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过小说《雪中悍刀行》原著的朋友都明白,在雪中故事中,黎阳王朝之所以能从边垂小国,一统春秋,其中最大的功臣不是那马踏六国的徐骁,也不是那黎阳帝师原本兮,而是春秋十三甲中的“法甲”荀平。
法家是我国历史上提倡以“法治”为核心的重要学派,其成熟于战国时期,强调不别亲疏,不输贵贱,一断于法,把法律视为一种有利于社会统治的强制性工具。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中有管仲,商鞅等,到战国末期,由韩非集大成。自此,法家思想被后世一直沿用,成为中央集权者稳定社会动荡的主要统治手段。
荀平是雪中故事中,庙堂法家第一高手。在小说原著中,荀平和春秋十三甲中的“色甲”西蜀皇后一样,虽未曾正式露面,却与许多重要人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是北凉王徐骁最佩服的读书人,是学问与天高,神龙见首不见尾,上阴学宫大祭酒齐阳龙最得意的弟子,并且与轩辕敬城亦师亦友。
当年,荀平是泰安城里最有远见的读书人,最年轻的士子,把当时的老首辅论辩的嘴唇发紫。
那一年,头回入京的徐骁,与学贯儒法,辩才非凡的国子监学士荀平相逢,两个年轻人成为莫逆之交。荀平不满二十岁却接连给先帝上书,包括《兵士疏》,《取仕疏》,《术疏》等足足有二十一疏。可惜全部石沉大海。当时只有最不出彩的皇子赵敦“三顾国子监”将荀平纳入了自己的智囊团。
在荀平的帮助下,赵敦继承了黎阳皇位,并将当年荀平上奏的21书作为黎阳皇朝的治国纲领。可惜的是,荀平没有活到那一天。
春秋乱世中,荀平遭元本溪设计,替皇帝赵敦背了以个天大的黑锅,被腰斩于支张闹市口,当时还是西楚治下的支张城内,百姓分取荀平的肉归家烹食。
那一年他年仅二十四岁。
鲁迅先生曾说,“在中国搬动一个桌子都要流血”。可见在中国变法之难,纵观古今历史,所有变法者,善终的寥寥无几。在《雪中悍刀行》中,作者烽火戏诸侯写荀平这个人物时,借鉴的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著名的变法者商鞅。商鞅变法之前,秦国在“战国七雄”中处于弱国和被欺凌的地位,地处西部的秦国迫切需要改变这种现状。“商鞅变法”应运而生,商鞅通过废井田,奖农桑、重军工,设立郡县和统一度量衡等一系列措施,使秦国由弱国变为耕战的虎狼之国。秦国之强从此开始。虽然商鞅变法成功,但结局却非常惨,最终被车裂,未得善终!
荀平和商鞅都为统治者开了先河,立了大功,为什么还会落得如此下场呢?
原因如下:
一是变法过程中触动了旧贵族阶级利益,因此,当最信任商映的秦孝公去世后,没有秦王庇护的商鞅受到了旧贵族阶级强烈的反扑。同样。在雪中庙堂故事中,荀平的变法触犯了春秋权贵的利益,旧权贵势力早已视他为眼中钉、肉中刺。
二是新帝巩固权势的需求,商鞅变法已然成功,秦国也强大起来,此时已经用不到商鞅了,而商鞅得罪了太多的人,又功高震主,为了巩固权势,获取这部分人的支持,秦王对商鞅下手也就顺理成章了。飞鸟尽,良弓藏,狡免死,走狗烹,荀平被陷害,替新皇帝背黑锅也是意料之中。
三是变法过程中手段过于严酷,得罪了许多本不应得罪的人,失去了民众的支持。商鞅变法过程中多采用酷刑,严刑,如连坐等手段,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过重的刑罚虽然使秦国中央集权得以加强,但并未获得普通民众的拥戴,因此,商鞅的支持者较少,商鞅落难时也无人同情和帮助。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荀平被腰斩后,百姓们会割下他的血肉,归家烹食。在冷眼旁观,天下大事二十余年的谢观应眼中,出师未解身先死的荀平,为他人谋、为天下谋,但唯独不擅长为自己谋。
荀平曾对好友徐骁说,读书人只会锦上添花,武夫才能给老百姓雪中送炭。春秋九国就是一块大砧板。徐骁,你把自己当作屠夫就行。别做其他事情,只要剁人、剁人、再剁人,一路剁过去,就能剁出一个太平盛世了。徐骁听进去了荀平的建议,果真这么一路干下来,最终成了黎阳王朝内唯一的异姓王。而荀平却没有机会锦上添花,连谋害他的原本溪都说“谋士、谋士、谋划的士子,在给辅佐之人出谋划策之前,必须先找对人。李义山找徐骁是对,赵长陵就是错。我找先帝是对,荀平则是错。
多年后,新一代的读书人孙寅说,“我来泰安城不为帝王谋,只为苍生谋”。黎阳老谋士桓温叹气道,“曾经有个叫荀平的读书人,也是这般志向,到头来却死得很惨”!
荀平行刑之日,只有徐骁一人相送。那一年,徐骁为了给吴素买个手镯,厚着脸皮跟荀平借了五十二两银子,结果买的是假货,带了没几天就开始掉颜色。但吴素并不介意,一直带着。临死之前,苟平唯一放不下的就是妻子洪绸,他对徐骁说,”若有哪个不长眼的,要招惹我的夫人,请徐兄帮我砍死他即可“。
”法甲“荀平,让赵家一统春秋,让徐骁大展身手,让张巨鹿以天下为画卷,尽情施展,让黎阳百姓无一不受贿于新法,可唯独少了他一人!
”法甲“,荀平当敬!