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光达:最年轻的开国大将,装甲兵之父,主席赞为共产党人的明镜

陈海青沧桑史 2024-11-06 15:47:17

《许光达:最年轻的开国大将,装甲兵之父,主席赞为共产党人的明镜》

1908年,湖南长沙东乡萝卜冲,一个贫苦农家的孩子呱呱坠地。谁能想到,这个被称为"五伢子"的孩子,会在47岁时被授予开国大将军衔,成为新中国十大将之一。从黄埔军校走出的热血青年,在战火纷飞中四次负伤,却始终不忘初心;留学苏联系统学习机械化理论,归国后开创我军装甲兵事业,为国防现代化奠定基石;面对大将军衔,他三次请求降衔,被毛主席赞誉为"共产党人的明镜"。然而,这位为党和国家建设鞠躬尽瘁的开国大将,却在"文革"期间饱受迫害,于1969年含冤离世。八年后,他终获平反昭雪,重还清白。这位新中国装甲兵之父的传奇一生,诠释了什么是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与崇高品格。

穷苦求学立志报国

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许光达出生的长沙一带连降大雨,数月不绝。洪水泛滥,数百里汪洋一片,三四十万人受灾,许多家庭妻离子散、家破人亡。

生于贫寒的许光达,从小就饱尝人生艰辛。他七岁那年,因为家境贫困,只能放下课本,拿起鞭子成了放牛娃。

离萝卜冲两里路的棣塘,有一所私塾。许光达每天放牛时,都会把牛拴在塘旁,悄悄地站在私塾窗下看着学生们念书。

在一个风雪交加的日子里,衣着单薄的许光达冻饿交加,晕倒在私塾窗下。私塾的先生和同学们将他抬进屋里,灌了姜汤才渐渐苏醒。

这位私塾先生名叫邹希鲁,是毛主席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时的国文老师。他被许光达的求学精神深深打动,破例让这个贫苦的放牛娃来私塾读书。

半年后,邹希鲁应聘到许家园小学任教。虽然许父因为家中缺少帮手想让许光达回乡务农,但在大伯父的坚持下,许光达随邹希鲁上了许家园小学,成为许家第一个读书人。

命运总是不肯轻易放过这个渴望知识的孩子。1919年,年仅十一岁的许光达接连遭受打击:母亲因生小弟弟得了产褥热离世,大妹妹病死,小弟弟被迫送人。

同年,许光达考入了望梨镇的长沙县立第一小学高小部。在这个水陆码头,社会上的各种思潮在这里交汇碰撞,让年轻的许光达开始思考社会的真相。

两年后,许光达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长沙师范学校,成为该校第十一期学生。恩师邹希鲁再度来到长沙师范任教,继续指导许光达的学业。

在长沙师范期间,许光达开始系统接触马克思主义理论。他阅读了《国家与革命》、《共产党宣言》等论著,还研读了毛泽东与新民学会会员创办的《湘江评论》。

1925年5月,经过深入的思考与实践,许光达由毛东湖、陈公陶介绍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不久后,这位饱经磨难的青年正式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在此期间,许光达已经意识到:要改变这个腐朽的社会,必须掌握军事技能。1926年1月,他考入黄埔军校新生第2团,这一选择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经过三个月的紧张训练,许光达进入黄埔第五期炮科11大队学习。在这里,他遇到了周恩来、恽代英、叶剑英、聂荣臻、邓演达等一批杰出的共产党员教官。

戎马倥偬铸将星辉

黄埔军校的求学生活并未持续太久。1927年,武汉形势突变,汪精卫举行"分共"会议,公开与蒋介石合流,白色恐怖笼罩整座城市。

武汉分校被迫将第五期学员提前草草毕业,许光达被分配到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张发奎的第4军直属炮兵营担任见习排长,不久随军移防九江。

命运的转折点在8月1日到来。"南昌起义"爆发的第二天清晨,炮兵营的共产党员接到了一个重要指示:立即前往南昌参加暴动。

尽管交通被封锁,但许光达和其他5名共产党员冲破重重阻碍,最终追上了已开出武昌城的起义军后卫部队25师。这支部队成为了19岁的许光达新的战斗舞台。

在25师,许光达被分配到75团3营11连任排长。这个年轻的"娃娃排长"很快就凭借自己的能力升任为"娃娃连长",带领着一群同样年轻的战士们投入战斗。

起义部队经过二十多天的长途跋涉,从江西出发,途经福建的长汀,沿着汀江一路打到了粤东。这段艰难的征程让部队疲惫不堪,减员严重。

面对如此局势,前敌委员会作出重要决定:兵分两路。许光达所在的25师担负起留守掩护主力转移的重任,而此时敌军总指挥钱大钧正率领3个师的兵力紧追不舍。

作为阵地最前沿的75团,许光达领导的11连更是重中之重。在一个大雾弥漫的清晨,师参谋长来到11连阵地,命令许光达带人趁着浓雾发起突袭。

许光达当即带领六七名战士冲下山去,一手抱着机枪,展开了一场令敌人措手不及的突袭战。然而,一发突如其来的炮弹在许光达身边爆炸,将他掀翻在地。

负伤的许光达和党代表廖浩然被安置在农户家中养伤。伤愈后,两人辗转到达潮州,却得知起义已经失败,潮州城内到处张贴着缉拿起义军的告示。

为寻找组织,许光达历经艰险,先后辗转汕头、上海、南京等地。1928年1月,他终于在安徽寿县与党组织取得联系,担任了中共寿县县委委员。

没想到好景不长,一场清洗共党的运动突如其来。许光达虽然侥幸逃脱,但此时的他已经身陷困境:既要避开特务的追捕,又要设法重返战斗岗位。

几经周折,许光达终于联系上了安徽芜湖地下党组织。经过省委推荐,1929年7月,他到达了中共中央军委在上海开办的军事训练班。

1930年2月,中国工农红军第6军成立,许光达被任命为参谋长。在他的参与下,这支由两个纵队共1400人组成的队伍很快发展壮大。

同年7月,红6军编入新成立的中国工农红军第2军团。许光达先后担任红6军第17师政委、师长,带领部队转战各地。

1932年1月,在孝感一带的伏击战中,时任红3军(由红2军团缩编)第9师第25团团长的许光达再次身先士卒。这一次,他被敌人的机枪击中,身负重伤,不得不暂时离开战场。

开创新兵铸铁拳军

1950年5月14日,在新中国成立不到一年的时候,毛主席亲自召见许光达。这次谈话的内容事关重大:委派许光达筹建我军历史上的第一支现代化新兵种——装甲兵。

一个月后,许光达正式被任命为装甲兵司令员兼政委。在接受任命后,他马上组建了一支由22人组成的装甲兵筹备小组,开始了紧锣密鼓的筹备工作。

这项工作面临的挑战是巨大的。当时的全国只有两个战车师、一个战车团,共有坦克装甲车543辆,而这些装备大多是从国民党军队中缴获的陈旧装备。

许光达带领筹备小组昼夜工作,在全国各地区建立了坦克师、独立坦克团、独立坦克营。与此同时,他还建立了坦克训练基地、修理厂和坦克学校。

短短四个月后,华东军区、东北军区的摩托化装甲兵领导机关相继成立。在许光达的领导下,中国装甲兵的雏形已经初步显现。

历史没有给这支新生的部队太多成长时间。随着朝鲜战争的爆发和升级,中国装甲兵部队迎来了它的第一次实战考验。

装甲兵部队用三个月的时间进行高强度紧急训练。训练结束后,坦克先遣团立即入朝参加第五次战役,紧接着第二批、第三批坦克部队也陆续跨过了鸭绿江。

实战的效果令人振奋。志愿军司令部的通报中这样评价:"凡有我坦克之地区,敌坦克不敢随便向我侧后迂回,给我作战以极大的便利。"

1951年11月15日,许光达在装甲兵集训会议上提出了一个重要观点:"没技术就没有装甲部队"。这句话后来成为了中国装甲兵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

为了实现装备的自主化,许光达带领装甲兵部队开始了国产坦克的研发之路。这项工作遭遇了巨大的困难,特别是在1959年中苏关系恶化后,苏联撤走专家,技术和原材料都被封锁。

但是在这样的困境下,我国第一台五九式主战坦克依然诞生了。这是许光达和他的团队克服重重困难取得的重要成果。

1959年国庆10周年大典上,一支由国产坦克组成的坦克车队隆隆驶过天安门广场。许光达站在天安门城楼上,陪同党和国家领导人检阅这支装备了国产坦克的部队。

在许光达的带领下,装甲兵部队不仅在装备上实现了自主化,在作战理论、训练体系等方面也取得了重要进展。他推动建立了完整的装甲兵军事训练体系。

这支部队的建设成果得到了全军的认可。许光达关于陆军机械化、军事训练、人才培养、政治工作及作战运用等方面的理论,为我国装甲兵部队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正是因为这些突出贡献,许光达被称为"装甲兵之父"。这个称号不仅是对他开创性工作的肯定,更是对他为中国国防现代化作出巨大贡献的认可。

悲壮谢幕再昭雪

1955年,对47岁的许光达来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当他得知自己将被授予大将军衔的消息时,立即找到老上级贺龙,提出了降衔申请。

在贺龙的建议下,许光达闭门三天,写下了一封情真意切的"降衔申请书"。这封申请书很快就呈送到了毛主席的案头。

毛主席读完申请书后,对许光达的品德给予了高度评价:"这是一面明镜,共产党人自身的明镜。"随后,毛主席更是赋诗一首表达敬意。

诗中写道:"五百年前,大将徐达,三度平西,智勇冠中州;五百年后,大将许光达,几番让衔,英名天下扬。"这首诗不仅肯定了许光达的军事才能,更赞扬了他谦逊的品格。

然而,这位为党和国家建设做出巨大贡献的开国大将,在"文化大革命"中却遭遇了不公平的对待。他多年来建立的功勋被质疑,遭受了无端的批斗和迫害。

1969年6月3日的夜晚,饱受折磨的许光达含冤离世,年仅61岁。这位曾经带领中国装甲兵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的将星,就这样黯然陨落。

许光达的离世让许多老战友和部下深感悲痛。但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他们甚至无法为这位老长官举行一个体面的告别仪式。

转机出现在1977年。这一年,党中央为许光达平反昭雪,恢复了他的名誉。6月21日,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了许光达同志的骨灰安放仪式。

在这个庄严的仪式上,粟裕大将代表中央军委发表讲话。他高度评价许光达的一生:光明正大、团结同志、谦虚谨慎、作风民主、艰苦奋斗、积极工作。

粟裕将军特别指出,许光达为人民军队和装甲兵的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

回顾许光达的一生,他从贫寒少年成长为开国大将,这个过程充满了传奇色彩。他四次负伤却始终不改革命初心,为中国的国防现代化奋斗不止。

在装甲兵建设方面,许光达带领部队从最初的543辆老旧坦克起步,发展成为一支具有相当规模和战斗力的现代化装甲部队。他为中国装甲兵的发展付出了毕生心血。

即便在最困难的时期,许光达依然坚持推动装甲兵的技术进步和装备自主研发。在他的努力下,中国成功研制出了自己的主战坦克。

许光达的为人处世也给后人留下了深刻印象。面对大将军衔,他三次请求降衔的举动,展现了一个共产党人的高尚品格。

如今,许光达已经离开我们半个多世纪,但他开创的事业仍在发展,他树立的精神典范依然在激励着后人。他的一生,真正诠释了什么是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与崇高品格。

人们永远不会忘记,这位"装甲兵之父"为了祖国的国防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的故事,将永远铭刻在中国军事史的丰碑之上。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