不为大家讲解的一个人物,那就是郭开。
一提郭开这个人,相信许多人就气不打一处来。
没错,这个人虽然是赵国朝廷重臣,但在秦破赵战争中,却为秦国立下了汗马功劳。
也正因为郭开的不懈努力,秦国得以在最短时间内攻破了赵国。
其实,说白了,无论是白起、王翦,还是李牧、廉颇,他们要想搅动天下,都需要一个非常重要的必须因素——一个好的君王。
当然,在综合国力上,赵国确实不是秦国的对手,但差距也不是那么不可逆转的。
只不过在天下大势上,秦国统一六国,基本上已经成为了潮流。
有廉颇和李牧在,秦国确实很难打败赵国,但只要两人一死,缺乏良将的赵国就成了秦国刀板上的肉。
这不赵括一上台,立刻中了秦国名将白起诱敌深入的策略,致使四十万赵国男儿喋血长平。
要知道在冷兵器时代,杀敌一千,自损八百,这四十万人要是真和秦国硬碰硬,秦国就算打下来,损失也一定非常惨重。
可赵括就这么把四十万人送到了对方嘴边,让对方兵不血刃地收下了这份大礼。
赵括和郭开,当真是秦国统一事业里的大功臣。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之前长平之战中,名将廉颇是如何抵抗秦国入侵的:
第一次秦军进攻,廉颇击溃秦军,但“伤敌一千,自损八百”,自身也有损失。
第二次秦军主力进攻,双方打得十分激烈,廉颇也重新认识到了秦军的强大,并开始坚壁清野,建筑防御工事。
第三次最西边的堡垒被秦军猛烈进攻攻破,廉颇敏锐意识到秦军锋芒,选择坚守不出。
之后秦军在攻赵战争中就再也没有讨到任何好处,甚至连前进都很难。
由于劳师远征,而且补给线过长,粮草补给极为困难,若战争持续胶着,秦军就只有退兵这一条道路可以走。
无奈之下,秦国只好采用离间计,花费万金收买赵国重臣郭开,让他离间赵王与廉颇的关系,换掉廉颇,启用赵括。
赵括本就年轻气盛,第一次挂帅自然十分热衷于取得成绩。
因此赵括领兵后,第一时间就撤换了廉颇的防御战线,组织军队,主动出击。
最终,长平之战,赵括一战“封神”。
虽然赵国的综合国力确实比不上秦国,但要没有赵括,赵国绝对败不了这么惨。
说完廉颇,咱们再来看看李牧。
长平之战之后,赵国确实一度被打到怀疑人生、一蹶不振,但赵国并没有因此灭亡。
长平之战结束后,信陵君伸出援手,窃符救赵,把赵国从生死边缘拉了回来。
元气大伤的秦军选择了撤兵,几年后才得以卷土重来。
秦军再次进攻赵国时,赵王迁派出了赵国最后的名将李牧率军抵抗。
李牧也采取了了和廉颇一样的方式,构建军事堡垒,抵抗秦军。
而且李牧不仅完美的防御下了秦将桓齮的进攻,同时还将在一旁虎视眈眈的韩魏两国给阻拦了下来。
后来秦国派出了名将王翦带队进攻赵国,王翦也不是吃素的,他很明白有李牧在,赵国就绝对攻不下来。
因此王翦故技重施,再次收买郭开,实施反间计,污蔑李牧勾结秦国,让赵王迁亲手诛杀了李牧。
当然,赵国灭亡也有很大一部分因素是大地震的发生,导致国力匮乏。
纵观整个长平之战,如果把赵括换成李牧,别的不敢多说,至少能达到和廉颇相似的效果。
也就是李牧完全可以防御下秦国的进攻,而且李牧更难能可贵的是,他本人还非常擅长进攻。
秦军劳师远征,一旦补给线出现问题,肯定会军心大乱,李牧只要能抓住这个机会,扭转战局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只可惜,赵王不能明辨是非,听信小人谗言,最终误了赵国。
而且郭开还不止眼前的可恨,长平之战结束后,赵王想要再次启用廉颇,本来是件好事,可他偏偏派郭开去。
廉颇见到赵王想要重新启用自己,自然是高兴地不得了,连忙一口气吃了三碗大米饭,解释自己“尚善战”。
这也是著名的“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由来。
只可惜,廉颇的这些努力最终徒劳无功。
因为郭开回去就对赵王说“廉颇没一会就上了三次厕所”,彻底断绝了赵王启用廉颇的心思。
当然了,以上是赵国会用李牧替换赵括的情况。
而事实上,赵国根本就不可能会用李牧替换赵括。
因为当时的李牧极有可能在秦军之中。
按照《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的有关记载,李牧的祖辈其实都是秦国的高官。
他的祖父李昙是秦国将军,父亲李玑更是做到了秦国太傅的位置。
而且秦赵两国本来就“同宗同源”,因此两国的联系也很多。
李牧的祖父李昙早年曾在赵国担任柏人侯,后来入秦为官,受到秦王的重用,先是成为了御史大夫,后来更是成为了秦国司徒。
李牧的儿子李汨后来在秦国历经中大夫、詹事等职位,都是上流社会基层。
从以上内容中,我们不难看出李牧家族其实在秦国和赵国都是很有人脉的存在,基本上属于高官阶层。
因此,长平之战爆发时期,李牧极有可能还在秦国。
而且这种情况在纷乱复杂的战国时期并不少见。
秦国宰相楼缓就曾在赵武灵王手下做过官,后来才来到了秦国并成为宰相。
楚国昌平君在嬴政平定嫪毐叛乱之时立下了汗马功劳,因此被封为秦国宰相。
后来嬴政举兵伐楚,这位老哥却率军翻盘,给自己的老上司和表哥哥嬴政带来了很大的麻烦,让嬴政对他很是恼火。
而战国四公子其二信陵君和孟尝君也都有在别国当宰相的经历。
根据《战国策》的记载,李牧其实就一个手臂有残疾的人。
如果不是他家里有十分雄厚的背景,别说成为主帅了,连参军估计都没人要。
后来李牧家族不知道因为什么原因舍弃了秦国,前往赵国。
到了赵国后,李牧开始展现他那过人的军事天分。
到了赵国后,李牧被派到了赵国北部边境,抵抗匈奴人。
他先是采用示敌以弱的方式麻痹匈奴人,并趁机练兵强大自身,得到时机成熟后,在一举将匈奴人击溃。
在边防战中的出色表现让李牧逐渐积累起了威望和根基,并逐渐成为了赵国末期最有实力的军事将领。
最后再说一点,李牧在赵国崛起的年份位于公元前243年到公元前229年,与长平之战有着二十余年的时间差。
也就是说,李牧和白起根本就不是一个时代的人。
白起的成名之战发生于公元前294年,与李牧更是相差了半个多世纪。
长平之战火热时期,李牧即便已经来到了赵国,也不过是个军中无名小卒,因此根本不可能进入赵国高层决策者的法眼。
欢迎大家在屏幕下方留下宝贵的意见,废青工作室与您下期不见不散,部分图片来自网络搜集,侵删。 文:小昭 审核:梦愚编辑
文献参考:《二十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战国策》《左传》《春秋》《吕氏春秋》等。
本文为一点儿历史事作者手打,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长平之战时,李牧在代地防守匈奴[得瑟]秦国和赵国不是国力相当,而是低于秦国很多,因为秦国有巴蜀源源不断供应粮草而赵国求遍了五国都没人救援。其实就是另外五国想秦赵两败俱伤所以不想救援,没想到赵国一下几乎灭国。这时候楚国害怕赵国灭亡下一个轮到自己才会答应信陵君的出兵。至于燕国甚至想趁机偷袭,吞并赵国,没想到被廉颇打的几乎灭国[得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