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年出狱治病前,江青提出两要求,均遭中央拒绝,2年后她自杀了
《时代》周刊对于其信息源头保持缄默,却一本正经地宣称,江青的自杀源于“对咽喉癌无尽苦楚的逃避”。罹患咽喉癌一事确有其事,彼时医疗机构建议采取部分喉切除手术以最大化治疗效果,然而江青却坚决反对,其顾虑在于,即便病愈,恐也将永远失去言语的能力。
在《时代》周刊抛出文章之后,日本的文学刊物《文艺春秋》周刊也不甘落后,紧锣密鼓地发布了一篇所谓的江青“遗世之书”。然而,其内容的真实性犹如雾里看花,假的可能性占据了上风。6月5日,于《人民日报》第四版的边缘地带,悄然刊登了新华社于6月4日传来的电讯,正式宣告了江青自杀的消息。
在5月14日的凌晨时分,江青以一种决绝的方式——自缢,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而仅仅四天之后,即5月18日,她的遗体便匆匆被火化。江青,这位一度被视为时代符号的人物,当历史的帷幕缓缓落下,她的身影也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仿佛被时代与民众轻轻放下,遗落在记忆的角落。追溯至1981年,当她被特别法庭宣判死缓的那一刻起,或许在她的内心深处,那颗向死而生的种子便已悄然萌芽。而命运的波澜并未就此平息,1983年,她的刑罚又被改判为无期徒刑,但这一转折,似乎并未能在她的人生篇章中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1988年的寒冬腊月,正值毛主席诞辰95周年的前夕,江青欲借此契机筹划一场家庭聚会,却遗憾地遭到了婉拒。心情沉重的她,竟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一口气吞下了超过半百的安眠药片,意图以此终结生命。所幸的是,这一行为被及时发现,一场悲剧得以避免。时光流转至1989年的春末,江青在狱外就医的日子画上了句号。她再次踏上了归途,回到了那座熟悉的秦城监狱,继续着她未竟的生涯。
在执行这些任务的过程中,狱卒察觉到她偶尔会无缘无故地发出笑声,那笑声颇为诡异。起初,狱卒以为她精神状态出了状况,便关切地询问她的身体状况,是否有不适之处。然而,江青却骤然收起笑容,冷冷地瞥了狱卒一眼,答非所云地回应道:“这与毛主席的革命道路并不相符。”
在1989年那个寒风凛冽的11月,江青意外地获得了一项“特别待遇”——获准保外就医,得以暂时告别秦城监狱那冰冷的四壁。然而,这位昔日的风云人物似乎并未对此感到满足,反而抛出了两个令人啼笑皆非的请求:一是希望重返中南海,重温在毛主席故居的旧梦;二是渴望回到自己70年代风光无限的居所——钓鱼台17号楼。面对这两个显然不合时宜且略显荒谬的要求,中央决策层展现出了难得的果决,毫不犹豫地给予了否决。
毛泽东的旧居,无疑需被妥善保护,以供后人缅怀,怎可能再度成为江青的居所?至于钓鱼台17号楼,暂且不论其当前是否有人居住,或是否对外开放居住权限,单论江青,她究竟有何等资格入住?又将以何种身份跻身其中?当中央的使者传达出这两项请求均遭驳回的消息时,江青做了一个手势,仿佛是在颈部轻轻一划,暗示了自己欲以极端方式了结生命的念头。
这无异于一种迂回的胁迫手段,然而,它并未撼动该组织的既定方针。办公厅为江青精心挑选了一处位于酒仙桥附近的优雅双层小楼,并贴心配备了专业护士,全方位照料其日常生活。在那个时刻,当江青在荧屏上目睹自己亲自“雕琢”的革命样板戏——《红灯记》与《沙家浜》时,她的情绪异常高涨,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在1990年的早春时节,江青女士沉浸于笔墨创作之中,若有人好奇探问其内容,她会报以一抹狡猾的微笑,略带得意之色地回应:“且耐心等待,谜底自会揭晓。”转眼到了1991年3月15日,江青不幸突发高烧,随即被紧急送往公安医院进行诊治。期间,她竟吩咐护士在病历本上,将自己的姓名登记为“李润青”。此举无疑微妙地透露出,她对毛泽东主席深深的缅怀与眷恋。
3月18日这一天,医学专家再度向江青提出了进行咽喉部位摘除手术的专业建议,却遭到了她坚定的回绝。彼时,江青每日清晨都会雷打不动地研读毛主席的经典著作,随后悠然移步至小巧的书桌旁,沉浸在写作的世界里。情绪高昂之际,她甚至会抬头望向一旁的护士,带着几分调皮的意味询问:“你觉得,把这本书命名为《忠诚卫士:毛主席的追随者》,这个主意怎么样?”
在5月10日这一天,江青女士出人意料地在众人面前,将她倾注心血撰写的回忆录手稿撕了个粉碎。而到了5月12日,得知此事的李讷夫妇心急如焚,连忙赶往医院探望江青,却遭到了江青的婉拒,未能如愿相见。令人扼腕的是,仅仅相隔两日的凌晨时分,享年77岁的江青,竟在家中以一种决绝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选择了自缢这条不归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